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孝(传统·随笔)

精品 【山水】孝(传统·随笔)


作者:心静天好蓝 秀才,2716.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09发表时间:2017-01-03 11:23:09
摘要:母亲说:“分开生活,少了磕磕绊绊,好是好,但那还叫家么?家的屋檐下应该是一群人呢。”我没想到,文盲的母亲对“家”这个字诠释的这么好!


   “孝”字的构成,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意思是子女应把老人放在自己的上面,比自己更优先考虑,凡事要以老人为先。百度搜寻,孝字没有经过简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得到这个答案,我心里不觉沉甸甸的——孝,古今一理,没有那么繁琐,一以贯之,何须演变呢?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有若干值得传承的文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传统应该是孝。是的,最重要,没有之一。人类生生不息,靠的是如山的父爱如海的母爱,没有这父爱母爱,人类就没有未来,面对这无私的父爱母爱,后人该作何考虑?唯有以孝报答。
   记得一位老人曾对我感言:“一个妈可以养育九个孩子,但九个孩子不一定能赡养一个妈。”这话让我反思继而惭愧,是啊,自己对父母所做的与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对父母可曾毫无保留地尽过责任?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有人说,等自己挣够钱了一定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有人说,等父母老了一定对父母尽到责任。还有的人,父母生前对其关心不够,等到父母仙逝之时才后悔不迭,花费巨资为父母筹办丧礼。试想,这些语言和行为对老人又有何用呢?所以在这个传统中,也有一些负面的语言挖苦那些不孝子孙,比如:“在生不孝,死了猫叫。”
   时常听见有人抱怨孩子不孝顺,但反躬自省,自己从前对老人怎样了呢?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这不只是体现在孩子小时候,也不是只针对孩子上学读书,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一辈子。有一句话说的很精辟:“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到原窝里。”模仿,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那些抱怨子女不孝敬的人,一定应该检讨自己对父母的言行。
   孝和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父母生养子女,不是等到有钱了才会做,那么我们孝敬父母,也无需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年少时我读到一本书,说一个乞丐背着老母出去乞讨,每次要到的饭菜,乞丐儿子都要先让母亲食用。这算是孝道极端的事例了。现代社会,我们也曾见到很多孝心极好的人,比如骑车带母亲周游世界一类的传说,等等。这些孝中的典范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每个人身边绝不乏例子。笔者老家有一个名叫杨素碧的母亲,一生生育了九个儿女,三个女儿外嫁,六个儿子相继成家,家里经济基础很差,他们只得外出打工,很是辛劳,但老人不想外出,生活难以自理了,儿子们约定轮流回老家赡养老人,老人乐享天年。
   还有一个女人叫杨德英,老公在外包工没法回家尽孝,她便放弃外出,在家侍候公婆。她的公公瘫痪在床,卫生是最大的问题,脏臭就不用说了,每日除了倒屎倒尿,还要替公公洗漱净身。按照农村公媳避嫌的道理,有的人就说闲话了。杨德英回应说:“那些闲话重要,还是公公的身体更重要呢?谁愿嚼舌头就让谁去嚼好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身体竟有了大的好转,世人只有感叹和赞赏。
   父母生养我们六个子女,我们都外出了。大哥本来也有机会外出,但眼看父母年事已高,都放弃了,即使自己的儿子要添宝贝了,他也只是把妻子安排去照料,自己守在父母身边。大哥是在乡上工作,卫生习惯早已养成,但他回到老家,从来没有抱怨过老人们的卫生习惯,与他们同吃同住,只是默默地帮他们收拾整理,这份孝心是我们当弟妹的远远不能比拟的。大哥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心里过的很充实。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大哥是在身体力行之。
   孝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允许虚情假意,需要细致入微,默默付出。这份情感要发自肺腑,而不是逢场作戏。老家也有一对夫妻,父母健康的时候帮助他们照料儿女,夫妻对父母嘴上甜蜜,表示自己将来要如何如何孝敬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有些积蓄,看他们经济条件在儿女中最差,私下里明帮暗补。夫妻借助父母的疼爱,把父母乡上的一座老房子改建后又卖了,把父母的资产据为己有。后来父亲年老体弱,母亲脑梗塞,手术后痴呆瘫痪了,儿媳走到病床前抹起眼泪,一口一个:“我的妈妈呀!”但等到大家商量料理老人的后续事宜时,他们便推卸责任,说以前他们对父母尽了责任,现在轮到其他兄弟们尽孝心的时候了。父亲要他们把那处房产销售的钱拿出来给母亲治疗,他们以儿子上大学花费巨大等理由拒绝,父亲对他们极其不满。还好,老人的其他子女都还大气,在经济上不跟他们计较,只是在父母面前有所抱怨,有时弟兄姐妹还要吵闹几句。老父亲夜里只有暗暗垂泪,独自抚慰自己的心碎。
   孝是要把老人放在高于自己的地位,而不是把老人当孩子教育和训斥,当老人已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对他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对他们的残忍和打击。记得有一次我抱怨父母没把餐具洗干净。我埋怨第一次,母亲回答说要得下次注意洗干净。第二次母亲脸上讪讪,露出惭愧的表情。我再次语带抱怨,母亲生气了,说:“你们大了,能干了,我们老而无用了。看不惯就莫回来。”我意识到自己不对,缄默。但母亲又真担心我们不回去,第二天父亲告诉我,说母亲夜里叮嘱他,下次我们回去前,一定要帮她做做家务,让儿女们回来开心些。
   有一次父亲住院我去照料他。病房里,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因摔倒瘫痪在床,他的儿女轮流来照料,也算是尽到了责任。但他们在照料老人的同时,总是一边做事一边教训老人,要老人注意这注意那,言语甚至有些刺耳。老人毫无反应,但等他们一走,我看见老人侧头,泪水默默地流泻在枕头上。事后我提醒他的儿女,说他自己没法了才需要你们,请不要抱怨他,他的儿女就改变了做法。老人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老人不乏生存的经济基础,但精神方面所需要的抚慰并没有减少。空巢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儿孙绕前,承欢膝下,这点绝不可以掉以轻心。每次回家,母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好久没看到你们了。”父亲则说:“哪里好久嘛?前段时间才回来看了我们的呢。”可是,每次离家,父母都要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下次好久回来?”特别是节假日,父母更是关心我们能不能回去团聚。
   父亲每次见我,都要问我工作顺利吗?我含糊应对说好,他看起来有些不相信我似的。母亲很爱唠叨,有时听见这些唠叨我便心烦,有一次我生气地对母亲说:“你不要这样成天喋喋不休好不好?再这样唠叨我就不想回来了。”母亲听了不再言语,后来我们回家她的话也少了,精神有些郁闷。父亲对我说:“你们不让你妈说话,你们一走她动不动就朝我发火,把我当出气筒了。”我有些愧疚,便主动和母亲找话说,母亲的话又多了起来,恢复了从前见到我们的高兴劲儿,父亲也变得轻松了。
   老家只有一部电视机,每次回家,孩子们都要争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父亲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川剧等戏曲类的节目,每次见到孙子们他都主动让出电视机,大家陶醉在节目的欢乐中。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父亲一个人站在寒冷的门外抽烟,一个人哼哼那老掉牙的曲调,逗弄老花狗。我叫孩子们把电视机让给爷爷,把电视节目调到父亲喜欢的频道上,孩子们嚷嚷起来:“哎呀,这有什么好看的嘛?”父亲又说还是孩子们的节目好看,要我把节目调回去,假装喜欢地看起来。不大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就打起了瞌睡。我以为父亲真困倦了,以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习惯,谁知母亲说:“他没困。你们没回来的时候,每天晚上他都要看很久的电视才上床。”我心下升起好些歉意。
   开放以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国人,好多人羡慕外国人可以不考虑代沟问题,自顾自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们有时和父母聊到这个话题,母亲说:“分开生活,少了磕磕绊绊,好是好,但那还叫家么?家的屋檐下应该是一群人呢。”我没想到,文盲的母亲对“家”这个字诠释的这么好!
   一句心灵鸡汤让我感动万分:“父母在,弟兄姊妹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弟兄姊妹就成了亲戚。”孝敬父母是凝聚亲情的最好方式。让我们把孝道传承下去,书之歌之舞之行之!

共 30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孝》在以中国为代表的的东方文明和文化里,“孝”是其中的轴心。古人曾说:“百事孝为先”,简短几字,却足以阐明了“孝”在为人处世中的核心地位。这篇文章立意于此,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赞扬了那些做晚辈的善待老人、孝敬老人的事迹,彰显出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展现出华夏子孙对“孝道”的传承和光大。但是,也鞭挞了那些不肖子孙的私心过重,道德丧失的丑行。文章行文流畅,立足于现实,极具说服力。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08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7-01-03 11:26:37
  “孝”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人生必修课,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自身应该尽的义务,可以说,孝文化是永远鲜活的主题!问好作者。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