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不老是心境
我的慈母在和“死神”经过十多次握手之后才与世长辞。
虽然早在两年前,就已从医生和专家的口中多次得知,母亲将不久与世长辞,但在两年后,母亲去世的那一刻真正来临之时,我们还是无力坚强,悲痛不已……
母亲走后,突然“失业”,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过去的岁月,自己有成绩也有过错;有辉煌也有落魄;有欢笑也有哀伤……万千感叹,油然而生……但更多的是愧疚和自责,内心深处常常是对自我的讨伐愈演愈烈,甚至老泪纵横,总想有朝一日要提高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弥补我的缺憾,成就自我。然而,面对自己不听使唤的身躯和那张不敢近看的脸,又有一种沮丧情绪,压力感、紧张感、恐惧感时时侵袭着我。哦!我老了,已是年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按照旧的说法,已是行将朽木之际……即使强蹦,也算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可现实是,自己有许多该办的事没办,久有的梦想还没实现,是就此作罢、无所事事,还是置换心情、拼搏余生?让我徘徊许久,无法适从……
忽一日,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来电,她因事让我替她参加一个团体会议,碍于面子我答应了,尽管心里极不愉快,仍如期到达,随着人群挤挤撞撞地进了会场。场内热闹非凡,老的老,少的少,男的男,女的女,个个精神抖擞,人人笑脸盈盈。可是,我则少言不语,尽管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但还是心存不满。尤其是看到那几个看起来比我年龄还大的老年人那兴奋劲儿,似乎有种她们是“神经病”的感觉,心中认为我年龄大了,是个“正常人”,我不能接受这昂扬向上,激情四射的场面,所以,就借口悄然离开,早早地退出了会场。而后很久,每每想起,心里依然不是滋味。
有一次,我在路边站牌等公交车,忽然从东往西走过来两个女人,其中一人推着自行车,一人步行随同,但到我面前却停了下来,俩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朝我说了句:“看这顶帽子多好看!”我笑了,大概也有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认知吧!就随口答道:“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戴顶顺应季节、适合自己年龄的帽子,既保护头部健康,又省去整理发型的麻烦,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些许的韵味和情趣。”俩人赞同,又打听了我买帽子的地址和价格,还是不停地夸赞帽子。我看着她们对帽子的羡慕之情,为了不让他们遗憾,就把帽子取下来让她俩试戴,果然不错,“虽不及我戴的效果”,但比没戴帽子前的她们形象好多了。接着我们又彼此交换了年龄,她们已70左右,都比我大。而我却一直往老年人的人堆里钻,向十足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靠拢,和“干不了什么事”的人同行,又是一番心绪翻腾……
又有一次乘坐公交,一张“老人卡”声,把我从前排“撵”到了车后,我从人群中挤过,停在一个大约30来岁的女子身旁,我心想:如果她要让我坐我也不坐。谁知,车开了很久,她仍然没有让座的意思,使我难免心有不悦。可又转念一想,她不让座,也许觉得我还“年轻”,还不到上车让座的年龄?心中不快之感顿时烟消云散,“我还年轻”的感觉,突然浸过心头,乐滋滋的站着,甚至拥有几份自豪……
因事天天坐公交,经常会出现年轻人不让座的情况,每每对此,我都是调整心情,大概是我还“年轻”吧!不再有不快之感。
后来,我又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觉坦然。规定中将人生分为5个年龄阶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岁—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样看来,63岁的我,比59岁的中年人才大4岁,还真的又一次找到了自己还“年轻”的感觉。正常情况下,我还有几十年能够把握、需要奋斗的时光。
此刻所感所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是让生命更加朝气蓬勃,努力实现未竟的梦想,还是倚老卖老,荒废时光,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我时时在拷问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方向。
半夜醒来,那种责无旁贷的压力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顿时化作一股股向上的信念:“要让自己的余生在不平凡中度过”“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精神,又占据整个心窝。
哲人有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涓流。“三岁之翁,百岁之童”,人不能只在乎生理年龄,而应该在乎心灵和行为的取向。
青春不老是心境,我将忘记年龄,继续勇往直前,向梦想的目标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