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略说陇南
陇南市位于甘肃最南端,与川北、陕南相接壤,由于市府所在地的武都海拔只有900米,形成了小气候,所以夏天非常热,一般都在35摄氏度以上;而冬天却不很冷,0度以下比较少见,雪更是稀罕物,只在山头上,不见落下来。
我在陇南生活了52年,基本上成了陇南人。
陇南在中国的内陆腹地,考古发现,7000年以前,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生息,是秦先祖的发祥地,东汉前后还是氐族和羌族人建立过地方政权的地方,被开发,设郡县,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从古至今,陇南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商业和手工业都不发达,刀耕火种数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现在依然是一个农业市,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非常缓慢。
陇南市下辖8县1区,总人口280余万。由于受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很大,所以方言较多,各县不同,即使同一个县内也有差异。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个别地方特色极为鲜明。总体上说,是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地,有两种文化的不同处,也有两种文化融汇的共同点。市府西北和东北面的6个县,基本上呈现出秦陇文化的特征,市府所在地和东南面的两个县则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巴蜀文化的特征。
陇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铅锌、黄金、硅铁等,是目前陇南的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开采了20多年,已经接近于枯竭,未来工业的出路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另一个支柱就是水利资源,目前已经建起170多个水电站,虽然数量多,但规模都很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还很大。陇南还盛产中药材,岷归(当归)、纹党(党参)、红芪、大黄四个大宗中药材,驰名海内外,但因为加工粗放,附加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陇南最大的特色农副产品要数茶叶、花椒、核桃、油橄榄、木耳了。陇南的茶叶色淡味浓,清香爽口,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只有三个适生区,不能大面积发展,因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核桃陇南各县都产,皮薄肉厚,含油量高,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油橄榄主要生长在白龙江中游,已发展到10万亩以上,但由于它需要十多年以上的时间才会进入盛果期,所以还没有产生出经济效益。木耳与东北的不一样,肉厚黑亮,质量上乘,但它要在青冈木上点种才为最佳,由于青冈木生长缓慢,60年一个间伐期,故而为了保护资源,现在正在寻找新的代料,用锯末秸杆代替。
陇南人日常生活中食用最多的是酸菜,包心菜、芹菜、山野菜都是做酸菜的原料,但以叫“焉根”的一种象圆罗卜的菜做的为上乘。酸菜解暑、排毒、醒酒,农户家家做好储用,现在也进入市场,5角钱一碗,便宜实惠。
陇南有一种土法酿造的白酒,叫“二脑壳”,用玉米、高粱等纯粮做原料,农家自己烤酿,度数低,口感好,后劲大,使初次饮这种酒的人,往往四肢发软,大醉难醒。它的最佳饮用方法是,盛在茶壶里,放在火炉旁慢慢煨热,让一部分甲醇挥发掉,趁热喝,很舒坦。
陇南康县有个叫太平的地方,有女儿不出嫁、只招婿的风俗,是男的到女家来入赘。据说,太平这个地名是因当年太平军流落于此而得名,这个男到女家入赘的风俗,也是太平军遗留下来的。
陇南宕(读音为“tan”)昌县的哈达铺,是当年红军长征的加油站。1936年,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来到哈达铺,当时这里一块银圆可以买到8只鸡、或一只羊,三块银圆可以买到一口猪,上级给每个红军战士发了一块银圆,使他们美餐几顿,得到了休整,从而顺利到达了陕北。
陇南的礼县,有秦国四大陵园之一的西犬丘陵园,近年出土的好多青铜器文物,证明了这里是秦国的发祥地。历史记载,秦始皇的老祖先非子,在西犬丘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被赐赢姓,封为诸侯。秦始皇的祖先便是从这里起家,逐渐东移,定都咸阳,继而夺取天下的。
市府所在地的武都,有西北最大的溶洞——万象洞,亿万年的自然演变,使钟乳石幻化出鸟兽虫鱼各种形状,以及人物造型,怪态各异,妙趣横生,让人目不暇接。
陇南的民歌也很有意思。滋录一段爱情类以飨读者:想哩想哩实想哩/想得眼泪长淌哩/眼泪就象两条河/它能打转两轮磨/给你说了你不信/看我淌的眼泪印/把你常牵挂着哩/心上丢不下着哩/萝卜不拔长着哩/黑明把你想着哩/骑的白马过河哩/心里想的着火哩/死水潭用勺舀哩/想得心急火燎哩/马尾箩儿箩米哩/不想别人想你哩/房檐滴水上线哩/想得心跳肉颤哩/想得肝花摇铃哩/想得肠子拧绳哩/想得心儿如针扎/想得浑身象刀刮/想得人都细瘦了/光有勒巴没肉了/圆圆脸蛋想扁了/长长身材想短了/抹布擦了油碗了/胳骨铆窍想散了/想你三天没吃饭/淌下眼泪拌熟面/天上下的毛毛雨/黑里明里全是你!
四川汶川大地震也使得陇南成了重灾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陇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投资总量是解放以后所有年份的总和。尤其是通过深圳市的大力援建,医疗卫生、学校、新农村建设等,得到了超前发展。兰渝、兰成铁路和武灌、成武高速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陇南的交通运输状况,给陇南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