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冬之恋曲”征文】人烟深处的斯皮纳龙格(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冬之恋曲”征文】人烟深处的斯皮纳龙格(散文)


作者:柳晓月 举人,4726.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68发表时间:2017-01-11 21:42:44
摘要:这些早已年过古稀的老人,睁眼一天开始,闭眼一天结束,数着日子,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被人遗忘的岁月,他们何辜!

【荷塘“冬之恋曲”征文】人烟深处的斯皮纳龙格(散文) 以为“手机有电,钱包里有钱,车子有油”就可以畅行天下,可是到了那里却茫然不知前往何处,再三询问他人,依然无法给予一个确切的地址,百度导航、高德导航、北斗导航全都沦为废物,只能停下来等待他人的引领。
   坐上别人的车,才体会到引领人的体贴。按照我的开车技术,我无论如何不敢开上这条路的。
   我的车就停在公路边上,然后搭车拐上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只能通行一辆小轿车,且要驾驶技术过硬,因为持续几天下雨,路肩两侧的水几乎要漫上小路。司机说,这条路很少有女性开车过来,这话倒也不是性别歧视。确实,看着两边茫茫的水域,我心里直发毛,可别把车开水里去。
   到最后车子实在无法前行了,就下车步行。上了一个陡坡,站到一座破败的桥上,低洼处的一处建筑一览无遗。这处敬老院远远看去很安静,我不禁在心里叫了一声好。这样的敬老院才符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遁世、修炼的隐士生活。
   我是跟随一个义工组织来敬老院做义工慰问老人的,初来乍到,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就跟在人屁股后头,看人家干什么,我也跟着干什么。一帮人在厨房做菜,一帮人去分发面包和牛奶。做菜我做不来,我就跟着人去发面包去,其实也有点图新鲜的意思。一圈下来,我觉得不对劲了,我仔仔细细观察了一下,这处建筑前后两进院落,房子都显得有些年头了,高高的围墙,高高的栅栏,四面环水,只有来时的一条几乎称不上小路,只是一条田埂通向外面,最近的人家恐怕也在两三里开外。远观时与世无争的印象荡然无存,这是因为冬天了吗?
   因为没有熟识的人,我只是心存疑惑。
   厨房已经做好了菜,我也跟着人分发菜肴。碗上写着5号,我端着菜肴一间屋子一间屋子找过去,每间屋子门上都有姓名及号码,还有很多间屋子门上什么都没有,我觉得奇怪,5号屋子的老太太皮肤黝黑,脸上皱纹叠皱纹,看上去一百多岁了。她双目失明,手指似乎萎缩了,皱皱巴巴的,只有两个肉团似的手,脑袋耷拉在破棉衣中,坐在床沿边打瞌睡,我大声叫着:“奶奶,菜给您送来了!”老人耳背没有反应,我就又问了好几遍,下意识地不敢靠前,义工组织的前辈说,这老奶奶需要喂食。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前辈接过了饭碗。惭愧,我还不是合格的义工。从其他义工那里得知老奶奶今年九十八,几个姐妹都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就她长寿,活个一百岁不成问题,老人的乐观可见一斑。因为眼盲手残,平时都是靠别人喂食才得以生存下来。
   这里没有厨师,没有医生,没有护理员,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这是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答案。这处两进院落一二十个屋子,如今仅住了七个人,且都是七十以上的老人,在这四面环水的地方,远离人群的地方自生自灭。这不是敬老院!
   回家后我才首次想起今天去的地方叫“麻风村”,我没在意过这个地名,想当然地以为这只是个历史遗留的地名,跟麻风这种病没有任何牵连。比如我们村叫“木梳湾”,但我们村不出产木梳,也没有谁家做木梳生意;比如旁边的村落叫“和尚浜”,也是跟别的村落无二致,没有一人出家当和尚。我以为我去的只是设在麻风村中的一个敬老院,这些乡村俗名,在地图不可能找到,但是总有个学名让你可以通过设备找到,哪怕是一个标好门牌的建筑也同样不难找到,而这个地方却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手段——让人引路才能找到。我这才开始意识到这个村落名恐怕不单单是历史遗留名这么简单。
   麻风病离我们这一代人有些遥远,也很陌生,仅仅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最初知道麻风病是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小说里,但不是主要情节,仅仅一带而过。详细了解这个病症是在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
   斯皮纳龙格,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一个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谈虎色变的禁地,一处麻风病隔离区。查阅历史后我才明白,当那些得了麻风病的人被当做牲口一样捆绑着送到斯皮纳龙格岛上时,没有人真正把这些人当人看。希特勒时期纳粹甚至用机枪扫射,用火烧。麻风病人不是人,只是一种病菌,被隔离,被灭绝。我今天到访的没有门牌四面环水的孤岛就是一个斯皮纳龙格,是一座囚禁麻风病人的监狱,每一间狱所标着一个号码,没有号码的即是人去屋空的所在,只是他们的去处没有第二选择。
   “皮肉上长有麻风的,他是麻风病人,他是不洁净的,牧师将定他为完全不洁净。得麻风病的人,他的衣服要撕裂,头发也要剃光,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
   ——《利未纪》
   这是遭上帝唾弃的人,我首次在这书中体会到这病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不仅是肉体,更是精神上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殃及几代人。书中所描述的麻风病人的外貌与今天所见的老人们有几分相似。
   原来我今天所看到的都是曾经的麻风病人,我恍然大悟,麻风病菌虽已被消除,可是麻风病菌引起的畸残却伴随他们一生。
   一脚跨进8号房老奶奶的屋子,如果不是有旁人一同进入,我只怕会本能地逃出来。老奶奶整个下唇极力往下翻,红红的,与她黝黑的面容很不相称,就像是往外突出的长长的舌头,这是一跨进屋的人首先看到的恐怖情形。她半卧在床上,盖着破旧的棉被,整张脸皱纹满布,没有眉毛,眯缝的眼混沌迷蒙,目力极弱,完全凭声音判断来人,称所有进屋的人为领导。“感谢领导又来看我们”、“上次领导带来的米很好吃”。思维清晰,语言分明。我慢慢地放下提着的心,看着前辈们自如地与奶奶交谈,我再次感到惭愧。
   3号房的爷爷一直跟着我们一间房一间房地探访,跟熟识的义工热烈交谈着,算是比较健康的人,可我依然跟他保持着距离。没有眉毛的脸,外突的浑浊的眼珠,萎缩成两个肉球的手,听说还有一条义肢,这些都让我本能地保持着距离。
   唯有2号房的爷爷从外貌上看跟邻家爷爷没有区别,且一脸慈祥,屋子里散发着米饭的香味。爷爷正在做午饭,吃过午饭他要回家去,家里还有侄儿侄女。
   2号房的爷爷回家了,可他只是作为客人回家跟亲戚聚聚,他的家在很多年前就不存在了,他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孤岛孤老终生,没有人给他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个所在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显示出一丝生命的活力,能起来的老人都或坐或躺着跟我们说说话拉拉家常,可是我们走后呢?这些早已年过古稀的老人,睁眼一天开始,闭眼一天结束,数着日子,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被人遗忘的岁月,他们何辜?
   翻遍网络,问讯当地的老人,方知这个所在完全是人为的。院墙四周的河是人工开采的,相当于护城河,当然不是护城里的人,是防止城里的人外逃。当年席卷全球的麻风病让人谈虎色变,仅在中国建国初期能统计到的麻风病人超过五十万,而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是6亿左右。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各个地方都有麻风村,也都在原始森林等人烟不至的地方,为世人所不容。这些人即使痊愈后也因异于常人的面貌饱受歧视,难以回归社会,所以大多数老人仍旧住在麻风村中直至终老。这些人为的斯皮纳龙格成为了禁锢麻风病人的监狱,健康人以牺牲他们的人生来换取自己的人生。
   离开麻风村,原路返回至公路,路口即是公交站台,公交车缓缓停下,有人下车,有人上车,而后一路往前驶去,红尘滚滚。看看四周,高楼林立,盛世繁华,实在很难想象在这繁嚣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那里有一小群人,一小群老人,无儿无女,为繁华盛世所抛弃,在人烟深处的斯皮纳龙格无声无息、苟延残喘,直至死亡……

共 2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里住着一群无儿无女的曾经得过麻疯病的老人,他们不知道今昔是何年,在人烟深处的斯皮纳龙格无声无息,自生自灭,苟延残喘,直到生命的尽头。曾经在小说中读到过有关麻疯病人的情况,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令人恐怖的“斯皮纳龙格——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是一座囚禁麻风病人的监狱,一个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谈虎色变的禁地,一处麻风病隔离区。”作者因跟着一群义工来到了这处院落。麻风病菌虽已被消除,可是麻风病菌引起的畸残却伴随他们一生。那个百岁老人,样子令人恐怖,眼也瞎了,耳朵也聋了,自己无法进食,还需要别人帮忙喂食。他们无法享受人间的亲情,只有在这个孤岛孤老终生。文章以纪实性质,展现了被人遗忘的曾经得过麻疯病的人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呼吁人们多给这些老人们以关爱,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深深地同情和怜悯。值得细品慢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1-11 21:43:38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1-11 21:52:37
  作者具有博大的爱心,跟随义工走进那些曾经得过麻疯病,被世人遗弃的孤独老人。呼吁人们关心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爱和温暖。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1-11 21:53:37
  问候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天龙        2017-01-12 06:12:27
  祝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频!!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7-02-03 16:35:27
  呀,晓月竟然写了散文!要认真读一读哩,抱抱晓月.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