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浅谈如今的早教(随笔)
曾几何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人们争相传颂的教育口号。新一代“宝妈”、“宝爸”们大多早早地规划起了宝贝儿女的学业前景,琳琅满目的学前班如同雨后的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拔地而起。即使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商业区里,学前培训班的广告标语依然如影随形——它们像是守在洞口的妖精,诱惑往来的路人们前来一看,可一旦你动了心,只消踏入一步,迎接你的就是个无底洞。
假如张爱玲能够穿越时空,她或许会惊讶于自己当年的精准预判:“出名要趁早”,人人都有一个“天才梦”,只不过如今这梦里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儿女。即使人们不加言语,心底的焦虑依然如实地呈现在了他们脸上。屡屡爆光的“天才儿童”报道时常刺激着父母们的神经。没有人能回答出所谓的“起跑线”究竟位于何处,而它也在悄然“提前”。于是,我们逐渐对五岁孩子熟背唐诗习以为常,至于十以内的加减法练习更成了三岁孩子的家常便饭。似乎在潜移默化中,“早”成了聪明的代名词,“早”更是在竞争中不居于人后的重要保证。
人们争着做早起的百灵鸟,却鲜有人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这背后的意义——“早”是否一定意味着成功?而所谓的“成功”于我们而言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这在久于匆匆行事的人们看来是个过于形而上学的问题,毕竟“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理论太过深入人心。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发展不均的基本国情下,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在短期内势必依然十分激烈。在小康社会到来以前,过去较长时间的物资匮乏使得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行事要趁早的意义,而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不外乎延续至今。除了基础教育,抢早的“习俗”还蔓延到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领域。于是乎,我们毫不意外地看见人们为了占得先机而起早排队,可若要问他们为何,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大惊小怪又不以为然的眼神——“那还用问?别人都觉得好,我为什么不觉得好呢?我若没有岂不是要落后了?”
然而俗话有云,做事的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在行动之前,有时多花些心思沉淀下自己更能够事半功倍。倘若为孩子教育而担忧的家长们愿意花些时间探索自己焦虑的来源,也许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在作祟。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增进了你我的联系,但在看似便捷又亲密的“朋友圈”中,一个名为“社会比较”的天平正在日益失衡。每一个“笨鸟先飞”的故事背后往往深藏着一个未竟的“天才梦”。当家长们看着其他宝爸宝妈自豪地晒着娃儿的进步,难免焦虑会袭上心头。这股焦虑成了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促使着他们来到妖精洞前,义无反顾地跃入这深不见底的黑洞。
诚然,盼望孩子好是天下父母的共性,偶尔做做“天才梦”也乃人之常情;但盼望并不总是应当化为期待,而期待更不应成为压在孩子和自己肩头的重大负担。如今有许多家长盲目地涌入早教的浪潮。正所谓“科学艺术两手抓,一个都不落”,“十项全能”般的培训令孩子苦不堪言,而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也让自己愈发分身乏术。越来越多的教育失败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家长不合理的期许或会变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道出了“揠苗助长不可也”。育人与育苗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人们只知笑话那拔苗的农夫,却不知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也会陷入同样的误区与无奈。
人无完人,这世上更无完美的儿女。即使孩子在现阶段不够出色、甚至注定资质平平,他(她)依然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与其说为人父母是园丁,倒不如说是航海员更为贴切。帆船终有离开港湾的一天,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风浪,在一望无际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尊重他们的天性与成长规律吧,而不是刻意地按照所谓的“完美模板”去打磨他们。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晚起的鸟儿一样可以拥有广阔的天空。别让一味的“趁早”摧毁了孩子的童年。人生从来都只是一场单程马拉松,别顾着惦记出发点和终点了,沿途的风景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