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泾川散记(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心愿】泾川散记(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1发表时间:2017-01-10 18:55:24
摘要:泾县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也是沐浴着诗仙李白等文采风流的鲜活山川,泾川人民不仅大力发展“五色经济”,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尤为重视利用自身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和云岭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并注重发掘传承皖南徽派文化,力求文化和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序言:
   正月初,随表兄到泾县,盘桓数日,诗酒自娱,颇有感触,遂成就此文。
  
   一、给舅舅拜年
   母亲从泾川过来,是从青弋江顺流而下的。到了一个叫马渡口的繁华码头。渡口有很长的石阶,直抵一弯清澈透明的流水,流水上有竹筏、木排和帆船。渡口依稀有几排蓊蓊郁郁,枝干盘旋遒劲的老树。老树下,柳拂桥听过一个大麻子说大鼓书,是《十把穿金扇》或《羊城暗哨》之类的武侠、侦破故事。树影里出入的三二人群,来自一条深深窄窄的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那便是弋江镇的老街——新正街了。彼时,母亲尚是待字闺中,叫做秋宝,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篇很著名的作品中的人物相仿佛,故而我很少提及。
   已经快50年过去了。50年里可以发生许多许多。母子交谈时,每每提及旧事,就嘎然而止。儿子因为彼时尚未到世间,一切来自传闻,故而提不起任何探究的兴致。
   母亲来自泾川的一个过去叫做古坝乡,现在归属晏公镇的中郎村。舅舅如今84岁,依然在那儿的一片山下过活。他是母亲的同胞兄长。屋子背靠大山,山上种有绿茶,虫鸟交鸣,叶绿花红。门前一条终年潺潺湲湲、空明澄碧的溪水。一路曲折盘旋,通向古坝街道的桥下。表兄就是从这儿飞出去的。冬去春来,也已20多个寒暑。
   父亲源于烟波浩淼的巢湖,母亲来自山水交融的泾川,柳拂桥生长于水涘,故而就一直莫名地喜欢水,喜欢无言的流动的孕育文明和智慧的水。大约流水是文明的渊薮吧。
   柳拂桥去泾川,一是给舅舅拜年,二是为央视王稼祥100年诞辰电视专题片的文稿征求意见。
   舅舅怕冷,依然如故地守着他的山中木屋的岁月。外甥的到来,让他有一些兴奋,忙张罗着要安排吃酒。表兄却告诉父亲,县委已有安排。遂匆匆辞去。
   泾川是泾县的政府所在地,确很热闹。大大小小的官员,同学战友相继排队约请表兄。泾川的春酒,叫柳拂桥至今想起,犹然垂涎欲滴。
   但柳拂桥到泾川,非徒为解忧而来的。
  
   二、寻访王稼祥
   在泾川,全程活动由县委宣传部安排。以前是左汉清部长(现为人大副主任),如今是下派的女陈部长。
   为了找找感性认识,我们在县委韩副书记的陪同下,到过王稼祥同志的故乡,如今的桃花潭镇厚岸村。
   王稼祥的故居和王氏宗室祠堂正在抓紧修缮。均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镂花门窗,天井、木质楼、地板。这和我们常见的徽派建筑并无二致。但文化氛围更浓厚一些。王稼祥的铜像巍然矗立,乡里乡亲的路过,都是一脸严肃庄重的模样。陈列室有好多复制的文物,用像框装起来。我们很认真地一间一间地瞻仰观赏。
   嗣后,我们到王稼祥读过书的东台书院,也就是如今的柳溪小学。东台书院的勒石门牌,早已被镶嵌在教学楼的墙壁上,依稀可以辨别出字迹来。王稼祥当年所在的教室,灰楚楚的,堪堪就要坍塌,我拍了几张数码照片。私下想,这可能再也不复能见了。柳溪小学的正门是过去的柳溪村正门,再往前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石拱桥。这是江南常见的,很有诗情画意的桥,也是柳拂桥心中的桥。
   如果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没有桥,也就意味着没有水,没有灵气。没有灵气的地方,怎么可能产生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哩。从来都是地灵才有人杰的。所有的文明也都毫无例外地来源于水资源。因为有水,才可能有生命、生机。
   到查济古民居群的路上正在修建王稼祥的纪念馆。它和王稼祥故居以及查济古民居群旅游区将构成一个整体。
   韩副书记和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富能介绍,2006年8月15日是王稼祥同志的100年诞辰,泾县县委县政府要好好地开展一些个活动。在央视和省市县同时推出纪念王稼祥的专题片,邀请“心连心”艺术团来老区慰问演出,举办王稼祥100年诞辰庆典,健在的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大姐将亲临泾县等。继承稼祥遗志,弘扬稼祥精神已经成为泾县人民的共识。
  
   三、饮食印象
   泾川有很浓郁的徽文化氛围,也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烟柳画桥,小溪流水,捣杵声声,风铃阵阵,还有码头墙和牌坊、石船和吊脚楼;比如黄山情侣湖——太平湖,碧波万顷,岛屿丛生,近期更有称之为“东方日内瓦”的;比如因为李白《赠汪伦》而名闻遐迩的桃花潭,踏歌古岸,风情万种,那可是风骚的风,已经流溢1600余年,那可是快哉风,大王之雄风,遗韵已越过唐宋元明清。
   这样一件一件说来,还有许多,柳拂桥闻之久远,仿佛依稀。
   柳拂桥只想说说这个正月在泾川的见闻和感受。
   单纯的宴请,柳拂桥已经记不起来许多,总之泾川的饭店酒家,大的象红睿假日酒店、泾川宾馆,柳拂桥都吃住过几次,其他几家大体相同,包括在王稼祥故居的厚岸村,总体印象是泾县人特别喜欢肉食,少有吃鱼虾的。记得柳拂桥和某个县领导说了,泾县的饮食结构有问题,这么档次的宴席,居然没有鱼虾,简直不可思议。泾川的特产琴鱼游哪儿去了!
   柳拂桥好吃胜于好文。早些时候,我就说过久病成医、久吃成厨的话。为了研究吃,也为了柳拂桥家中的酒店生意,我专门拜读过李渔和袁枚的文章,还经常浏览美食网站,购买各种特色菜谱,并推而广之,总结出一套“理论”,比如吃羊肉要吃膻味,吃鱼肉要吃腥味,吃狗肉要吃骚味,万物各有本性,大厨要是在烹调中去其本色,那就本末倒置,不如全国人民干脆吃猪肉是了。
   泾川琴高山下的琴鱼,是地方特产,一年当中产量稀少,市场上出售的大都是炸弹。琴鱼可以当茶点,也可以蒸鸡蛋,都是上好的佳肴,细细品味琴鱼,就是体验皖南的风水和人情。当然,鲁林老总特意派人到章渡弄来的泡椒,也是上等的佐酒之物。只是怀疑里面有防腐剂,否则怎么那么脆生生的,一口下去咕吱咕吱响……
   好菜当有好酒相伴,否则也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幸有泾川山庄主人王总为我们准备了桃花潭陈酿。
   在一次县房管局俞总做东的宴席上,王总“打的”过来敬酒,柳拂桥却之不恭,于是次日专程前往泾川山庄,拜会王总。
   其实,柳拂桥心里知道,柳拂桥是来拜会桃花潭、拜会泾川山庄的。
   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
  
   四、泾川山庄
   泾川山庄在前往宣纸集团的途中,因为没有路牌指道,我们的车差点错过了。
   泾川山庄紧靠205国线,距县城5公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层峦迭嶂,竹海连绵,空气清新,冬暖夏凉,真可谓“绿竹成海,翠如碧玉堪入画;杜鹃满山,灿如云霞皆是诗。”
   它始建于1984年,当初由安徽省文联、泾县县政府、淮南谢一矿三家联合开发建设,其建设宗旨是"开发皖南,发展旅游"。是得天独厚的旅游、避暑、创作、疗养和接待各类会议的理想去处。
   前些年,《大江晚报》专刊部主任、安徽省文学奖得主董金义兄长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泾川山庄的文章,那是柳拂桥初次对泾川山庄的印象,特别美好的印象,尽管已经过去10余20年了,但是记忆犹新。
   然而,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如今,这里已经是王总和他的伙伴们花了120万元(可能不准)一次买断的了。他们成了泾川山庄的主人。
   王总是个搞建筑出身的,如今他在这儿生产桃花潭。
   柳拂桥说的是桃花潭酒。一种非常诗意和文人化的酒,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酒。
   柳拂桥徜徉于泾川山庄的秀美景色中,思量着在炎炎夏日如何来此消暑。如果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的电脑,轻轻敲击键盘,把对泾川山庄的一切美妙的感受统统记录下来,那必定是一篇说得过去的文章。
   在泾川山庄,写文章累了,不仅可以有香烟,有上好的绿茶——汀溪兰香,还有红袖温酒,红袖舞动思绪,美酒助长诗兴,于是逸兴遄飞,文思泉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横竖柳拂桥快活就行,可以换酒就行。
   说实话,柳拂桥以为泾川山庄的王总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里,王总放弃了高收入的建筑行业,而是响应政府号召收购了桃花潭品牌和泾川山庄……
   无论是桃花潭,还是泾川山庄,都是与文化相联系的。
   柳拂桥喜欢与和文化有渊源的人打交道,交朋友。
   晚间,泾川山庄的主人,自然是王总,又要柳拂桥大醉于桃花潭边了。
   不是王总叫我醉,而是桃花潭叫我醉的。
   十里桃花,王家酒店,柳拂桥如何不醉,不醉白不醉!
   酒醉心明的柳拂桥醉倒于泾川山庄的美景和诗意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柳拂桥希望王总的酒业可以发扬光大,那样,柳拂桥就可以来此温酒了。一定是有红袖的。
  
   五、宣纸集团
   从泾川山庄再往南,到达乌溪,便是宣纸集团了。一天大早,因为我们的车辆出了问题,集团老总佘光斌驾车接我们一行三人去了。
   远远地望去,乌溪的山水确实很迷人。
   集团公司坐落在苍茫黛绿的群山之中,真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感觉。
   这就是红星宣纸,
   这就是传承国粹的宣纸,
   这就是文房四宝之一,号称“千年寿帛”的宣纸吗!
   车向左转,刚刚欣赏过赵朴初先生的书法,甫一进入,除了有领袖题词外,柳拂桥又喜欢上在公司的办公楼墙上的郭沫若先生的行书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在宣纸集团公司题词,除了郭、赵二老,还能有谁哩!
   这就像到了岳阳楼,范仲淹一篇足矣,也像到了滕王阁,王勃一序也足矣!
   佘光斌老总的办公室就在办公楼的一楼,小坐寒暄,我们便进入公司的生产区。
   来之前,宣纸对我一直是一个梦,一个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
   当表兄的摄像机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摄罢,我的梦就丢在了乌溪,丢在了宣纸集团。
   柳拂桥等一一参观了捞纸(水太冷,应该想办法改进。因为用热水暖手,整个生产车间一片雾气,能见度很低,致使拍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烘干(已经用电烘了,方便快捷)、包装等生产环节。
   在佘总给柳拂桥签名的《中国宣纸史》上这样写道:泾县是宣纸发祥地,也是宣纸的唯一正宗产地。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好事者宜墨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
   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
   宣纸取材于青檀皮、沙田稻草和杨藤汁,前二者为基础原料,后者作天然粘合剂使用。陪同人员告诉柳拂桥:制造宣纸的传统方法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300多天,生产中除了以上3种原料外,还得另添加石灰、碱、漂液等原料,除经过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外,还需结合天气完成日光漂白。整个过程需要“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宣纸作为一种传统的特种手工艺纸张,自创制时起,就名噪艺林,因而对于它的生产技艺,制纸者一直秘不示人,外界人士一直对此扑朔迷离,觉得神妙莫测。
   垂涎已久的外国势力对窃取宣纸生产工艺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关于宣纸保密,有着许多亦真亦幻的故事。
   出生于泾县宣纸世家、中国造纸委员会纸史委员会的曹天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宣纸》一书中认为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
   曹天生教授认为,宣纸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条件的融合,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宣纸自我保护的三道屏障:一道是天然屏障,即原料、药料和水,任何外国和外地都是无法设置这些条件的;一道是技术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即使部分流水作业是机械化甚至现代化的,但生产宣纸的关键环节还是要依赖手工,其奥妙和精髓非代代相传,长期实践而不可得;还有一道就是人文社会屏障,这主要是泾县宣纸经过长期的使用检验,人们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心理认同,只有泾县的宣纸才是正宗宣纸,已经成为人们共识。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
   总有一种纸,堪称极品;
   总有一种文化,让我们一再回首,魂牵梦萦。
  
   六、果坚大师
   在短短几天的泾川之行中,柳拂桥不能不提到一位果坚大师,他就是泾川赤滩老街的主人——泾县政协委员琚天鹏。
   琚天鹏早年出家,在佛国仙城九华山的百岁宫修炼佛法。修成正果之后,辗转于东西南北,相继成为北京、天津、唐山等几处名山古刹的住持。在他的引荐下,中郎村有200多小伙子外出学佛,成为泾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柳拂桥在泾川见到果坚大师时,他于水秀山清的青弋江畔琴高山下,古赤滩明清古民居群的参差错落间,果坚大师正在建设一座极乐世界城……
   赤滩古镇在历史上,为徽、黟、旌、太、石、泾等六县的大宗山货集散地。土特产品、山区竹木柴炭纸茶药材等货物,也从这里转运出境。民国十五年间,赤滩有商号店铺120余家。陶窑、采煤、纺织、缫丝、雨伞、造船等行业方兴未艾。
   随着徽商等客商把赤滩作为经营之地,老街建筑群多带明清风格。且日臻完善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商贸、饮食、风俗的街市。这里乡风淳厚纯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乐各种生活内容和方式,都深刻烙下了民俗文化的印记。
   马头矶为古泾川八景之一,邑侯江恂所题“泾川锁钥”笔力雄浑,镌刻精湛。琴溪古窑名列省保,萧杰墓、尚书府第、九楼十三巷等古建筑众多;观音庵、财神殿、万岁宫、茅王殿、惜字亭等古刹寺宇星罗棋布。
   漫步老街,古意盎然;钟鼓悠扬,禅室静心。弋江漂流,更能让您领略水乡秀色,獭猎洞、鹰站龟、书板岩等,均可见造化之鬼斧神工。三圣会、孟兰会、南唐会、浴佛节等皖南民俗风情,会让您体会到那淳朴的山村风情。
   在赤滩老街的岩龙禅寺,柳拂桥一直在斟酌果坚大师。
   果坚大师微笑不语。
   果坚大师还邀约柳拂桥到北京、天津和他所有住持的寺庙去看看。
   柳拂桥还真盼望着。也更想看看如今的僧人是如何生活、学习和修炼的,他们将如何处理在家和出家、入世和出世的关系。
  
   七、结束语
   泾川三百里,
   佳境千万曲。
   在如诗如画,山光水色交映,风声雨声,天籁人声交鸣的皖南泾川,柳拂桥管中窥豹,业已饱览山水风物之胜,无忧无虑,无嗔无梦,俯仰天地,思接千载。
   ——
   人之相与,如同亲人;
   美景扑面,尤为可餐。
   梵音佛鼓,宁心静思;
   诗酒唱和,其乐无穷。
   除此而外,夫复何求!
   2月10日,在宣城市宣城宾馆,市委书记方宁在接受柳拂桥采访时说,“百年沧桑,英名永垂,当历史翻开到王稼祥同志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全国人民缅怀稼祥丰功伟绩,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古老的泾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泾县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也是沐浴着诗仙李白等文采风流的鲜活山川,泾川人民不仅大力发展“五色经济”,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尤为重视利用自身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和云岭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并注重发掘传承皖南徽派文化,力求文化和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共 59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泾川的散文游记,笔调着重抒写了泾川的人文历史特色,作者从给舅舅拜年起笔,简介自家家庭背景,随后巧妙引出有关泾川著名人物王稼祥,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弘扬稼祥精神;泾川特色饮食文化;泾川山庄的历史背景;传承国粹的宣纸集团,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号称“千年寿帛”;果坚大师,是泾川赤滩老街的主人——泾县政协委员琚天鹏,讲述他早年出家的经历,道出赤滩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全文语言凝练,思路清晰,将泾川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于文字中,文末突出中心主旨,升华主题,阐述了泾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素有“山川清淑、秀冠诸邑”之誉的泾川,在今天不仅传承了皖南徽派文化,且是旅游胜地,文化和经济取得全面发展。非常精彩的一篇游记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15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1-10 18:58:03
  “泾县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也是沐浴着诗仙李白等文采风流的鲜活山川,泾川人民不仅大力发展“五色经济”,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尤为重视利用自身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和云岭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并注重发掘传承皖南徽派文化,力求文化和经济取得全面发展。”生动精彩诠释了泾县的特色,勾起大家想要去游览泾县的欲望。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1-10 19:04:20
  泾川得天独厚的地域位置、人杰地灵,泾川古韵,皖南民俗文化,在作者细腻的笔墨中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恩老师分享佳作,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老师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你猜        2017-01-16 00:22:14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4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1-16 06:42:46
  恭喜老师精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