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冬之恋曲”征文】写幅春联过大年(散文)
一
“春联换尽千门旧,爆竹迎来万户春”。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不仅要送灶神,还正式开启了过年进行时的序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豆腐……”听听这一串童谣,就知道每天该具体做什么工作了。既然该写大字了,我就买了几张红纸,准备写几幅春联,刚铺开红纸,就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父亲灯下写春联身影,又听到了父亲给我们姐妹讲有关春联的传说的声音……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子”,是对联中的一种,它最早是由能辟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话说当年嫦娥奔月后,留下了孤独的后羿,他日夜思念妻子,酗酒成瘾,变得异常凶暴,动不动就打人杀人,在老百姓心中他比鬼更可怕,于是,当年那个逼迫嫦娥交仙药的逢蒙,一次趁师父酒醉,用桃枝把师父打死了,逐渐地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辟邪,后来民间又盛传山林里住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木刻成他们两个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盼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后来桃符渐渐简化,用方形红纸画个桃形,里面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唐以后有了“唐太宗睡梦中斩龙的传说”,桃符逐渐改为尉迟恭和秦叔宝的画像,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有一次在除夕时突发奇想,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言献岁,但他很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认为他写得对仗不够工整,于是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而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并成为年俗之一,是明朝的事。也是一个除夕,明太祖朱元璋也心血来潮了,他发了一道命令,无论公卿士庶,门上都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便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发现有一家竟然没贴春联,急忙差遣侍从前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个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就没有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侍从立即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幅对联信手拈来,语气豪放非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那户阉猪人家,从此,“春联”两字才正式命名。
从父亲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我们姐妹有了是非善恶,产生了最朴素的情感。那时,判断人的标准只有两个,好人和坏人,对坏人恨之入骨,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二
在期盼过年的童谣声中,年就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脚步越来越近了。又是每家每户该写春联的时候了,回忆起我小时候村子里能写春联的人屈指可数,而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记忆中,父亲这时格外忙碌,因为每天都会有亲友或邻居卷着一捆裁好的春联送到我家。父亲如果在家,他总是笑眯眯地接待,父亲不在时,妈妈也会让人家先放下,过两天来取。白天父亲忙着打扫家或者去队里忙公务,根本没有写春联的时间,等到吃过晚饭后,他先把家里那个15瓦的灯泡换下来,拧上一个60瓦的,家里顿时亮堂起来,然后,他把吃饭的小炕桌搬到灯下,摆上了墨汁和砚台,铺开了红纸,这写春联的阵势就算拉开了。
我是家里的长女,从十来岁开始父亲写春联时我就帮着晾,又过了两年我就可以帮着折春联了。折春联就是根据纸的长短或人家的要求,折出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或更多字的方格。记得父亲教给我,双数的先找到中心,留出天地(上面和下面的空隙)然后平均折出就可以了;单数的比较复杂,要在上面留出天和一个字的地方,然后再按双数的方法去折。别看折春联这个小活,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折得慢了供不上父亲写不行,折快了堆在那里也不行,要恰到好处,在父亲写完时递上折好的另一幅,同时把刚写好的拿到旁边去晾干。父亲看我折得字数、时候都刚好,便笑容可掬地给我讲起春联的对仗和平仄:“对子不仅要求对仗工整,也就是词语要词性相同,比如,红梅对白雪,万户对千门……而且要讲究平仄,平声字对仄声字。”我听得入了迷,觉得着小小的条形红纸中藏着无尽的奥秘。
写春联可是个累活,父亲站在那里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看得我上眼皮和下眼皮只打架,实在支持不住了,他就让我先去睡,他自己喝点开水在地上活动一下接着写。就这样,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写到除夕,即使是除夕那天,谁家贴春联时发现少了个墙贴或鸡窝狗圈的帖子,就拿着红纸来找父亲,他也总是放下手头的活,大笔一挥,让来的人满意而去。直到太阳偏西,邻居、亲戚、朋友几十家的春联都贴上了门,父亲总算可以安心和我们包饺子了。
在找父亲写春联的亲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五姥爷,他是姥爷的堂弟,70多岁,光头,背微驼,他无儿无女,土改时分了庙里的几间厢房,由于庙里廊柱多,因而这位五姥爷要写的春联也最多,光他的春联就得写一晚,所以我有点不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来送春联或取春联时,经常在我家吃饭,好不容易过年买了点肉,割了点豆腐,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我真恨不得夺下他的碗。父亲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那天晚上边写春联边对我说:“妮子,要记住,能帮一帮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是积德的大好事,别觉得像吃了多大亏,吃亏才是福!”当时,我怎么也明白不了“吃亏是福”这几个字的含义。如今,这句话还在耳边回响,我也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可父亲却走了十多年了。
三
除夕是最忙碌的,吃过早饭,就开始贴春联了,父亲一边贴一边给我们讲贴春联的讲究。古代的诗文都是从右面开始的,因此,看古建筑的楹联都是右为上联,左为下联,现代人们习惯了阅读和写字时从左面开始,横批是左起,就应该是左面为上联。说了几幅后,又给我们姐妹几个说起了贴春联的笑话。
那是1952年的除夕,爷爷央人写好了春联,但由于不识字,贴春联时把单个的“抗美援朝”的顺序弄乱了,成了“抗朝援美”。晚上,本来该吃团圆饭了,可一家人等了很久,爷爷也没回来,大约半个时辰后,他才袖着两只手缩着脖子“唏嘘”着从外面进来,一进门就喊了声:“好险啊!”原来他被叫到大队进行调查,多亏他不识字,否则早被当现行反革命抓起来了。真实的笑话讲完了,我们姐妹几个嬉笑着、玩闹着,父亲则不忘了在末尾加一句:“都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了吗?去问问你二大爷,就知道不识字当睁眼瞎的滋味了!”
贴完春联,我们就直奔屋后的二大爷家,二大爷家三个男孩,一个女孩,但都比我小。我们进去时,二大娘在做油糕,弟弟满囤正帮着二伯贴春联。“姐,你快来看,这个是往住人的屋里贴的吗?”听到弟弟的喊声,我赶紧跑过去一看,差点把肚子笑破了,“‘六畜兴旺’怎能贴到住人的屋里?你可真有才啊,哈哈……”弟弟被我笑得不好意思了,红着脸说:“我不认得那个畜字,还以为什么兴旺准是说人的呢。”“知道不识字啥滋味了吧?以后要好好学习!”我立即把父亲说的话贩卖给了弟弟。在一片欢笑声中,二大爷家的春联也贴完了。
四
也许是有需要就有市场的缘故吧,如今一过腊月十五,街上卖春联的小贩就摆开了阵势,就连今儿这么冷的天,他们也照样出摊。他们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戴着皮帽子,胸前挂着一个小包,卖了春联后的一卷一卷的钱把小包塞得满满的。虽然他们被冻得青涕直流,但他们满脸都是笑容,那笑容既是对顾客的热情招呼,也是小赚薄利后的满足。现在很多人家为了方便都不再央人写春联了,而是从小贩的地摊上买上几幅春联,再挑一些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帖子和几个“福”字,钱是花了,可省事了不少。
当然也有人家例外,有的是亲人去世,不能贴红色春联,必须用黄纸或蓝纸写,有的是为了厉行节约,毕竟买春联比买红纸要多花几倍的钱,还有的是觉得买来的春联不如墨写的辟邪。于是,村里有几个书法爱好者就会给村民义务写三天春联,满足了村民的需要。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幅春联过大年,我不为辟邪,也不是为了省钱,只是为了回忆父亲,为了传承父亲对文字和春联的那份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