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化为一缕清风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看似平常的两句话,不需要仔细品味,也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无尽任性,以及初生牛犊的锐气与天真,蕴含有对大千世界无限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兴趣爱好执着的追求。这两句话似乎无声无息地飘入尘世,瞬间却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飞溅起让人头晕目眩,或者神清气爽,或者浮想联翩的浪花。面对着轻飘飘的两句话,环顾纷纭复杂的四周,世界这么大,我该如何看?估计就是乘奔御风,欲要游遍天涯海角,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下哪怕是淡淡的身影,估计亦难以企及也。
不说浩瀚无垠的宇宙,也不说精彩纷呈的太阳系,单是宇宙里微不足道的地球,就让居住在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痴迷神往。无数的先哲先贤数千年来孜孜不倦地思索,栉风沐雨地探索,到如今谁也不敢说,我已经认识了人类居住的家园,熟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传说,太平洋上一万多年前的姆大陆,幅员辽阔,土地平坦肥沃,阳光灿烂,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如春,祖祖辈辈生活在姆大陆上的先民们生活平静温馨。到如今,时过境迁,谁人识得遗踪何在?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有一万二千多米,在这幽深幽冥从未见过天日的海底世界,到底生活着啥样的动物和植物,不但谁也无法彻底弄清楚,恐怕就是弄清其中的一鳞半爪,估计也是远远胜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平洋里一些星罗棋布的无名小岛上,例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头像,材料从何而来?又是谁在什么时代花费多长时间、花费多少心血精心雕刻而成的?南太平洋上一千年前毛利人原来生活的岛屿在何处,以后又是如何在水天一色的茫茫世界里,乘桴浮于海,流落到了如今的新西兰?西南太平洋上三大环形岛屿群,以及宛如人间天堂的大溪地,亲身游历者能有几何?
印度洋上近乎玄幻、空灵澄澈的圣地马尔代夫,以及附近似乎空灵透明的境界,尽管游人如织,可是,能够细致地游遍每处景点的人,不需要统计,也是屈指可数。
狭长的大西洋,几乎贯穿地球南北两极,单是百慕大就迷雾重重。谁解其中味?冰天雪地的北冰洋,除了北极熊是永远的主人,到达北极单纯旅游的客人,好像至今还极为鲜见。
如果说,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有余的水面过于辽阔苍茫,人们若非假借舟楫无法涉足的话;那么,地球上百分之三十还不到的陆地上,单就神州大地北纬三十度左右景色奇异的景观,就令无数人向往之至。风景秀丽温馨的杏花春雨江南,雄壮苍凉一望辽阔的大漠戈壁草原,自西向东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长江黄河,幽深雄奇又秀丽温情的大熊猫的故乡,宛如人间天堂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碧蓝的天空、深邃奇妙的星空,巍峨壮观的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这些,是多少人梦境中的渴望啊!更不用说风光秀美的五大淡水湖沿岸,五大最美丽的湖泊周围令人神往的美景。能够游遍的人,能有多少?
神州大地的周围,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里隐藏的神秘,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异样的风土人情,西南亚穆斯林世界里虔诚、一望无垠的大漠,也许是很多人心灵世界中永远的谜语。
孕育了灿烂的欧洲文明的爱琴海沿岸,烂漫的沙滩;美丽多情的多瑙河流域,美丽温情的西西里附近,秀美的阿尔卑斯山麓,每年兴致勃勃而来的游人,不过区区。
悠长的尼罗河沿岸,广袤的撒哈拉大漠,黑非洲神秘得近乎原始的生活,尽管引得探秘者一拨又一拨,游玩的人物也是清晰可数。
北美的现代文明,中美洲玛雅人的迷踪,南美安第斯山脉上印加王国的遗址,印加王国的后代子民今天的生活,渲染了谜一般的魔幻南美。年年岁岁的游览者,终究有数。
环顾宇内,世界真得很大啊
古往今来,喜爱旅游的文人雅士,真可谓不少。南北朝时的郦道元,跋涉在险峻的深山,漂流在湍急和河川,留下名篇《水经注》,游览的地域主要就在河流附近。唐朝时的诗仙李太白,悠哉乐哉地出川一路东下,到达繁华的长安城;谁知在京城长安三年不到,得罪权贵,被迫出京,尽管初时还有官府关照,大唐王朝统辖下的地盘,游览了一半还不到。明朝末年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自青年时期就立志走遍天下,兼有官家相助,从名著《徐霞客游记》可知,雄心勃勃、兴致勃勃的徐霞客,无法也不可能游遍神州。
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女士,酷爱旅游,酷爱大自然,酷爱神奇神秘的境地,游览生活过的地方,主要就是非洲的撒哈拉大漠以及魔幻一般的南美部分地区。
世界这么大,谁能看个遍
可是,游历过山川河流的文人雅士,不论是命运发达之时,还是遭遇坎坷之际,几乎都给后人留下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郦道元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在欣赏他精美的文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我国古时主要的密如蛛网的水系,雄奇秀美的山川。李太白的坎坷经历,让我们在拜读他精美诗文的同时,更加细致地看到了诗仙性格里极为乐观豁达的一面。欣赏学习他的文采,更加敬佩他不向权贵低头不屈的傲骨。在徐霞客的游记中,在看到祖国山河绚丽多姿的时候,知道了行路之难,领悟了他为了理想的实现而锻炼出来的执着精神。跟着三毛女士秀美的文笔,仿佛置身苍茫无际的撒哈拉大漠,静静地聆听了当地土著黑人心灵深处的呼吸,对生命的追求,对神灵的近乎着魔的崇拜;宛如徜徉在魔幻一般神秘的南美安第斯山脉,走进了印加王国的旧地,感受了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原的印加子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据有些喜欢旅游的人概括出,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外有二:一是为了逃避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得意就旅游去,逃避让人郁闷、甚至无可奈何的现实。二是换个环境,在新的环境里寻找心灵的乐趣,在寻找乐趣时,寻觅真实的自我。概括起来,都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间的每个人,都和万物一样,都是无尽的天地间,一位近乎微不足道的匆匆过客,旅游可以丰富自我的人生经历,增长自我的见识。
仔细想想,好像又不仅是如此。前段日子,在阅读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朱光潜谈美》一书时,其中有个情节让人深思: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朱光潜先生在法国巴黎卢浮宫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前凝神注目、细细揣摩时,见到一位导游领着由二十余位肥头大耳、体格壮硕的美国人组成的旅游团队快步而来。这班衣冠楚楚、绅士十足的游客们,倾听着导游先生精彩的解说词,站在名画下,宛如被牵线的木偶一般,顿时一齐脸露羡慕惊奇的神色,同时装模作样地欣赏品味,略一沉吟叫好之后,又一阵风似地匆匆而去。朱先生感慨万千,短短的三两分钟里,这班人就能够领会这幅名扬世界的佳作的内涵意蕴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这是典型的浅薄,典型的无知。类似的事例,在世界上并不少见。很多游客在巴黎见到埃菲尔铁塔时,感觉到的仅仅是这个铁做的庞然大物真高。一位外国老妇说过,我从没见过比金字塔更加丑陋的建筑物。见到西安排列整齐、形象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有人就说过,那土里吧唧、灰头土脸的东西,有啥值得看的?类似的现象,何止一例?
叹息之余,忽然间想起苏东坡先生《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的确,天长地久,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区区数十年乃至百年,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宛如白驹过隙。仰视苍穹,俯瞰大地。任何人想游遍天地,阅尽人间春色,无疑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若是能够做到像东坡先生说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就知足而无忧矣。沐浴着江上的清风,聆听着风声;仰望着山间的明月,心怡着月亮的银辉,岂不美哉!
虽然乘奔御风也绝不可能在无边无垠的空间处处留下哪怕是淡淡的痕迹,但是,在清风曾经掠过的地方,大多都孕育催生了别样美妙的梦想。李太白、东坡先生、徐霞客等文人墨客的笔下,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况且,承载着我们身心的清风灵巧、神秘,似乎无影无踪、变化莫测,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可以自在地飘逸到心灵渴望的每一处空灵澄澈的境界。
如此,最好还是化为一缕清风
因为一缕清风无影无形、自由自在,始终紧贴着自然。清风虽轻,却并不轻浮,似乎也没有带来喧嚣,时刻伴随着万物。清风流淌得时快时慢,却并不急躁,始终和天地间的万物一起成长。化为一缕清风,徜徉在四季,钻进花的心灵深处,愉快地伴随着鲜花盛开;顽皮地挤进草丛之中,陪伴着青草愉快地成长、曼妙地舞蹈;舒心惬意地奔驰在一望无际的丛林,吟咏出雄浑壮美的诗篇。或者,亲吻着泥土,传播着泥土清新的气息。即使零落在偏僻的一隅,也要细细地盘旋一番,摩挲一阵,细细地感悟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还是化为一缕清风,无需仰慕天地之大,用心灵细细地感知身边的花草树木萌芽生长的喜悦,体味每一天的日出日落的绚丽壮观,领悟每时每刻云卷云舒的潇洒曼妙。
如此,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