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芦苇
国庆前几天,友人写了一篇关于芦苇的日志,还有配图。看着照片中几株零落如杂草似的白须须,我觉得有些荒凉,就回复到:我国庆节回老家,我们老家的芦苇那才真是浩荡。友人甚是期待,说一定要几张图片分享给她,我爽快地答应了。
国庆节的当天晚上,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北方的秋天黑的很早,吃着饭拉着家常,再加上多年后初见家乡的亲人,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说着话就到了深夜了。我想着快点天亮,快点去看看心心念念的芦苇,看看有没有变了模样。是否如原来一样,碧绿的叶,洁白的絮,挺拔的杆。
说到芦苇,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它有可多用处啦,它的生命力也极强。它是水生植物,或生长于沟渠,或生长于河堤沼泽,或生长于溪边池塘。高大挺直,茂盛繁荣。成熟收割后,它的杆含有纤维素,可以用来造纸。还可以编制成草席铺在炕上,我记得小时候睡过的,雨季既能防潮,夏季又让人凉爽。那时,农村里盖房子还会用芦苇,就是编成苇垫子,铺在房顶上,然后再把瓦盖在上面。还可以用来做成卢笛,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可见,这芦苇全身都是宝。
第二天一大早,我早早起床,人们都忙着秋收,我只有喊了一个6岁大的小侄女带路,去寻芦苇。走在路上,我问小侄女:“你知道哪里有芦苇吗?知道芦苇长啥样吗?”小侄女回到:“芦苇是啥?我不知道它长的啥样。”我听了很失望。心想她可能年龄太小,并不知道我要找的芦苇是啥,还是我自己找吧。
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我一直走到有水的池塘边,见池塘变小了许多,也没有芦苇,池塘里都快没有水了。我想着,这季节应是芦苇最茂盛的季节啊,怎么会没有,难道芦苇不生长了吗?在周围转了一圈,只发现有零星的一小簇一小簇的芦苇,在沟里散落地生长着,既不茂密,也不粗壮,像是发育不良的杂草,在秋风里东倒西歪地摇摆着,一点也没有我记忆中的浩荡,我有些失望。
回到家里,我问了表弟,他说现在农村都富裕了,没有人再使用芦苇编席了。原来芦苇生长的地方都被村民种上树了,芦苇就逐渐的少了。不过,他又说村外的沟里还长着很多,有时间他带我去。我听了又高兴起来,给朋友的承诺不能不兑现啊,我想着一定要找到记忆里的芦苇。
中午的时候,有亲戚专程来请吃饭,我们欣然前往。坐在亲戚的车里,看着多年未见的养育自己长大的这片土地,真是激动万分。熟悉的村庄田野在眼前闪过,一排排白杨挺拔雄壮,像是被检阅的“士兵”。我贪婪地看着,生怕落下什么。这时,我忽然看见路边的沟里有芦苇,就喊着:“快停车!快停车!”亲戚以为出什么事了,就停了车。我说,我去给芦苇拍个照,弄得亲戚哭笑不得。还没等我下车,他接着说:“这片芦苇不多也不好看,待会儿回到村里,我家后面有很大的一片,你尽管拍个够。”
到了村里,我顾不得喝一口水,就带着小侄女直奔芦苇而去。一看,池塘里果然有大片的芦苇,只是现在是秋天,秋天的芦苇已经逐渐成熟。你看那苇叶,逐渐变得金黄,不再娇嫩,也不再鲜亮,它已褪去了夏日的轻柔妩媚,变得厚重。再看那苇杆,也更加的坚挺起来。风吹过处,苇塘里回荡着“沙沙沙”响声,是芦苇被风吹得此起彼伏,相互摩擦发出的。这声音好似万马呼啸,浩浩荡荡,滚滚而来;又如高山飞瀑,飞流轰鸣,气势磅礴。这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细细地拍了照片,又录了视频,想着总算可以让朋友看到家乡的芦苇了,总算兑现承诺了。
我漫步在芦苇塘边,又想起儿时在芦苇荡里与小伙伴们嬉戏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夏天的芦苇很是诱人的,那满塘的绿与芦穗的白相映成趣,一丛丛亭亭玉立着,随风摇曳着,如婉约婀娜的少女,柔曼妩媚。那芦穗的白,白得真可人,仿佛绿野之上,落了一层白白的雪花,洁净飘然。夏日的芦苇荡里,更是野趣横生。有蜻蜓在芦苇间飞来绕去,一会儿停在这株芦穗上漫舞,一会儿又点着水飞向另一株芦叶上捋着触须悠然。里面还栖息着很多的小野鸭、小野鸡和花雀,它们唧唧喳喳地欢叫着,蹦跳着,欢快地在芦苇间蹦来跳去。小伙伴会经常去里面捡些野鸭蛋或野鸡蛋,再就是去芦苇荡里躲猫猫,玩打仗。那时的芦苇荡,真真得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了。有诗人赞美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真的就如诗中说的,这质朴的芦苇,这芦苇里的野趣,令我难忘,更令我快乐。
这样美丽的家乡,终将是我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