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说“硬件”
“硬件”一词很时髦,涉及到的场合也很多。
职称评定中讲“硬件”,各类达标中讲“硬件”,干部选任中讲“硬件”。
讲“硬件”虽然必要,但这“硬件”要真来得硬才行。所谓“来得硬”,就是要来得光明磊落;来得人人皆服,而不是来得唾沫横飞。可目前看,有的人在这方面的某些行为就不很规矩,走的已非正路。有的在下边极力钻空子,有的在上边主动给空子,不良影响自然随之产生。比如,有些地方因规定有“够级”的署名文章,晋升政工类职称可以破格,“三荐双考”选拔干部时可以加分这一条,某些人见有空子可钻,便搞起了“旁门左道”。自己写不了,便请别人杜撰;自己发不出,就在别人的文章上挂个名。“硬件”倘若来得不规矩,对某些人而言,就不是自身素质、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客观写照;对社会而言,良好的竞争风气就会遭受伤害,高尚的进取行为就会受到摧残。
看来,“硬件”仅定得合理仍不够,还要具有“防伪功能”才行。
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如何,只能通过实际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强化“硬件”的“防伪功能”,必须与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履行情况结合起来。是教师,就要看教学情况;是科技人员,就要看科研成果。是政工人员呢,不仅要看其发出的文字如何,还要看在转化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更要看一看在现实面前是多余的,还是有用的。是领导干部呢,不能只看发表了多少多少篇文章,都发表在哪些高级别的报刊上,还要看一看是自己写的还是他人所撰,是说给别人听的还是自己确实这样做了,更要看一看在执行党的大政方针上是否跟上了要求的节奏,在为民造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方面是否尚存较大的“欠债”。
“硬件”不硬,也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由于行业特点和经济状况的不同,各领域、各行业对某些工作项目所组织的评比频率相差较大,这就使得工作在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的干部,在同一阶段内能够获得表彰的机会并不相等。
解决“硬件”难硬的问题,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重点内容的干部考核机制。尤其要本着求实弃虚的原则,围绕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关键指标定“硬件”。这样既有利于监督,也有利于促进作风务实,进而将广大干部参与各种竞争的兴奋点,全部吸引到扎扎实实干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