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民谚的传统魅力(传统·散文)
民谚,就是流行于民间的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与歌谣、神话、传说一样,在原始公社时期的人群中就已经生根萌芽,共同形成了民间文学,是我国民间文学乃至文学的源泉和土壤。千百年来,民谚在中华大地这块肥沃的土壤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已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已植入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
我从小在农村生活,听着家乡老人们念叨着民谚长大,我感到了民谚的巨大魅力。我又是一个有着“工农兵”三种生活经历的人,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经耳濡目染,所接触到的各类民谚很多,经常伴我左右,时时在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精彩的民谚伴随着我飞扬。
孩提时代,我最初接触到的民谚是从祖母和母亲开始的。祖母虽然大字不识,却记忆力惊人,更是乡间的民谚高手,祖母不经意间就会说出民谚来,常常出口成章,一套一套的。儿时经常听她念叨:“‘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后进来。’过去,穷苦百姓到莱州府打官司的多得是,十次有九次输,为什么?因为没有钱。输的不是理,而是钱。现在好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从祖母念叨的谚语中,道出了旧社会的不公和新社会的公平正义。
大雪纷飞时,就听祖母绘声绘色地说着:“大雪下得涌,瓦屋白草岭,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当时耐心听着祖母说的民谚,抬头望一望我家的瓦屋,上面确实是一片“白草岭”,再低头看一看我家养的黑狗,被飞雪盖满了全身,真的“身上白”了,叔叔家的白狗也是“身上肿”了,这时,雪中嬉戏的黑狗和白狗在我的眼前更灵动起来,眼前的光景与祖母讲的民谚便在我的脑海里融会、翻腾起来。这件事,也让我对富有哲理的民谚思索了半天,着实令人回味,魅力无穷。
祖母还经常告诫我,“鼻子下是大道”,出门在外不懂的路要多问,其实它的寓意是,不懂的事要多问。平时处事要“话到嘴边留三分”,这句话使我至今受益;看一个人怎样“有力无力处在常来”,其实也就是“日久见人心”。上了年纪的祖母还对天气、气象的谚语了解的很多,使我感到很惊奇,她有时一边看着天气,一边自言自语道:“天黄有雨、地黄有风。”“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些民谚,看起来来自平凡的生活,没有大道理,可细琢磨起来很有深意,使我听起来觉得有趣,运用起来感到受益。
我也经常听到母亲讲些谚语,多是些劝诫的谚语,那时常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不觉地面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儿时的我听着感到深受教育,那时确实感到农村太苦,农活太累,农民太穷,从小就想跳出农门,听了母亲这句话后,渐渐改变了我的看法,觉得人生在哪里,就应对那片土地敬重,从而也不觉得有多么的苦和累了,也不再一味地想跳出农门,而是抱着“顺其自然、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态度,后来,虽说离开了农村,但我始终对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母亲还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意思是说,子女是母亲生养的,决不能因母亲相貌不好而嫌弃她,狗是主人喂养大的,不会因为主人家贫穷而出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我上学后常听到母亲说的一句民谚,听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越想越有滋味,并付诸于行动,时时处处向高处奋进,渐渐使我尝到了甜头。那时还常听到母亲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吃得苦中苦,才有甜上甜。”、“不怕不知,就怕不学。”我那时就很佩服母亲,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民谚,而且很管用,都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参军以后一直到转业回地方,还时常听到母亲说的民谚,感到是那么亲切、中听。在我工作很苦、很累的时候,母亲就会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才有甜上甜。”听了母亲的话,我坚持工作,努力度过难关。当我“考学无门、提干无望”的时候,母亲就会说:“脚下的路靠自己走。”我就又有信心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从部队刚转到地方后,对刚分配的工作并不顺心,感到学的知识用不上,工作不太安心,母亲听说后,就劝我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在一个地方干的时间长了,领导和同事自然就会了解你的特长,慢慢地就会用你。还常常听到母亲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味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母亲的这些民谚又使我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在我的整个人生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得在学校里,老师也不断地用谚语来熏陶我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严师出高徒。”“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不怕笨,就怕混。”“平时不用功,考试着了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是灯,不拨不亮。”“知识无底,学海无边。”“打破沙锅问到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些民谚使我在学生时代颇为受益,朗朗上口的民谚在同学中竞相传送,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在部队里也是这样,听到的军中谚语展示出阳刚之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军令如山倒。”“将在外令有所不受。”“百战出勇士,苦练出精兵。”“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多志。”“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新兵信多,老兵病多。”“军中无戏言。”“兵不厌诈。”“兵贵神速。”特别是一句非常经典、实用的谚语使我至今记忆犹新,今生难忘。当年在老兵复员时,我们连队指导员满含热泪、恋恋不舍地说:“真不舍得让你们走,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就是这样一句看起来多么朴实的军中谚语,却听起来是那么老道,曾让多少连队指导员津津乐道,这一句谚语胜过多少人磨破嘴皮子。曾让一批又一批军人听到这句谚语后,热泪盈眶,对指导员心存感激,在心中把这句谚语记上一辈子。
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后,所听到的民谚多是励志、工作、学习的。如:“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鸟凭翅膀高飞,人凭志气成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这些富有哲理的民谚在提升工作质量、生活品位上着实不可低估,有些使我终生受益。
在当今社会,常常听到这样的民谚:“清官鼾声大,贪官恶梦多。”“清官视人民为父母,贪官把金银叫爹娘。”“小贪要钱不要脸,大贪要钱不要命。”“霜怕晒,虫怕踩,腐败分子怕公开。”“仁义礼智信,文化精气神。天行健者远,钱迷心者离。”这些民谚都汇聚着正能量。
习总书记堪称为运用民谚的典范,既展示出他宽广的知识面,又展示出民谚的张力。他让谚语走上了国际、国内多个舞台,运用于外交、劝学、劝诫、警示多个领域,使日常生活中谚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谚语彰显出思想的光芒。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说的十分经典的一句民谚,被称为“鞋子理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就是这句诙谐幽默的民谚,诠释了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来比喻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通过“鞋子理论”这样一句非常朴实的中国民谚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你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外国人也不要给中国人穿小鞋,我们自己知道穿多大的鞋。”就是这样一句听起来不轻不重的话,却大长了十三亿国人的志气,令多少中华儿女回味无穷。这就是民谚的力量,这就是民谚在国际舞台上的威力。习总书记熟练而巧妙地运用民谚,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国内影响,给人们带来无比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南非德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我国古代一句很经典的民谚:“志合者,不以山海为缘”来回应“金砖褪色”的质疑。他还在国际研究学习中心与学习中文的青年学生交流时,引用了民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勉励和告诫这些学生:年轻时期是一生的黄金时期,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各种准备。
习总书记还说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正如农功,日夜思之。”“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经典民谚揭示了很深的道理。
习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致辞中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告诫全国人民只有努力奋斗才会成功。这句十分经典的民谚被热传,激励着全国人民而不懈奋斗。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液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不正是习总书记针对包括民谚在内的民间文学说的吗?这是发出的发扬民间文学传统的动员令。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中国民间文学博大精深,民谚如一朵朵奇葩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沃土,在广大的民间浇灌着。传统需要继承,民谚需要传播,愿民谚这束璀璨的民族之花在中华大地处处开放,绽放美丽,绽放出无穷的魅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