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吃事三篇(随笔)
一、大吃大喝
吃,本是人体生存需求,每个人都会吃,每个人都爱吃,但上升到精神层面就是一种学问。《说文解字》里说,“吃,食也,从口契聲”,即把东西从口中咽下,或依靠某种生物生存,这便是吃的最初来意。我把吃定义为口中乞讨,即口生津,想吃,就去吃。如此,吃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吃的最初状态是什么哪?吃饱吃好就行,无关乎是否吃的香与不香。猪八戒囫囵呑人参果便是这种表现,不关乎味道,不关乎形状,甚至不关乎它是否有籽,这籽有毒没毒,只是去吃,只因口生津,就去吃。古时英雄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潇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口中乞讨的大表象,你想啊,他们行侠仗义,运动量肯定特别大,这样就容易饥饿,一饥饿,就口生津,口一生津,就大吃大喝,来补充能量,好再去行侠,况且一般做好事吃饭都是免费的。
中国60年代的大饥荒,因为吃,毁去了不少人的性命。这又是一个吃的最初本意,即吃上,吃上就能运动,就能活命,吃不上,就会没能量,就会死去,这是一种本能的去吃,无关乎是牲畜肉还是人肉,只要能活着,就去吃。大吃大喝那是不可能,但只要能吃上一口就满足。
关于这种最初的吃意,我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旅者啊,在一次森林大探险活动中,因自然的变化,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孤身一人被困在林子当中,所带食物本身就不多,他若按平常进食,这些食物没一天就会吃完。他静下心来,把背包中的食物翻倒出来一一清点,排出它们的能量大小,一天进食很小的一部分,结果足足撑了四天四夜,直到第五日黎明搜救队的到来,令搜救队诧意的是,此人红光满面精气十足,丝毫没有被饿着的迹象。事后,人们就问他你是如何控制吃的,他说,本着最初吃的本意去吃,只要能吃上,不管是吃饱没吃饱,吃上就能活命。此人不光精谙吃意,还懂得生存的真谛,实乃现代人学习之楷模。
面对最初吃的本意,我没有他那般精谙,只是吃饱吃好。那年去天津为私,由于囊中羞涩,大点的馆子是不敢进的,就连街边的小商小饭馆也是仔细斟酌,两眼盯着墙上诺大的一个饭谱计价,在十元以下来回搜寻着,终于看到一个烧茄子盖饭,八元,“老板,一份烧茄子盖饭”,净等服务员快点端上来,约摸两分钟后,一个圆瓷盘中架起一个小山似的大米和着红的琉璃的烧茄,这老板也实在,净呈的冒了尖,抄起勺子没两分钟就扒拉进肚,啊,一个字香,两个字忒香。这是由于口生津,吃饱后产生的感觉,香。若让一个本身就很饱的人来吃这烧茄子,恐怕没一口就会摔门而去,“这啥饭,这么难吃?”。可见,本着最初吃的本意去吃,不仅吃嘛嘛香,而且还吃得健康。
二、小斟小酌
在吃饱的前题下,吃又有另一种解释,观吃字的组合,口在前,乞在后,这就是说由口来决定是否去乞,而不是本心的乞去决定口是否去乞,这是一种形而上的释意,虽抽象,但道理如此。
吃饱喝足了干什么哪?就会考虑精神娱乐,精神提上去,饭事就会简,这就出现了吃的第二层境地——小斟小酌。现在的吃真的是小斟小酌,各种的吃,各样的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不仅吃的质量提上去,形式也提了上去。
时下的流行“吃货”,便是小斟小酌的衍生品,不光自己吃的好,也要带动其他人吃的好。这有点英雄的行义,有帮助意味,不过他们不是大吃大喝,而是小斟小酌,即通过一两个菜,吃出味道,吃出情趣,吃得对方口生津,这样就带动了一大批“吃货”的出现。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闲情雅致小斟小酌的表现。一碗面,可以做出十几种不同的做法,味道不同,形式不同,连吃法也不同。想想旧社会,吃都吃不饱,还谈何是否转着吃,还是蘸着吃。
那次,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照例我是空腹去的,好在席间大吃大喝一顿。现在不了,每出席婚礼,我都会先在家吃点东西,以免在席间的吃相被朋友数落,我也学着他们装清高,只吃一点点,每吃一口就擦一下嘴,好象多有钱多高贵似的。就这样,满桌的人都装,装大头蒜,直到所有的菜被倒掉。我装了两回就装不下去了,实在受不了他们自命清高的虚假模样,又照例大吃大喝起来,管他们说三道四的,看我吃得满口生津,一个个喉咙咕咕直咽,就是不肯下筷,装有钱,装蒜!
吃的第二层境地——小斟小酌,是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的,目前百分之八十的人还处于能吃饱阶段,对于小斟小酌还有待努力。可我真见过这种人,那是陪朋友去拜访一位老富豪,行车半小时,拐入一个山庄,在一处豪华大别墅前停了下来,光这气派就令我为之一震,更别说后面的私人泳池、高尔夫球场。见到他时,是一个六十岁左右很和蔼的老人,一头的浓密白发,坚毅的眼神,很客气地请我们入座,没有丝毫的盛气凛人,那时刚好是午饭时间,家厨端上来四菜一汤,很是朴素,没有五星饭店的那种油气,他说每天都是如此,吃简一点顶好。席间我观他吃饭,小夹小呷,很是自然,没有丝毫装的意味,末了又呡一杯清茶,真的是小斟小酌。在回去的路上,我对朋友说,有钱人就是不一样,吃的都很独特,他说,其实生活的快乐在于心的想法,无关乎是否吃的好不好。
三、爱吃不吃
吃上,吃饱,吃好之后,精神又提了上去,这就会产生厌食的感觉,即吃的第三层境地——爱吃不吃。从解字方面来说,口中乞讨够了,厌了,不再去由口讨乞,而是乞去讨口,这样,就爱吃不吃了。
当富豪们追求更有趣的吃事的时候,那些处在能吃饱阶段的“吃货”们有了最新的吃法,他们不再天南海北地寻食材、搜吃谱,而是猫在家里做起了家常菜,不光自己吃的香,家人吃的香,面对镜头,令网友也吃的香,解放了一大批爱吃不吃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赞,为这赞,他们狠命地吃,更加卖力地吃,以期解放更多的爱吃不吃的人。
有一次,听一朋友说他最近好像得了严重的厌食症,对什么吃的都提不起兴趣,面对妻子的辛勤劳动成果,草草扒拉一口就做罢,妻子也开始埋怨他毛病多了起来,他于是就挂来电话问我该咋办?在他的理解中,好像写东西的人应该什么都知道,于是,我就对他说,你不妨去尝试大吃大喝,心中就想着这是我在临死前的最后一顿饭,本着吃的第一层境地能吃上去吃,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再看,实在不行就去看医生,因为我给你的只是精神治疗。结果过了三天,他又给我挂来电话,说他又回到了以前的吃法。我也为他的能吃回感到高兴,同时又为我的精神疗法而自豪。
在现今能吃上、能吃饱、能吃好的大背景下,好多人都得了厌食症,不想吃,或不吃,以药物代替最初的“食也”,爱吃不吃表现得潮潮落落。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回到最本初的的吃的状态,我想,会有所改观的。
老师的文章,我每一篇都爱读,呵呵,也许是风格接近的缘故吧,不过,我没有老师的水平高,希望从中能够学到好多东西。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