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腊八情结(传统·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腊八情结(传统·散文)


作者:明日彩霞漫天下 布衣,3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0发表时间:2017-01-06 07:25:40
摘要:“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清晨婆婆打来电话让中午回去吃腊八饭,始知今日是腊八,年也就在眼前了,不觉感叹光阴似箭,整日忙碌在人生路途上,连停下来回望的时间都很少。今日索性奢侈一回,停下匆忙的脚步,陪老人过过腊八、怀念怀念儿时腊八粥的温暖。光阴荏苒,老小的我也成家了,父母脸上的沧桑就像树的年轮清晰可见,生活已经好得让他们别无所求,腊八成了忆苦思甜的日子。腊八成了我们吃团圆饭的日子,每每随夫带子,看到忙碌的二老兴高采烈的样子,禁不住告诫自己:“常回家看看。”其实,对于年过花甲的他们,陪伴才是最孝顺的行动。腊八情结,自始至终追随着我,直到我老去,这个传统仍然会代代相传。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清晨婆婆打来电话让中午回去吃腊八饭,始知今日是腊八,年也就在眼前了,不觉感叹光阴似箭,整日忙碌在人生路途上,连停下来回望的时间都很少。今日索性奢侈一回,停下匆忙的脚步,陪老人过过腊八、怀念怀念儿时腊八粥的温暖。
   关于腊八节及腊八粥的来历有好多传说。
   信佛的人说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粥也叫佛粥。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熟悉历史的人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迷信的人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人们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爱国的人则认为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寒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民工中亦有传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而我认为更贴近中华传统的是: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节俭持家,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代代传承,不论何种传说,腊八作为传统成了新春的前奏,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在不断提高,腊八粥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难忘儿时那暖暖的味道,更难忘那一抹浓浓的乡情。
   八十岁的妈妈说她小时候是吃着野菜树叶拌谷槺过来的,家中从她那辈断了香火,父母无儿遭人欺辱,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的年三十父母就像杨白劳一样凄凄惨惨,腊八就像一根刺扎在心头,时时提醒着更为悲惨的羞辱即将来临。长久的愁苦,父母勒紧裤腰带抱养了儿子,生活从此愈加艰难,十一岁的妈妈嫁给了九岁的父亲。
   父亲总是多病,祖父在妈妈进门的前一年阖然离世,留下小脚的祖母和俩男俩女四个孩子,大姑母与妈妈同龄,妈妈进门,大姑母也出了门,父亲排行老二,从此以孱弱的身骨挑起了孤儿寡母的家,妈妈便成了这个家最强的劳力,日子有多艰难可想而知。每年的腊八饭祖母和妈妈总想法让一家人吃得香香甜甜、开开心心。
   日子在穷苦中艰难地维持,小姑叔叔相继成家,哥哥姐姐也相继出生,庞大的家庭难以为继,那年父亲分了家,祖母跟随叔父,家小了,粮食相对宽裕了。而父亲却因子女多,劳力少,又身为党员,总救济弱小,日子依旧捉襟见肘。那年腊八,小叔家吃上了白面,香喷喷的腊八饭,白花花的面囤、面钱、面麦穗,让少不更事而又无比渴望的我第一次闹起了小情绪,再看看自家锅台上一碗碗黑溜溜的稀粥,却被哥哥姐姐们吃得吸溜吸溜,很快就要锅干碗净,大哥领导似的端一碗给我,却被我一把掀翻,于是,腊八那天我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空着肚子在夜幕降临前睡着在了厨房土炕的角落里。
   冬日的夜漫长的像一个世纪,猫抓似的饥饿让我一夜起坐翻腾,疲累的妈妈摸索着给我拿来一个糜面梁梁,我无比香甜地啃完了它,深深地为自己的任性而后悔。
   后来大哥跟随工程队走了,每月会有五块钱的收入,家里日子渐渐好转,父亲依旧做他的生产队长,时不时地去参加党代会,妈妈带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养起了兔子。每天放学后挎上篮子风一样走在地埂上打野草的小姑娘就是我,看着雪白的兔子你挤我搡,抢着吃草的样子,我就忍不住伸手抓一只抱在怀里,把脸贴在柔软的兔毛上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北风呼啸,寒冬来临,妈妈和我们趴在干硬的地犁沟里用笤帚一下一下地扫落叶,然后妈妈一担一担地担回家,这是兔子们过冬的口粮,忙完这些,腊八也就在眼前了。
   兔子养多了,兔毛价格也好,那个腊八我们也吃上了跟叔叔家一样的腊八饭,过年时妈妈破例给我们做了新衣服。
   光阴荏苒,老小的我也成家了,父母脸上的沧桑就像树的年轮清晰可见,生活已经好得让他们别无所求,腊八成了忆苦思甜的日子,每逢这天,用红枣、大米、薏仁、葡萄干、红小豆等熬制成粥,妈妈总会和嫂子做许多真假面钱、麦穗、麦囤熬进粥里,香喷喷的腊八饭端上桌,父母哥嫂依次落座,妈妈总要提起往事,感慨万端,说谁吃出包有硬币的真面钱,谁就有福气,这么多年我们谁也没吃到过,其实根本就没有包过。如今父母都吃出来了,他们就是有福气的。苦尽甘来,两鬓斑白的双亲终于等到了福气。
   婆婆比妈妈小十六岁,也是从苦难日子里走过来的。母亲虽为大家闺秀,却过早地失明,天资聪颖的她被迫辍学,时不时地流连于学堂之外,识得不少字,算得一笔清楚的帐。婆婆说她小时候的腊八节,家里把平时节约下来的粮食做成腊八饭,用缸装起来,从腊八一直吃到过年,腊八饭和妈妈做的一个样,我总是问她:“那么长时间不是坏了吗?”婆婆笑说:“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缸里全是冰花,不会坏。只要有得吃,总感觉身上、心里暖暖的。”
   后来婆婆成了家,沿袭了家族传统,每年也做好多腊八饭。直到吃饭不再成为问题,这种习俗渐渐地改变了,腊八饭仍旧做,只吃一两顿,每年她都会提醒我们回家过腊八,吃腊八饭。腊八成了我们吃团圆饭的日子,每每随夫带子,看到忙碌的二老兴高采烈的样子,禁不住告诫自己:“常回家看看。”其实,对于年过花甲的他们,陪伴才是最孝顺的行动。
   腊八饭端上了桌,儿子吵吵着不好吃,婆婆给宝贝孙子准备了他心仪的红烧肉,夫笑说:“您把他宠上天了。”婆婆一脸慈爱,而我却痛痛快快地吃了两碗,心里暖暖的。回头看见公公正仰头舔碗,心头一热,眼前悄然闪过四世同堂老父亲舔碗的憨态。
   吃完腊八饭,我们开始筹划起了春节。
   腊八情结,自始至终追随着我,直到我老去,这个传统仍然会代代相传。
  

共 29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腊八情结】我们的年俗,可谓是源远流长,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这篇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腊八粥”的种种由来和传说,后半部分写的是自己的家庭的发展变化,写出了当时全家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一顿“腊八粥”都需要人们去精打细算,体现出人对日子的精打细算的大智慧。其实,这就是生活,读来倍感真实,也有同感。如今,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贫困的时代,可是那种“腊八粥”的年俗情结却永远留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永远的痛,也成为一种永远的暖,永远的爱,永远的念想……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九井居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7-01-06 07:38:08
  年俗是一种传统文化,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年俗有淡化的趋势。可是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哪怕是一顿“腊八粥”也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的问题。因此,“腊八粥”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传统的年俗文化。问好作者!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回复1 楼        文友:明日彩霞漫天下        2017-01-06 10:37:35
  老人的一个电话,勾起了往日的记忆,几代人的辛酸历史和对传统风俗的坚守,成了心灵深处相互传承的爱和暖,老师的精彩编按使拙作顿时生色,谢谢辛苦的您!冬安!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