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唐山过台湾

编辑推荐 唐山过台湾


作者:施毅平 白丁,2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77发表时间:2017-01-19 18:51:13
摘要:“唐山过台湾”石雕园位于闽南漳浦县赤土,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景区利用漳浦丹岩6座山丘和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蛋群,雕刻500多个人物造型石雕,以大陆先民劈波斩浪、渡海赴台的“唐山过台湾”历史为背景,再现了明末清初大陆移民迁徙台湾、开发建设台湾以及唐山后裔东渡海峡到大陆投资创业的历程。

唐山过台湾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成团;拓荒奔南投,弓鞋不能忘。”这首流传海峡两岸200多年的童谣,而今在海峡西岸的漳浦县已经演变为独具闽台特色的“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位于闽南漳浦县赤土,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景区利用漳浦丹岩6座山丘和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蛋群,雕刻500多个人物造型石雕,以大陆先民劈波斩浪、渡海赴台的“唐山过台湾”历史为背景,再现了明末清初大陆移民迁徙台湾、开发建设台湾以及唐山后裔东渡海峡到大陆投资创业的历程。
   从天福高速公路服务区沿山坡蜿蜒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仿明代城堡建筑——“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城门。城门以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城门上又建独一座具闽南风格的“燕尾脊”及斜尾风格的城楼,气派恢宏、雄伟壮观。穿过城门,两旁的松树、柏树、榕树、桉树和三角梅构成一条色彩缤纷、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路旁的“来喫茶”和“有客至远方来,不亦乐乎”石刻,令游客顿生宾至如归之感。
   景区广场东面是一座绿树环抱、怪石嶙峋的山丘,一条瀑布沿着花岗岩石丛渲泻而下,流入丘下一口天然水池,因池水常年不枯,故名“天池”。池畔硕大的花岗岩石壁镌刻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先生亲笔题写的“唐山过台湾”五个大字。
   关于唐山,导游介绍说,“唐山”是“大唐江山”的简称。在台湾,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称为“唐山过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大陆先民迁徙台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4000年的原始社会。那时,生活在大陆的“原始人”就沿着横亘在海峡的“陆桥”到达台湾;西汉时期,闽越部落人驾舟入台,成为今天台湾的高山族;230年,吴王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将士万余人抵达“夷洲”,当时的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610年,隋朝政府派遣张镇安等率官兵万余人到达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唐初和唐末,中原人有两次向闽越地区大规模迁徙,其后裔一部分播迁台湾和海外。由于大唐盛世声誉远播海外,中原人移居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的后裔,便以“唐人”自称,他们的聚居地称为“唐人街”“唐人町”,从此,世世代代旅居海外的华人和台湾同胞都把祖国称为“唐山”。明末清初,由于朝廷实行“迁界”,加上清军与郑军长期交战,为了生存,许多大陆先民冒着生命危险,跨渡汹涌大海,移居台湾。他们以坚忍不拔、荜路蓝缕、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优秀族性,以辛勤血汗为后代子孙开拓美丽的宝岛台湾,从而开创了300多年以来“唐山过台湾”的历史……近代著名的爱国史志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自序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这些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台湾、开发台湾的,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景区入口处矗立一尊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雕像屏壁浮雕描绘郑成功水师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岸,击败荷兰侵略者,受到广大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并在台湾赤嵌楼接受荷兰侵略者递交降书以及台湾光复后,郑成功颁布屯垦令,寓兵于农,收纳福建沿海因“迁界”政策造成的难民10多万人入台开垦等历史画面。屏壁左侧花岗岩石镌刻清康熙皇帝高度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历史功绩而撰写的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台湾的根在大陆,因此,“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沿景区海峡路穿过城门桥,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唐山过台湾”大型浮雕。浮雕讲述2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赋税和徭役不断加重,闽南地区年景不佳,乡间宗族械斗频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迫于生计,很多人告别家中父老,登船出航,渡海赴台,垦荒谋生。那时候的帆船较小,航速又低,当船途经海峡中的“黑水沟”时,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惨剧,幸运抵台的人,还得经受瘴疬、毒蛇、猛兽搏斗,并受台风、豪雨、地震等天灾地变的考验,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在台湾安家落户,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浮雕前的“拜别”圆雕,生动地刻画出大陆先民东渡台湾前,儿子眼含热泪,跪在母亲的跟前告别的情景,“田间小憩”圆雕则生动地刻画出大陆先民在田间耕作、歇息的生产生活情景。
   沿石级而上,伫立“南投古街”仿真立体雕前,哦,那灰黑的砖墙和屋顶、古老的铺面、窄小的石径,令人恍若进入200多年前大陆先民在台湾生活的时空隧道……古街旁的花岗岩石壁镌刻清同治年间进士、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春愁》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描述了一段台湾被日本吞并的泣血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海战,清朝战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被迫离开台湾,回到原籍广东。翌年,当诗人看见大陆春山的时候,联想起被日寇侵占的台湾故乡,触景伤情,生动地写下“去年今日”祖国宝岛被割让时,400万台湾同胞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诗歌虽然短短四句,却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民风民俗,见证着两岸人民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石雕园内的闽台民俗馆是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也是一座早期的台湾民居,整座建筑格局完整地表现了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群组布局和结构形态,房屋采用闽南地区硬山坡顶,屋脊是闽南独特的“燕子尾”建筑风格,大门门额镌刻“陇西”二字,代表房屋的主人姓李,寓意闽台两地李姓均以“陇西”为郡望。馆内按照清代的布局陈列大椅条、大圆桶、大花轿、灶台、水缸、水瓢、菜櫉、八仙桌、小椅条、铁耙、水车、筐、摔桶、犁耙、独轮车、夯、蓑衣、制茶机械、织布机、纺纱机、纺纱桶、米斗、簸箕等500多种闽台民间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工用具,真实地反映了闽台地区数百年来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堪称闽台民俗博览园。民俗馆前是宽阔的石埕,埕东侧开凿一口池塘,塘边的水车、菜园、果园、草堆以及水牛石雕,再现了闽台两地相同的农家风貌和田园风光,置身其间,倍感熟悉亲切。埕西侧的木构长亭内摆放石磨、石臼、土垅、风柜等生产加工用具,游客可在此体验谷物加工制作流程、品尝红茶,观赏一段流行闽台民间的歌仔戏,那娓娓乡音,那绵绵乡情,别有一番滋味。
   登临丹岩顶峰,环顾四周,哦,那漫山遍野的花岗岩石蛋,那一组组精美的石雕,宛如一章章抑扬顿挫、雄浑高亢的交响乐,演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悠久历史和沧桑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从岩顶眺望,只见东面的山丘上矗立一座主题的花岗岩石雕——拓荒,雕像高18米,重达600吨,石雕上的男子赤裸上身,卷起裤腿,腰间用布巾扎起,别着一把砍山刀,双手举起一把铁镐,眼盯目标,以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正要向下砸去,体现了大陆先民以辛勤的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开发台湾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从而取得今日台湾繁荣昌盛的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并提醒人们继承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珍惜今日美好生活。雕像下面是一块天然的“神龟探海”花岗岩象形石,“神龟”面向台湾海峡,仿佛在诉说大陆先民劈波斩浪、辟台开台的艰辛历程和遥远故事……

共 29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文很好佐证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作者从“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入手,把历史资料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现了明末清初大陆移民迁徙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创业历程,从古诗词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民风,无不向世人展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有价值的文字,推荐共赏!【编辑:阳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7-01-19 20:20:07
  首先欢迎友友加入江山大家庭,欣赏你的文笔,厚重且有文化底蕴,期待你更多佳作!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