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吆喝声声故乡情

编辑推荐 吆喝声声故乡情


作者:陈旭东 布衣,15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9发表时间:2017-01-19 18:52:08

“磨——剪——子来……戗——菜——刀……”一声悠长的乡音从楼下传来,顿感儿时飘荡在老家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仿佛又在脑海中响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家那一带,就像段子里说的一样:通讯基本靠吼,行路基本靠走,看门基本靠狗。黄昏时分,谁家丢了鸡,乡亲们大多走上大街,用极具穿透力的原生态嗓子喊几声:俺的老母鸡,冲谁家去了,给俺放出来……几遍吆喝过后,走失的鸡又出现在街上了。
   那时的乡村似乎很清闲,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听到吆喝声,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兴奋,从各自家中跑出来“看二行”,看客心态已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老伤。
   故乡人勤劳节俭,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这种习惯既是美德,也是无奈。催生了一拨民间能人、艺人,凭借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货郎的吆喝最馋人。记忆中,常到村里的货郎是位手有残疾的人,外号“独锤”。“独锤”最先是挑着担子溜乡卖货,后来有了一辆独轮车,配有两只铁丝网笼子,笼子里面放着针头线脑、瓶瓶罐罐,笼子外挂着用地瓜糖稀和着大米花制作成的糖团子、一串串的,如同沙和尚的佛珠,惹人眼馋。货郎放下小车,一阵拨浪鼓之后,亮起大嗓门吆喝起来:“拿破烂换糖——”再后来,独锤货郎的车架上多了一个打彩用的木转轮,上面贴着一道道小纸条,用力一发,轮子就转起来了,用手一掀机关,有针射出去,打中什么,就奖什么,打不中,也给一块糖。货郎嘴里念念有词:“北京到南京,打彩不落空,落了空,吃块糖。”小伙伴们纷纷跑回家,拿来头发、破布鞋帮、棉花套子、碎铁烂铜等废品或来打彩或来换东西。
   锔锅的吆喝最热闹。当地人把锔锅匠称作“小锢漏”。如今,沂蒙山区还流传着“小锢漏担挑”这种民间小调。“扒锅哩——扒盆来”,几声长长的吆喝不一会就传遍半个村子。“扒泥盆、扒泥罐”简单,锔瓷器可得有真本事,“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也许说的就是他们。过去百姓家中,大多使用泥盆、泥罐,有瓷器之类的算是富户了。有钱人家拿来瓷器让修补,小锢漏算是走大运了,挣钱多。小锢漏先是找碴,对缝,将破损的器具恢复原状,再定位点记号,根据瓷器的纹饰确定钉子数量和位置,再用钻打孔和锔钉。钻孔是对小锢漏的一大考验,锔钉更体现手艺的水平,即不能打穿,也不能打碎,决定着器具的使用寿命,最后抹上特制的粉膏,防止漏水。小锢漏好开玩笑,常常惹得看二行的人哄堂大笑。
   扎簸箕的吆喝最难得。扎簸箕的老手艺人是外乡人,一个月来不了一次,骑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后货架两侧各挂一个方箱,里面放着丝网、竹片、荆条、柳条、麻绳等物品,车把上挂着几个罗圈。进了村子,老艺人一手推车,另一只手取出一尺多长的铁片鞭子,摇的哗啦啦作响。然后气运丹田:“扎椀子——扎簸箕——”铁鞭声与吆喝声此起彼伏,老艺人沧桑的老脸上透出憨厚的笑容,一干活就是一个上午。
   卖豆腐的吆喝最简洁,“卖”字都省去了,直接喊:“豆——腐!”还有“喝热粥——”“烧——饼”“豌豆馍馍”等吆喝回味悠长。
   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随四季的轮回,像跳动的音符,曾给贫困的乡村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希望。那一声声吆喝就是一支支美妙的乡村歌谣,每一声吆喝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如今,许多老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人们的记忆,原生态的吆喝已如昨日黄花,已成为我们遥远的记忆。

共 13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的标题,已经点明了作者写作吆喝声的目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磨刀师傅的吆喝声,写了货郎“铁锤”的吆喝,写了锔锅者的吆喝,这些吆喝,各有特点,都是优美的最为原始的歌曲,很亲切,确实是乡音的标志,是乡情的最佳载体。读着文章,模仿作者描写的吆喝声,那些亲切感,那些动人的画面,全都活了起来。文章叙述生动,描写真切,写出了过去的美好乡情。值得阅读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1-19 21:18:21
  是的,我也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乡那一声声吆喝,很美,很有诱惑力。这篇文章借助写吆喝声,以小见大,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刻的乡情。亲切感人的文章。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