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汤子
前些日子,母亲因病住进了矿务局总医院。尽管我们当儿女的,每天饺子、包子、混沌、花卷,以及各种菜肴,变着法的为她调剂饮食,却怎么也不合她的胃口,这让我们兄妹很为难。
直到有一次,我出去为她买饭菜的时候,在医院门口小吃摊上,看到一对儿老年夫妇在卖酸汤子。我的眼睛一亮,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可能有些年头没有吃过这东西了。我决定为她买一碗,让她尝一尝已经离记忆过于久远,而又非常熟悉的味道。
在等待的空隙,我和这对儿老夫妻聊了起来。
原来,他们夫妇家住高湾地区,男的姓康,女的姓唐,他们在这里摆摊已经好些年了。听他说,效益不错,还用辛苦劳动赚来的钱,为孩子买了车。摊位不大,有限的空间勉强容得下他们二人。但狭小的空间,他们操作起来仍得心应手,手法也相当的熟练,相互配合的天衣无缝。摊位前已经围了一些人,肯定都是爱吃酸汤子的食客。
在我的印象里,爱吃这种食物的,应该以中老年人为多。我不经意地向围在摊前的人群看了一眼,还真的就有几个年轻人在耐心的等待。他们说,每天大鱼大肉的都吃腻了,喝碗酸汤子换一换口味。
我对老康说:“生意这么好,我建议你在摊位前挂个条幅,就起个‘高湾康记酸汤子’的名号。以后扩大生意规模,租个门面专营酸汤子系列食品,开发一些有自家特色的,和酸汤子有关的菜肴,研制一些独家的配料秘方,没准会成为抚顺的一家名店。到那时,再开几家连锁店,你们家就发了。不过,到那时候千万别忘了到工商局注册商标。不然,人家先注册了你才想起来办,就算侵权了。”
老康夫妇听了我类似于调侃的话很以为然,他老伴儿听了也乐得合不拢嘴。这说明,我说到他们心里去了,而且这些建议对他们来说很有诱惑力。最起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老康说:“兄弟,真要应验了你的话,我聘请你当顾问,每个月给你发工资,喝酸汤子终生免费,怎么样?”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对于东北人,酸汤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食物了。它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出的一种粗面条状的主食,口感细腻爽滑,是人们追求健康的一道绿色营养美食。
具体做法是:将玉米碴子洗净置阴凉处,用凉水浸泡数日,使其自然发酵至略有酸味儿时,捞出洗净后,用水磨成糊状,再淋去适当的水分。食用时,在锅里放清水烧开,取适当大小一团汤面,合在双手之间,双手十指内合,压在面团上,使其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夹在一个指缝内的喇叭状的铁片套里。铁片套大约一寸半长,大头比手指略粗,小头比筷子略细。使用时,大头朝手心方向,小头从指缝间穿出。同时,需要甩动双臂,使得汤面从铁套内蹿出,被甩成弧线状落到沸腾的锅里。如果没有铁套,也可以用手攥,让面从虎口处剂出,只是这种汤面粗细不均。因为不借用任何工具,是用手工攥出来的,所以人们都管这种方法叫“攥汤子”。
酸汤子味美而微酸,顺溜爽口,吃起来很开胃。如果配上开春鲜嫩的韭菜炸的鸡蛋酱,味道会更加鲜美。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一些辣椒油或者是胡椒粉,或者是放一些嫩白菜和菠菜也未尝不可。
上面说的,听起来很麻烦。不过,老康夫妇为了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已经用上了一种塑料做的制式的挤压工具,可以同时挤压出多条酸汤子。然后,把已经备好的鸡蛋酱、芥菜丝咸菜、白糖、咸盐等酌料,根据顾客的不同口味放在碗里,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略带酸味儿的酸汤子就做成了,大大地缩短了顾客的等待时间,唯一的缺憾是酌料不是很全。
老康也是个爽快人,他说:“兄弟,你给我出了这么好的主意,这碗酸汤子免费。”我说:“这怎么行,我急忙扔下钱,拿起已经装好的酸汤子挤出人群。”
母亲见我喜气洋洋的回来,嗔怪地说:“给我买了什么好东西,看把你高兴的。”
“妈,你肯定猜不到,因为你已经很多年没吃过这东西了。”
看到母亲着急的样子,我也别再卖关子了。于是,我告诉她买了什么,并把买酸汤子的故事讲给她听。
“是吗?快拿出来,让我尝尝味道正不正?”母亲满面笑容地说,仿佛身上的病痛一下子好了大半似的。
看着母亲心满意足的吃着,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没想到一碗普普通通的酸汤子,竟然让母亲吃的如此酣畅淋漓。
“妈,您慢慢吃,我出去一趟。”
“我都快吃完了,你还干啥去?”母亲不解地问。
“您甭管了。”说完,我“蹬、蹬、蹬”地跑下楼去,
心里想着:我还没吃着呢,得赶快去买一碗,要不,老康两口子该收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