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崇德报功,共铸国魂(随笔) ————关于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优抚待遇的立法设想
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习近平主席庄严指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从抗日战争、救亡图存,到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杀开血路的中流砥柱,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伟大旗帜。如果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么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这不仅是对民族记忆的忠诚,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需要。那么,如何崇尚英雄,如何关爱英雄,是当下应当落在实处的大政。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七十年的风云已经过去,当年的抗战勇士都已成为耄耋老人,日渐凋零。但世界并不太平,台独分子跳梁妄作,日本右翼势力力图突破战后秩序,域外霸权势力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围追堵截,动辄炫耀武力。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落实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优抚问题,出乎民族大义,关乎爱国主义,是个时不我待、意义深远的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爱国主义的胜利、英雄主义的胜利,是中华儿女全面抗战、团结抗战的胜利。“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这一伟大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发展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关键的政治基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犄角相依,将不可一世的倭寇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拖入了焦土抗战的梦魇,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作为当时的国家军队,原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节节抵抗,无数将士奋勇出击,在综合国力、军队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组织了二十二次大规模会战,远征军挥师缅甸,三百余万将士在英勇作战中伤亡。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全国人民向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致以了崇高的敬意,部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与共产党老兵一道,在全世界面前光荣的接受了检阅。通过此次国家大典,中国政府已向历史昭示:无论是原国民党老兵还是共产党老兵,都是抗战的勇士。在抗战的问题上,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军人。
士气民心,永远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为谁而战,由来是军队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中国传统的治军思想中,《吴子》云:“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三略》云:“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如何申明大义、饮水思源,从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关乎国风民俗,关乎军队面貌。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全人类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在和平崛起、祖国统一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仍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面对未来的民族竞争与文明冲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昔《曾胡治兵语录》云:士气民心的建设,“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在此过程中,一切参加抗战的老战士,正是我们身边的爱国主义榜样;崇尚英雄,爱护英雄,应当成为全社会的风尚;开诚心布公道,团结全社会的爱国力量,则始终是我们赢得斗争胜利的法宝。
当前,我国制定的《国防法》、《兵役法》,为武装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由此制定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仅针对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人民解放军官兵,而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抚恤问题,则是一个关乎抗战历史的重大课题。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艰苦奋斗,占领民族大义的制高点,有利于鼓舞人心、砥砺民俗。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其立法的意图正在于“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至此,从立法和国家大典的高度,明确了全体抗战英雄的礼遇,从“礼遇”到“待遇”,顺理成章,有待落实。次年,在举行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国家对包括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每人发放了五千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并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一系列政治和法律举措,是中国政府对这部分抗战勇士历史功勋的宣示,体现了博大的历史胸襟,顺应了民心,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同时,也为最终解决这部分老战士的生活待遇,酬答其抗战功勋,奠定了基础。
《尚书》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中华民族具有推崇信义、感恩回报的优良传统,自古通过国家待遇以及举行公祭等方式,激浊扬清,回报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优秀分子。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近来,这些老战士的优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热心人士筹集善款、奔走慰问,民政部也多次出台文件,亮明了政府的态度。但由于立法的先天不足,这些文件实际效果有限,不少地方束之高阁,可谓迈开了历史的步,没有落下制度的脚。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后往往具有优抚待遇和尚武精神的支撑。甚至像日本这样的战败国,仍将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战争亡魂奉祀于靖国神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战争,对于曾经为祖国而战的勇士,无论当时属于哪个党派领导,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胜利成果的同时,有责任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曾为祖国慷慨赴难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曾普遍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大多晚景不佳,甚至生活凄凉。例如我市崔圣武老人,抗战时响应国民政府号召投笔从戎,积极投身正面战场。后参加起义编入解放军序列,光荣的成为人民武装力量的一员。但在随后的政治风暴中,因这段戎马生涯反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陷入牢狱之灾,从此妻离子散。一生颠沛流离,直到九十高龄,方与子女重新相认。崔圣武老人的经历具有代表性,令人泣血。然而,他们正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的“国家荣光”,是我们活着的历史记忆。倘若我们不能使他们的历史功绩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回报,不能使他们共享和平发展带来的成果,何以昭示我们的“国家荣光”?何以彰显我们的抗战精神?
现在,包括台海局势在内,我国面临着来自分裂势力、反华势力的严峻挑战。两岸的长期分裂,特别是日据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殖民政策,为台独分子提供了滋蔓的土壤,一些外部势力也极不愿看到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崛起。但两岸同根同源,同样渴望和平安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两岸同胞共享着民族发展之福,真正死硬的台独分子终将是少数。从历史渊源看,现在的台军将士仍打着“国军”的旗号,而抗战永远是这支军队最光荣的历史,为谁而战,永远是军队战斗力最核心的部分。孔子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尊重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历史功绩,给予一视同仁的优抚待遇,以及同等保护原国军抗日烈士陵园,有利于维护两岸军i民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是新形势下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从历史经验看,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大量国民党将士弃暗投明,加入人民武装力量,极大加速了战争进程,减少了内战痛苦和军民伤亡,为祖国大陆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归根结底,两岸军民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回归民族整体利益与共同记忆,有利于孤立台独分子,维护两岸和平。此时修订立法,尤为意义深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历史的曲折无可挽回,在政治日益自信、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给迟暮的勇士们一份至为宝贵的国家待遇,发乎天理,止乎人情,关乎民族大义,必能振奋海内外中华儿女。现在两会在即,期待在中央有关精神、动向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立法,明确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列入《军人优待抚恤条例》的对象,依法享受同等的待遇;对符合城市低保、农村五保等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老兵及其遗属,采取法律措施优先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及时修订《烈士褒扬条例》,加强对全体抗战烈士陵园的保护,对全体抗战烈士及其遗骸予以同等祭奠和保护,树立爱国主义的丰碑。
崇德报功,共铸国魂。这些老兵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