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阿Q
摘要:莫做新阿Q。
难忘阿Q,是因总有其影子在。
从《阿Q正传》看,主人公于辛亥年末就被枪毙了。
然而,他的龌龊之灵,却很难清除。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走向起点的旅行》中,曾有着这样的记载:
“‘民国以前,人民是奴隶。’鲁迅说:‘民国以后,我们变成了前奴隶的奴隶了。’
“‘既然国民党已进行了第二次革命了,’我向鲁迅问道:‘难道你认为现在阿Q依然跟以前一样多吗?’
“鲁迅大笑道:‘更坏。他们现在管理着国家哩。’”
鲁迅先生所言的时代可说过去,但阿Q之流至今仍存。
阿Q的至宝是“精神胜利法”。而现在的某些人呢,也还如此。出现损失么,那是“交学费”了;再损失么,就是再“交学费”了。经济损失是有的,但有精神上的胜利啊!
与人相比,比点高尚的东西才行。可阿Q和王胡比的是啥,是比赛抓虱子。“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而自己“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很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这怎么行呢,于是“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不平起来。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比的是啥,同阿Q与王胡比抓虱子颇相似。
阿Q有句“名言”,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而今可没人这么说,而是——“党员咋的?党员也是人。”“干部咋的?干部也是人。”似乎别人怎么干,我就可以怎么整;只要有先例,就可跟着行。
一旦有了钱,阿Q就喝酒,就去“押宝”。现在,某些人没钱也“搓麻”,也喝酒,也“卡拉”,反正“赤字”算公家。
跳舞阿Q倒不会,什么迪斯科、伦巴、“快三慢四”的。酒后的“手舞足蹈”虽是常有的事,但那能算上啥?不正规,差远了。
【编者按】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我国流传甚广。这篇杂文随笔运用辛辣的语言、联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人物行为以及相关情节,强烈地讽刺了当今社会里某些思想道德滑坡严重的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工作上没能力、生活上极为低俗的丑态。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含有强烈的讽刺性,现实性很强,很有警示作用。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