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和人味
现如今,在哪儿过年似乎都一样。
在不缺吃喝的当下,过年仿佛就是一个传统的模式,完全没有像过去人们对过年充满了喜庆的心情。这种心态与社会的发展成为逆向趋势。在中华民族众多的传统节日里,唯独“过年”最为隆重,时间最长。从腊月的初八吃“腊八粥”那天开始,一直持续到“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过年才算告一段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这个节日,其中的内涵和韵味,别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相比拟的,堪称参与人口最多的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过年的起源和春节的来历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凶猛怪兽叫“年”,每到腊月三十,喜欢窜到村庄里觅食人肉,残害生灵。在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它饥肠辘辘来到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年”听见从空中传来的“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逃到另一个村庄,又看到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去;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逃之夭夭。由此,人们知道了“年”这种怪兽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了抵御它的办法。那就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户户开始燃放鞭炮,家家门上贴上大红春联……于是,年复一年,这种风俗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里面,“年”和“禾”很是相似,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过一年,就长一岁。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的时候,人们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时候的事。由于要改用阳历,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以示区分农历和阳。由此看来,“春节”一词的使用和叫法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一百来年的时间。过去成为“过年”,现如今称为“春节”,名字虽然变了,意思上没有多大变动。不管怎样,祖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个节日,目的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年年康泰、五谷丰登、岁岁平安,营造一个和睦相处的生活环境。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现在的人们对过年淡化了,很多祖辈们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在逐渐被淡忘掉,甚至被抛弃。过年的来由,虽然有些迷信色彩在里面,但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后人继续发扬传承下去的东西在里面。不能一味地认为过年就是为了吃好,喝好。一个伟大民族的发扬与光大,而不被其他民族所融化,正是有了这种传统的理念在支撑着。
小时候过年,大人总喜欢领着自己的孩子,买一些罐头和点心到亲戚朋友家走动走动,彼此增进相互间的情感。所有的孩子也是欢天喜地地盼望每一个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早早起来,可以穿上年三十晚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然后从大人手中接过几毛钱的压岁钱,喜悦与开心无法表达……如今过年,人们之间相互走动的很少,用手机在QQ里或者在微信群里群发一条相同的问候语,算是拜年。这种既简单又随意的拜年方式,远不如见了面亲切。所以说,现在过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了很多。
高科技的发展往往也能淡化人们之间的感情,通信方便了,面对面交流的却少了。这种新时代下产生的拜年方法,是好是坏,无法评说,只能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随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已经成为华夏民族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利用我们这个传统的新春佳节,放下手中的手机,兄弟姊妹间,朋友同事间,多走动一下,把那份即将淡忘的情感找回来。以前是“不离不弃是夫妻”,现在是“不离不弃是手机”。这种奇怪的现象难道不令人反思吗?
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淡点没有什么可怕,怕得是人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