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永远的林中草地(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永远的林中草地(征文·散文) ——访托尔斯泰庄园


作者:张峻 布衣,318.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21发表时间:2017-01-07 19:45:16

我们沿着丛林边的小径慢行。那丛林,如家族般的大大小小的树,远望,像一堵涂着绿彩的墙,似难以进入;当我们渐渐地靠近它们,那大树同小树,似也渐渐分开。路旁片片浅草,绿莹莹的,散发着盛夏独有的芳馥;也使园林的气息显得十分清纯。漂亮、端庄的金发女解说员,在前面停住脚步,她侧转身,手指眼前的一簇湛绿浅草,传递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解说:各位请注意,这里就是托尔斯泰的墓地!
   啊!托翁墓?在哪儿?
   大家惊愕的瞬间,金发解说员依然坚定地指向距路边约五步远的那簇浅草,说:“二战时,法西斯德军一度占领了这儿,他们处心积虑地想毁坏托翁墓,因为作家曾揭露过普鲁士大兵们的丑恶历史。可他们踏遍庄园内的丛林、草地,也寻找不到。因为林中遍地是浅草丛……”
   就是!大家点首却惊诧不已。谁会想得到,一位声斐世界文豪的魂归处,没有豪丘,没有雕像,没有墓碑;唯有林丛下的一坯青草。如果不是后人多年祭奠的足迹踏痕,如果不是草丛前的几束鲜花,如果不是解说员的坚定指证,谁会想得到,一代伟人竟身披草丛长眠于庄园里的林中草地!
   生于斯,长于斯,毕生写作于斯,一辈子很少离开过自己的庄园,最后又融于这片林中茅草之下,我敢说世界少有。
   凑巧的是,这片庄园名为雅斯纳亚·波良纳,俄语意是“明媚的林中草地”。托翁那光浴世界的小生命,就像一片嫩叶,土生土长地从这片林中草地冒出。一个小时前,我们在园内一座绿荫掩映的砖塔小楼里,瞻仰了他降生时的真皮长沙发。他的母亲,一位作过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侍从武官的沃尔康斯基公爵的独生女,就在这牀二尺宽的普通皮沙发上生下了他。庄园是他外祖父给母亲的陪嫁。这座占地338公顷(相当于5070市亩)的浩大庄园,后又经他亲手不断改建、修缮,成了目前的格局,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托氏家族的领地。这座二层尖顶的欧式小楼,大小十二间房。我们跟随金发女解说员,几乎全部观瞻一遍,包括工作间、卧室、卧具、书房以及28个相同的书橱,都是俄文、外文书籍;各屋墙上的油画,还有猎枪、鹿角等,全是原物、原样摆放,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女解说员逐房间的细细讲解,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走出砖塔小楼,置身于广阔的原野,我才深切感到庄园的浩大。脚下绿草盖地,抬眼碧树成荫,遥望那绿浪逶迤而去,似与蔚蓝的天际相接。走近了,才瞧清是一弯茂密的杂木林:苍松翠柏,绿柞黄榆;白桦青杨,高耸云天,挺拔无比。我们缓步行进中,常与三五当地人为伍。一位俄国男青年,伴着一对貌似双胞胎的小男孩,他俩追逐着翻飞的红蜻蜓,快乐地奔跑。这让我想起刚才俄解说员讲过的托翁的欢乐童年。他从小就特喜欢庄园里的虫鸟花木和小动物,常在林中草地里戏耍,进而也特热爱农民的生活。他常和农奴一起去田间除草、捉虫;他从小就喜欢马,愿与农奴一起牧马,并常去湖中洗马,林莽里狩猎。他和农奴、马夫、仆从、乐师、厨子、花匠都成了好朋友;更亲近他的保姆。曾在文章中称:童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纯情,充满着欢乐与诗意。”我猜想,他童年的欢乐与诗意,一定是眼前这美丽、和谐的自然风光的无私馈赠。
   在一片开阔的绿地旁,俄解说员止步告诉我们:这里早年曾是托翁亲手建起的樱桃园,樱桃树的果实硕大,除了自家吃,还让农奴们担到镇上去卖。作家离世多年后,庄园移主,大片樱桃树全被砍掉,修房、种菜,一改原貌;近年才恢复成草滩,将来再复植樱桃。我们还在林丛转弯处停步,俄解说员手指丛林沟壑深处的一泓绿波荡漾的湖水说:像这样的小湖泊,林丛里就有三个。每年盛夏时节,托翁常来湖里洗浴、游泳、垂钓;也牵来他心爱的马儿,在湖中细细地给马刷洗。伴随着她的讲述,我意境里的大胡子托翁,此刻仿佛就站在湖中,神态又是那样的兴致盎然。
   我们沿着林边小路继续前行,路旁惹目的是十数株特别硕大的白桦树,它们粗壮、挺拔、高耸,有人目测,每株身高不低于40米。尽管我们无法目测它们的年轮,但仰望白桦那扫动云天般的浓枝繁叶,引发了我的遐思断想:这株株高大的白桦树,春来,它们会伴着和煦的轻风,弹奏出柔美的竖琴声;盛夏,它们会摇曳出股股凉风,让人爽身;冬季里,它们会一次次向寒流发出怒吼,并警示善良的农夫们严防恶劣的冰冷霜天……此刻,身边的杨振喜兄,一语截断了我的遐思。他仰望着高大白桦树说:孙犁先生有篇造访托尔斯泰庄园的文章,先生说:“托翁就像园中高大的白桦,而我只是一棵小草。(大意)”杨兄是孙犁研究者,曾出版过《孙犁评传》,我确信杨兄所言;而且,1950年代初,孙先生曾随同中国作家访苏团到过这里。当然,先生喻己为小草,不无谦辞;而他把托翁比作高大的白桦,实在确当。伟大作家的生命根系,同高大白桦一样,深扎于俄罗斯大地,吸取着无尽的养分。他那钻天般的生命之树,擎扫过战争风云,洞察繁杂世相,品味着人生苦痛,呼唤民族灵魂的觉醒;艺术上追求独一无二,为世人留下不朽的华章。他那座砖塔小楼一层,有一间用来储藏食品的穹顶屋,里面还备有铁锹、锄头、镰刀等农具。作家就在这间被称为“农民办公室”的房间里,不避寒暑地读书、写作,探寻俄罗斯的历史深邃,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智慧……他用了整整7年时间,写出多卷本《战争与和平》。从初稿到定稿,密密麻麻写了5200多页,那年他40岁;到他45岁时又完成了《安娜·卡列妮娜》;之后,也是在这间穹顶屋里,写出了《复活》、《教育的果实》、《死尸》等巨著,倾尽了他的心血与汗水。写作之余,他常带着农具去亲近农田,同农奴们一起劳作。他和家人还都喜欢音乐,经常一起演奏,或欣赏钢琴乐曲……这么多才多艺、硕果累累的大作家,真可谓“擎扫风云的高大白桦”,孙犁先生的比喻绝对准确。
   正午的骄阳忽被浮云蒙住,阵风习习,我们在林边一条半圆型长木凳上暂歇、乘凉。俄解说员告诉我们,在你们身后的绿荫深处,当年托翁曾经搭建过多间小木屋。必要时,他就来这儿写作、读书或消闲,有时也同孩子们赏青、戏耍。那是他成名之后,除了忙写作,还要接待从各地慕名而来的众多拜访者。塔楼里那间不大的会客厅,有时挤得满满的。他会见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和名目繁多的代表团、专访团。常来做客的有:屠格涅夫、契诃夫、列宾等。我们在客厅、卧室的墙上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珍贵油画,包括他的工作画像,妻子、儿女、祖父、外祖父的肖像,都是出于大画家列宾之手;然而拜访者如云,有时也让他忙得体力不支,这时候,缓解忙碌、能帮他暂时隐身的,自然是林丛深处的小木屋。
   他十分酷爱这片极富大自然本色的林中草地,平生除了去喀山大学读书和从军的几年外,他绝大部分时间居住此地。有一种说法:在19世纪70年代,他一度曾去萨马拉省和莫斯科等地,但哪里也留不住他,终因离开庄园的苦痛,又都很快回到他的“明媚的林中草地”。他曾为久居园林而深情陶醉:“没有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就没有我和我的与俄罗斯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我就极难创作。”这是他的真实心声。我们从他的作品里,无数次欣赏到他对“明媚庄园”的钟情描绘。对了,金发女解说员在塔楼里还讲过一个有趣的生活细节:托翁童年时,曾在林子里拾得一个形态很美的硬木根块,他喜欢的不得了,不光儿时把玩,成年后写作时也常抓在手里。现在已说不准那硬木根块的形状,因为家人已按他的生前所嘱,将那硬木根块随同他一起,葬入我们眼前的墓穴中。
   我们的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永远的林中草地!

共 2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吊念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美文!作者来到托尔斯泰墓前,不仅参观了托尔斯泰住的庄园以及庄园内物件的历史风貌,还知道了托尔斯泰欢乐的童年。在这片蓝天绿水下,托尔斯泰用毕生精力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让多少人崇敬,让多少人慕名,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先生喻为:“擎扫风云的高大白桦”。本文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讲述了行文的目的——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我们的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本文语言流畅,巧妙将环境与史实结合,好文,推荐共赏!多谢赐稿晓荷,晓荷因你而精彩!【编辑:零余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零余者        2017-01-07 19:54:15
  拜读,问好老师!
一个九零后,拥有七,八零后的思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