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夏日的黄昏(散文)
每天这个时候,我都将小方桌搬到门前,边小酌边看夕阳美景。
小方桌是我小学和初中的课桌。那时上学都自带桌凳,放假扛回家,晚饭时摆在门前作饭桌。工作后它随我进城,几次搬家都没舍得丢弃。
夏日黄昏景色很美,火辣辣的太阳结束了一天行程,绽开笑脸,将最后一抹绚烂撒在天际,缱绻缠绵,依依不舍。河边苍绿的枝头上余晖尽撒,晚风吹来,平静的河面波纹涟涟,浮光耀金,田野拂来阵阵清香;田野劳作的人们拾起工具,朝埂头走来,摇响耕机,机鸣人欢笑,若一曲交响乐,荡响在晚霞影映的小道上……
天渐渐黑下来,对面人家都关了门,防盗窗里透出忽明忽暗的光影,那是切换电视画面发出的光亮,我也收拾桌凳回屋。真想在外过夜,可如今,户外纳凉已成历史。
走进卧室,仰倒床上,点开电视——夏日夜生活开始了……每晚我都这样度过。百十个频道对我是浪费,我只看新闻和十点以后的电影频道。主流媒体跟街头小报一样,除了时政要闻、国际时事,就是社会新闻——国事家事天下事——石破天惊的“新奇特”尽显荧屏。越看越害怕,比儿时户外乘凉,大人们说“狼吃人”、“鬼来了”更可怕。因为,恐怖和血腥不断闪现,真真切切,身临其境。国外,今天杀戮明天爆炸,而且自杀式。人一旦不要命,禽兽不如。全世界都在“反恐”,可越反越恐。充当世界“领袖”的美国指手划脚,结果越指越乱,越划越糟。全世界就想不出良策,让那些恐怖分子安分守己,立地成佛?
世界小了,地球成了一个村子,地球那边事,一个时辰,地球这边就喻晓。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有利也有弊——播出的那些恐怖手段启发了歹徒,他们无需再投师学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民族,为了某种利益,很快粘合,共同实施罪恶。国内新闻,也不时爆出破天荒案例——图财害命、杀人越货,无奇不有。
社会新闻不能没有,播了好让人提高警惕,引以为戒;播多了,又让人食寝不安,觉着不安定因素就在身边,随时都会降临,又好像媒体在变相制造“恐怖”。好不容易熬过十点,国外大片开播,大半都是美国片,看了更胆战心惊:打斗,枪战和血腥涂满荧屏。许多大片,我甚至看不出故事情节和艺术欣赏价值。文艺作品的功效,在于启迪、教育,感化和影响。美国人人有枪,禁枪的国家接受这样的熏陶,起什么作用?年轻人看了,可能觉着刺激、过瘾,我看了却害怕、担心。也许,年龄关系,思维偏颇,我不适时宜了。
我几乎每晚都在惊悚和担忧中合上眼睛;半夜醒来,竖起耳朵,细听楼下门窗有无动静……媒体整天宣传高科技、高智商作案,不得不让人倍加小心。
我的青少年时期,正逢十年文革。那时没有“法”,但人们心里却有“度”——“一心为公”的良心和信仰。私欲少一分,罪恶就会减一分。晚霞映红西天的时候,我将小方桌搬到门前,准备晚餐,这时,家家门前都搭起门板床。洗完澡的孩子围着花花绿绿肚兜,或光着屁股在床上蹦蹦跳跳、唱着童谣翻跟头。鸡进笼猪入圈,说笑声和芭蕉扇的扑打声满街响动。孩子们在狼吃人、鬼来了的故事里,钻进奶奶怀抱,安安静静地合上眼睛。入夜,说笑声和扇子声变成了阵阵鼾声。家家门窗敞开,猫儿机警地注视着墙角,狗儿蜷伏门前似醒似睡。接龙似的门板床上,鼾声此起彼伏,似乐曲鸣奏,一片“交响”。淡淡的月光洒在一张张安详、恬静的睡脸上……第二天醒来,露宿的男人和女人,鼻子还是鼻子嘴还是嘴,敞开门窗的家里一切依旧,寸草不少。
流年似水,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也步入夕阳之年,但无眼前黄昏美景这般光灿,只能落下这段美丽而温馨的记忆。
看着西沉的夕阳,我感概万端,感概之余,又为如今的“梦”而欣慰。我相信,梦都是美好的!我的那些担心和恐惧似乎多余——世间没有摆不平的事和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往前进,幸福安宁是人类共同愿望。
夏日的黄昏,总能勾起我的一片遐想。
我喜欢夏日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