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圆梦尖山 (征文·散文)
水泉尖山位于旱平川北部,海拔2280米,在周围数百里内不算最高的山,但因为在前后两大平川的中部,所以显得特别出类拔萃。尖山群峰迭起,主峰高耸入云,山前的旱坪川,长三十余公里,宽二十余公里,是历史上屡次建县立都的地方,如今则是参差十万人家的膏腴之地。
小时候去姥姥家,远望巍巍尖山,它挺拔峻峭的身姿,直插云霄的威仪,每次都使我深深震撼。登上最高峰,一览川前川后无限风光,是我从小时候就埋在心里的一个梦。但老人们都说登上尖山非常不容易,一方面因为山势陡峭,另一方面因为尖山山脉属于石灰岩结构断裂带,陡峭的山坡上还撒满了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厚薄不一的石屑。听爬过的人说,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滑,那情景绝不是心惊肉跳所能表述得了的。
但我依然不愿放弃这个这梦,因为它在我心头萦绕多年。2014年元月4日,这个梦终于成为现实,我们山的情怀平川徒步群一行23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准备从尖山北麓开始,向南穿越尖山。
我们从新电工程第七泵房下车,沿着旁边的山谷向前走。火红的朝阳穿过山间的缝隙,照射在一丛一丛干枯的野菊花上,有一种奇异朦胧的美感。山谷里大片大片茂密的的席子草,使我想起了一句古诗,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伊人呢?就由我们这些勇敢的登山者来充当吧!沿着山谷大约走了两公里,来到一座小山下面。这座山看起来不是很高,但是爬起来却很累,因为比较陡峭。爬到山腰,大家都开始气喘吁吁。围巾、手套、口罩,都摘了,因为已经开始出汗。爬上山顶,发现这只是一个平台,上面还有许多山。我们沿着一条山谷继续前行,山谷里乱石横生,石缝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灌木。灌木丛中,还有大片大片动物的粪便。有人说是狼粪,有人说是羊粪。一个老驴友告诉我们,这应该是当地一种山禽呱啦鸡的粪便。山谷旁边的峭壁上,还有一个一个幽深的洞穴。几个胆大的驴友跑过去看,说里面有动物的毛,大家猜测可能是野狼的巢穴。
转过一个山湾,终于看见了尖山的主峰。在朝晖的影照下,近似正圆锥体的山形显得更加挺拔。我们小憩半刻,开始攀登。山坡陡峭,全部是风化后的碎石,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领队带领我们走之字型攀登。越往上走风越大,眼界也更加开阔。我们走一会儿歇一会,大约一个小时后终于登上峰顶。原来从远处看似锥尖的尖山之“尖”,其实是一方高约三米,长宽各约五米的夯土建筑物,其实是一个古老的烽火台。站立其上,环顾四周的山峰,如众星拱月,又似儿孙侍立,有的倚在尖山的怀中,有的紧紧向尖山靠拢。尖山耸立其中,在与众峰构成的莲花花瓣中,恰好位于花心位置。从山下望去独傲苍穹的尖山,事实上是团结着周围的山峰,以其雄奇厚重轻轻地探出头来的。仰望头顶,天是那样的蓝,简直就像一块透明的蓝玻璃,让人不由的想伸手去触摸。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山前辽阔的旱平川,晨雾蒙蒙,人烟葱茏。在那滚滚红尘深处,各种人间喜怒哀乐,正在上演。
旱平川有两座古城遗址。古城最初建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驱逐匈奴后,于元鼎三年,从北地郡和陇西郡分出了安定郡,设置了祖厉县、鹑阴县。旱平川古城的前身应该就是鹑阴县,到东汉时,这里又改名为鹯阴,后来设置鹯州。西晋以后成为鲜卑族的据地,鲜卑族曾屡次在此建都,时称鹯州城和柳州城。鲜卑族性好战,喜欢掠杀,当地汉人几乎为之绝灭。旱平川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我们脚下的烽火台,曾无数次点燃狼烟。站在山顶,在咧咧的北风中俯瞰山下,想象远古时代,千军万马,战鼓咚咚,战旗烈烈,旷野逐鹿,鸣叫厮杀,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历史,成为过往。同行的友人们唱起了一首熟悉的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此情此景,怎能使人不生怀古之幽情?
午餐之后我们开始下山,沿着一条山谷向南走。山谷曲折迂回,转过一个弯子之后,前面是万丈悬崖。在雨季,这里应该会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我们原路返回,沿着另外一条岔道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下山的路。沿着越来越开阔的山谷向前走,两边的山体形状奇异,似怪兽,如坐佛……惟妙惟肖,美不胜收。山沟边裸露出来的岩石,有的地方像是谁把破碎的石块胡乱地堆在了一起,互相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似乎一阵轻风就能吹得土崩瓦解。但是它屹立万古,永树雄风,成为区境内外的吉祥之山。听当地老人们说,尖山是一座宝山,早年间有一匹金马驹,时常在山间嬉戏,后来山下的人口稠密了,就不再出现,而是钻进了大山的腹部,有时还能听见它在里面奔跑嘶鸣的声音。
美丽的传说,奇异的风景,使我们都惊叹不已,大家纷纷以大山为背景拍照留念。终于走出山谷,山脚下还有一处古堡,现在只有牧人住在里面。黄黄的草地上,有云朵一样的羊群,黑色的,是牧人放养的山鸡。
接应的车子来了,回望巍巍尖山,它依然那么挺拔,那么峻峭,在冬日的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银色的冰冷的寒光。大家都不相信刚才自己真的登上了这巍巍的山峰。再见,巍峨美丽的大山,等到春暖花开,你林木葱茏的时候,我们还会再回来,与你再相聚。
附七言一首:
尖山怀古
悠悠岁月几千载,
烽火遗墩今犹在。
也学褒姒点狼烟,
云莽不见敌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