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与悲剧美 ——远去的信札
一
静美;
新年好!
手表指针已经跳到10日零点了。因为天亮之后还有其他工作,现在还是提笔给你写这封回信。
那天在钱场,我是有心给你挂个电话的。虽然我知道你的热心。而你对我的那点点曲折感到不安,乃至使我有点惶恐了。读过你的信,你的热情坦率,真挚友谊溢于字里行间,使我深受感动。从而,也使我在这人生的旅途中,更感到生活的甜蜜柔丽。你想,还有什么比这种偿还更美好的呢?
关于诗、小说和剧本,我是这样认为的:小说是立体的情绪地表现。但是,如果把小说比作汹涌澎湃的激流,那么,戏剧则是这激流中的漩涡了。而诗只是情绪的千丝万缕的混杂体。我并不贬低诗。就社会效果和艺术功力而言,诗不及小说和戏剧。诗没有那种撼人心魄、揪人肺腑、感泣鬼神、惊天动地的功力。它只是属于诗人“自我”的一种灵感。一般很难被大众所领悟、所接受,因而效果就受到了局限。如果一般读者没有诗一样的情绪种子,他是很难去读诗的。但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它必须有诗意。缺乏诗意的艺术品,就无法产生真正的美感,也就无所谓美的享受。诗的韵律、诗的隽永、诗的激情,不仅是艺术作品所不能缺少的,而且,生活中灌注了“诗”一样的情趣之后,也会显得盎然生动、意义深远。因而,可以说,“诗”是艺术作品中精美的花环;“诗”是人生中璀璨的明珠。
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我写诗,路子可能宽广些。但我为什么不专门写诗呢?除了认识方面的问题,更有一种不同的追求。正因为我觉得,诗的效果和功力不及戏剧小说,而我又希望创作出强烈效果的小说和戏剧,以期完整地实现我的美学和艺术追求。我要写出人生的巨著。而这部巨著的内容,并不是诗的形式所能容纳的。而且,我只是想悉心修学、默默探索,雕塑自己的艺术品。然后再献给社会,献给我的年轻的朋友们。上述观点可能表述得不够完整,甚至有不妥之处。以后有机会再谈。不过,我会积极学习写诗的。
关于写日记的问题,我还想说几句。你是不应该撕毁日记的。这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你说思想、看法等比先前不同了。但正因为这样,才证明你前进了。你的人生进入了新的征程。人本身是从幼稚愚昧走向理智文明的,怎么可能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学识超群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日记并不是准备给别人看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将你的心灵完整地、毫不掩饰地表述出来。即使给别人看,或人生进入新的里程,有了你的朋友,那也是第二者。而这个第二者,应该有权利看你的日记。他应该用他的生命,及他全部的真诚和善良,公正无私地来对待你的人生发展史;第三点,日记本身是诗。如果没有写日记的欲望,那就是没有写诗的动机,那就证明你的生活是没有光彩、缺少诗意的。而且,证明你是没有远大抱负的。据我所知,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热爱生活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日记。因为,他相信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至少他在争取。这样,他珍重日记跟他珍重自己的生命一样;他相信日记跟他相信自己的人生的价值一样。你想,他怎能不写日记呢?是的,写日记要有诗情,要积极地感受生活。热情地在生活的海滩采回诗的贝壳!
我可以告诉你,我度过了一个平静、愉快、充实而又积极的春节。特别是读过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中的道德的形成,及其基本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等章节,无论对我的思想水平和学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使我对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崇仰。真的,他们不愧是历史的巨人。不论是他们的思想学识,还是生活事业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好了,接近2点了,就此搁笔。
早安!
二
静美:
你好!
春天来了。我想,你的生活也如这春天一般,明朗而朝气勃勃。前不久写了一首诗——《炽热的心向苦难宣告》,想来不妨寄给你看一看,就拿起了笔,写这封信,顺便聊几句。我现在的生活真够充实了。既搞统计,又搞核算。这样,工作时间不得不延长加紧。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八小时,其余时间在我的书房里学习,夜晚坚持到12点。早上六点半起床。这便是我的生活。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感叹生活的艰辛了。
还是二月底,我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希望和请求;“怎样研究悲剧,以及怎样得到研究悲剧的资料?”并提出了我对悲剧研究体系的设想。信转到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徐放明同志回了信。他提了几点建议。要我注意区分生活中的悲剧,与美学和艺术中的悲剧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以及它们所系的不同研究领域和它们内涵的差异。我坚持的是,任何学问,离开了生活研究是不复存在的,何谈是反映生活的悲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即使是纯理论的悲剧,研究也是在研究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作为艺术的悲剧理论,还是作为美学的悲剧理论。总之,没有生活中的悲剧,便不会有艺术中的悲剧和美学中的悲剧。而艺术悲剧不过是生活悲剧的形象反映,美学悲剧不过是生活悲剧的理性思维罢了。
另外,建议我不宜过早地建立“一种悲剧研究体系”。最后,开了几本书目。
关于我自己就谈这些。
这里向你推荐一部长篇小说《故土》(苏叔阳著《当代》1984第一期),她会使你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她会告诉你怎样生活,以及生活的美。我在这里,只就书中主人公之一袁静雅谈一点感受:
怎样认识袁静雅形象的悲剧意义?她熔生活、艺术、美学于一炉。无论是她跟翩翩公子安适之的结合与分离,还是她对于正直青年白天明的挚爱与追求,充分说明了袁静雅青春悲剧的典型意义。如果她能像书中少女叶倩茹一样,勇敢地去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她的生活便不同了。结局也就不同了。然而,她就是她。她的性格决定了她。因而,这不能迁就于命运。这是像她这类少女的必然悲剧。但这个悲剧是美的。因为,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灵是美的。而唯有其美,才谓之悲剧。这就是所说的悲剧美。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作品结尾并没有展示袁静雅的悲剧性结局。但她的悲剧性性格,在故事情节中是有充分展示的。而何况白天明“赶不走的朋友”叶倩茹与之同踏征程,唯独留下了袁静雅。这里就预示了她的悲剧性结局。你看过书之后是会明白的。
我想,这本书在你学习之余,不妨读一读。可能会对你有所启迪和教益的。
谨致: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