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一场“经典”文学与影视的完美邂逅

编辑推荐 一场“经典”文学与影视的完美邂逅


作者:静韵 布衣,21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36发表时间:2017-01-13 05:55:57

“读经典的书,写经典作品”,此次淄博市第九届读书节大讲堂邀请到著名作家、诗人、编剧杨争光与文学爱好者“畅谈经典,品读人生”。
   杨争光是陕西乾县人,著名作家、编剧。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黄尘》、《黑风景》等,中篇小说集《老旦是一棵树》,长诗《妈妈》,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电影文学剧本《双旗镇刀客》、《陕北大嫂》,电视剧剧本《水浒传》等。1991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两个小时的讲座,杨争光谈读书说经典,从文学到哲学,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活跃的思维判断,伴着他妙语连珠的讲解分析,给听众朋友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杨争光说:“那些经历过时间淘洗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家都说好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典籍浩如烟海,名作不胜枚举。比如《唐诗三百首》,这是清人编辑的唐诗集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万首之多,诗人灿若群星。但《唐诗三百首》一书只收录了300首唐诗。唐代差不多300年的历史,如果平均一下,一年一首。杨争光说:“唐代,一个诗歌高度繁荣的朝代,《唐诗三百首》是在唐代过去1000多年后才形成了集子,时间的沉淀,数量的筛选,让它成为经典,成为千古绝唱。”照这样的说法,经典是过去的作品。如今,每年都有大量小说、剧本、诗歌问世,难道就没有经典吗?杨争光说:“当然有,但哪些作品会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磨洗。很多作品,今天看似经典,过不了几年,却销声匿迹了。有很多作品,默默无闻,随着时间推迟,却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古今中外的作品,即便耗尽一生也是读不完的。杨争光建议,阅读,不妨从经典开始。
   “文学是影视之母,谈文学离不开影视。”杨争光作为著名编剧,他的作品《双旗镇刀客》曾获日本夕张惊险与幻想国际电影节大奖;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新评论奖;香港十佳电影等。
   此次大讲堂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霞也来聆听大师的“经典”。
   早在讲座开始开始前几天,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霞就打电话到淄博晚报,表示对此次大讲堂的期待,“我教的专业是影视美学,杨争光老师的很多著名作品我都很熟悉,《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看过不止一次,这次他能来淄博,的确时让读者们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张玉霞现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淄博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淄博电视台艺术顾问与影视评论专家,淄博市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
   面对这么多头衔,张玉霞教授仍很谦虚,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努力。她说“与杨争光这样的文学大家面对面交流,是热爱读书的人最大的收获和幸福。”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教授为什么会对影视文学艺术产生兴趣,教授笑着说:“也许是从小喜欢看书,所以种下了一颗文艺的种子吧。”
   张玉霞与杨争光同是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人,他们从小与诗书同行,不断在阅读中陶冶情操。
   杨争光,小学、中学时代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个图书极度匮乏的年代。杨争光从小爱读书,在他记忆里,左邻右舍、三里五村,能见到、借到的书都读遍了,但是那个年代,能看到的名著只有《红楼梦》和鲁迅的书。当时批儒尚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的书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的就寥寥无几了。能借来的书,有的连封面都没有了,也不知书名、不知道谁写的,有些书甚至已丢失了好多页,即使从半截里看,杨争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一本没有封皮的《苦菜花》,他就读了好几遍。
   张玉霞,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她就喜欢读书,父母给的零花钱她会拿来买书,只要哥哥姐姐那里有书,她都要借来读。教授很重视读书,她说“一个人的长相自己做不了主,但是内在的气质自己可以做主。气质就需要靠读书来培养,要注重内外兼修。”于内要“满腹诗书气自华”,于外要“自立、自强、自信”。
   对于此次杨争光的到来,张玉霞感到很开心,在讲座最后提问环节,教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提出请杨争光老师谈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这个问题,作为从事汉语言文学及影视学的教学研究已有35年的张玉霞而言,肯定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但是她仍很谦虚,主动向杨争光请教。杨争光认为电影是新技术不断发展产生的一门艺术。从单片到3D,电影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电影准备讲故事时与文学结缘,拍出来的经典电影与文学是有关系的,要么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要么同文学有着同样的诉求。至于未来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杨争光说:“在过去,文学是电影之母,现在文学是电影的兄弟姐妹,互动的关系。将来有一天,有可能电影与文学就没有关系了,电影不讲故事了,只是光和影,纯粹的声像艺术。”
   张玉霞与杨争光在文学与影视方面也存在很多共鸣。她有一本关于影视方面的著作《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主要论述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文学和影视两个学科的学术积淀和交叉共融为本书的书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以导演代际为纲,从电影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此外,书中为了阐明文学改编的实践及理论,选取了电影史上许多典型的改编案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位是文学作家,一位是影视学研究者,杨争光的“经典”文学论与张玉霞的影视美学,多么完美的邂逅!“文学是影视的源泉,影视是文学的体现”彼此间相辅相成,共同传递经典文化,诉说影视情深!
  

共 22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随笔记述了一次文学讲座带来的思想的碰撞,陕西作家杨争光的观点颇有启迪意义,比如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作品,即便耗尽一生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杨争光建议,阅读,不妨从经典开始。这一点我很赞同,读就要读经典的书,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而从事汉语言文学及影视学的教学研究已有35年的张玉霞对读书的观点,也很有启迪性,她说“一个人的长相自己做不了主,但是内在的气质自己可以做主。气质就需要靠读书来培养,要注重内外兼修”,我极赞同,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须臾不可离的人生大事。希望国人多读书,多读经典,致力于共创书香家庭和书香社会。【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01-13 06:02:08
  作者的随笔给人良多启迪,颇有教益,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让人生灿烂旖旎,共勉!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 楼        文友:阳山岗        2017-01-15 15:52:32
  欣赏了,点赞!
站在山岗看世界OK!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