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铁律”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这就是持恒,这就是成功的“铁律”。尽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真正能够这样做的人并不多。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吸引,你抵挡得住么?十年寒窗,数载苦索,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了么?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能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能一事无成。只有恒者才能迈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持恒者,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土德》花了6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持恒成就事业,无恒则埋隐患。据史书记载,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对待学习用心不一,学书识字不多久就没兴趣了,想去学剑术。练剑时间不长又腻了,又欲学兵法。其叔父项梁对此大为光火,然而项羽却是“壮志凌云”,回答起来振振有词:“学书识字,能认、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学得再精,也不过是学了‘一人敌’的本事,微不足道;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领。”这番话打动了项梁,于是便又开始向他传授起兵法。起初,项羽学得挺有兴致,孰料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依然浅尝辄止。结果没有一样能够坚持到底。项羽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坏毛病,给他日后的“霸王事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他在楚汉战争中最终败北,其性情浮躁、缺乏恒心、谋略不足当属重要原因。
看一个人是否有恒心,恐怕只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持之以恒”嘛。持久的工作,持久的创造,持久的拼搏,需要持久的恒心产生持久的热情,来提供持久的动力作支持。否则,难以为继。因此,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就从艺而言,正是由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些人才达到了艺高技强。就从教来说,正是由于任劳任怨,默默育人,不少人才实现了桃李满天下。就从研来说,正是由于潜心研究,锲而不舍,不少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
然而,这里要说的是,就从政方面来看,在“为官一任,致富一方”上,不少人尽管嘴上说得十分动听,但实际上则是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恒劲。往往是,见苦就跑,见硬就躲。满足于“头三脚”,追求的是轰动效应。带领群众致富的成效暂且不论,仅在改变落后面貌的长远性决心和意志方面,就与广大群众的渴望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到了哪个地方没两天,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却“自我感觉良好”,硬说自己干得好,整一气。这种“推销”,实是恬不知耻。
在从艺、从教、从研等方方面面,持恒者多多,被赞佩者多多。因而,热情希望从政者中,也能持恒者多多,受到赞佩者多多。政界,其实更需要埋头苦干、以强国富民为己任的实干家、拼搏者,在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地闯下去。
20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