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手机阅读
曾有段日子,每天要乘公交上下班,从上车到下车,约莫40分钟。因为高峰时段,人多拥挤,所以我有个习惯,上车就往后边站。于是,有了和这位姑娘的一面之缘,确切地说:她应该是比我早几站上车的,而且每次都是一个姿势:捧着手机,戴个耳机,津津有味地盯着小屏幕。
一样的时间段,几近相似的车程,不曾改变的姿势,连续几天的遇见,我还是有点儿新奇的。更让我好奇的是:不管车厢内怎样的拥挤,她总能悠然自得地看着她的小屏幕。
嗨,这缘分,实在太美妙了,我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就这样又过了两天,我终于按耐不住自己了,下意识地瞥一眼她的手机屏幕,那画面看着像是什么古装片。只是,她聚精会神的样子,让我很是不解,有那么好看吗?以至于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不明白,真的不明白!我甚至想问一问:姑娘,看啥呢,这么专心?哎,万一过了站,咋办?或者,来个急刹车,又怎么办?想想,还是忍住了,别人家的孩子,何须我操心?
为打发时间,为忽略这高峰时段的拥挤,玩玩手机未尝不可。但若是太过专注,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岂不是有点不合算?
由此,我想到了有关“手机阅读”的话题。
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阅读早已成了一部分人的习惯。作为手机阅读的一份子,我不想去评论它的是与非,就像我从不用手机在路上看视频一样,但刷朋友圈倒是可以有的,更多的时候我喜欢浏览一些公众平台。我关注了十来个公众号,它们每天更新,甚至有个别平台每天分时间段地推送着各类话题,于我这个懒散而好奇心重的“杂家”来说,实在是贴心暖胃。
坦白说: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我阅读的重要渠道。就像我对于绿茶的习惯一样,没有手机阅读的一天总觉得缺失了点什么。
纤巧的手机,博大的世界。通过手机阅读,我足不出户,就能任意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名胜;我轻轻一点,发生在天涯海角的暖心小事,便能生动在眼前。因为手机阅读,我常常会沉浸在“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想不到”的欢喜中。
在各类公众平台不断推广的今天,我的手机阅读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由从前的网上随意浏览到后来有选择性地阅读,直至眼下的情有独钟,读着读着,便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习惯,读出了自信。
曾和友人聊起手机阅读的话题,他说:“朋友圈里那些心灵鸡汤一样的小文,读来读去,都是一个味,如同快餐食品,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营养缺失,如何能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想涨知识,还是要返璞归真,去读那些纸质版的书籍,去看看那些名著……”听得我一愣一愣的。罢了,罢了,真的是不在一个频道呢,话不投机半句多,何必较真,我保留我的观点。
不想说:唯阅读可保鲜大脑,拯救灵魂。但丰富多彩的阅读,确能打开思维的渠道,即便只是鸡汤似的小文,读多了也会被洗脑,也能沉淀出非凡的气质。
一段时间的体验,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手机阅读的知识点相当可观。只要有心,只要愿意,时事新闻,文学典故,生活常识,礼节仪容、旅游出行等等各色各类的话题,可谓是应有尽有,风情万种了。
我的手机,就是我的阅览室,我的知心爱人,我的精神粮库。这里的新闻八卦,我可以随意挑选着读;这里的心灵咖啡,我可以任意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来品尝;这里的史记故事,我可以汲取其中的片段,漫漫咀嚼。总之,手机阅读,省时省力,方便迅捷,更是包罗万象。
偷得浮生片刻闲,落入低头一族后,我仿若走进了大观园,一不留神便会发现属于我的“新大陆”,那感觉实在是太给力了。可我明白,过于频繁的手机阅读,对眼睛不好;不分场合的沉溺手机阅读,也是一种素养的缺失。
记得之前去欧洲旅游,每每在地铁上,公园里遇见捧书阅读的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多看一眼,甚至会在瞬间涌动出小小的羡慕和无比的欣赏之情,不是我崇洋媚外,只因我这随心随性的懒人,实在没办法每天捧起书本,安静阅读。
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喜欢墨香和纸张糅合在一起的味道。于我来说,一边捏着小书签,一边读着自己心仪的文章,若是有绿茶相伴那可是再美不过的时光了。可很多时候,喜欢只能是喜欢,现实里有太多的突如其来,不可能也不容许一意孤行的沉醉于某个情节,自顾自地消遣着。
就像我喜欢逛书店,且每次去书店,几乎不会空手而回。可买回来的书,基本就那么随意翻翻,然后束之高阁,很少能有一本书,完完整整地有序读完。不是不愿意,实在是没那么多的空闲时间。有时候刚刚翻开一页,还没进入状态,就不得己地被迫停下;有时候渐入佳境,却因着一点急事,只能很不情愿地把自己从故事中拉出来,回到现实。
其实,这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纸质阅读也好,手机阅读也罢,只要能把里面的内容读进心里,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就是赚了。即便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细节,我们同样可以阅读,通过阅读去梳理,跳出内容去反思,相信总会有收获的。
如此想来,刚刚好的时间,刚刚好的喜欢,那才最美的享受。一如手机阅读,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在随时随地中享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