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沙家浜与阳澄湖 (随笔)
刚才网友冰月光看到我拍的阳澄湖照片便问了我一个问题:“我们上次去的不是这个湖吧?”
这问题很好回答:不是!
但是怎么会产生这个问题的,却很值得说道一番。她所说的是他们上次到苏州来旅游的目的地:沙家浜。沙家浜红色经典旅游,去年特别火,接待了全国各地几十上百万的游客,已经成为一块响当当的红色旅游品牌。
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沙家浜》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撤往扬中,而将40多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在阳澄湖上重建“江抗”。1948年底,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采访当年的伤员刘飞。在硝烟渐逝的淮海战场,时任司令的刘飞指着正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啊!”1957年,上海沪剧团根据崔左夫的文章《血染着的姓名》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编剧陈荣兰等人征求刘飞的意见,刘飞抱病对剧本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并提供了口述回忆录《火种》,在此基础上,剧本修改更名为《芦荡火种》。后来,根据该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沙家浜》轰动全国。(这一段摘自江游的文章,略有增删)
少年时代就听郭建光在《沙家浜》里唱道:“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郭建光唱的时候,表情非常自豪,左手叉在腰上,右手往右前方扬上去,能让人感觉到湖面上波光鳞鳞,岸上芦花摇曳,天上鸟儿飞翔,听着胸中自有一种豪迈之气升腾起来。然而大家今天去的旅游景点沙家浜却在常熟横泾,沙家浜镇也是后来有了这个有名的景点后,先把横泾乡改为芦荡乡,再改为沙家浜镇的。沙家浜跟常熟市南边的昆承湖比较近,跟阳澄湖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有很多人觉得名不符实。甚至在《扬子晚报》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给沙家浜正名的大讨论。
从历史的真实性上来说,沙家浜本来就是一个虚构的地点,虽然离阳澄湖远了一些,但还在当年“江抗”根据地范围内。其次,沙家浜景点的规划发展与运作是比较成功的,所以笔者认为改名的必要性似乎并不成立。那当年怎么会把这个景点设在远离阳澄湖的昆承湖边呢?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总工会准备在阳澄湖边建一个工人疗养性质,同时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沙家浜的故事又是那样深入人心,所以就找到了当时阳澄湖边的一个镇上,跟当时的镇领导谈这个项目,要求用百亩湖滨土地建设这个项目,这个镇的领导就提出了土地使用费用的问题,但最后因为要价太高作罢。上海客人后来就到了常熟附近的横泾乡,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不同的是横泾乡的领导非常欢迎,并且几年内不要求任何费用。就这样,这个项目就落在了昆承湖边,而且这个乡还投入经费,建设了新四军纪念馆。后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景点逐步扩展成景区,加上许晴、陈道明主演的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在全国走红,沙家浜渐成一块金字招牌,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再来说说戏中沙家浜最有可能的地点。笔者曾到过阳澄湖边消泾的根据地洋澄县县政府所在地的“江抗“纪念馆,在纪念馆里展板上有三十六个伤员的名字,消泾作为根据地中心,有可能就是戏中的沙家浜。消泾也是对敌斗争的前沿,洋沟娄战斗、张家浜战斗、渡船头战斗等都在离消泾十公里范围内,离日伪军据点也较近,危险性比较高,而且消泾也是汉奸土匪头子胡肈汉(戏中胡司令胡传魁)的势力范围(胡曾被我方收编过,后来改投忠义救国军,成为汉奸,杀害过很多新四军)。所以个人认为伤员在消泾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第二个可能的原型地点是常熟董浜,理由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董浜曾经作为后方医院,还有些医生、护士、学生从上海到董浜参加新四军,确有伤员在此疗养。虽然是史实,但跟戏中所写又成了矛盾,因为董浜离阳澄湖比现在的沙家浜(原横泾)还要远得多。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了原点,那就是沙家浜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沙家浜这个故事里表现的江南人民的铮挣铁骨,所以冰月光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注: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杨柳春风文学社团编辑部欢迎您继续赐稿!祝您创作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