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爱能创造教育神话(影评) ——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假日有闲,看了一部早就想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电影,其实,以往在很多渠道我已经对这部电影有所了解了,假期里,当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这部电影连续看了三遍后,愈发地感到这部电影对教育者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部有关爱的电影,它告诉我们,爱在教育中能够创造神话。
影片讲述的是:在所有的领域里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后,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在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被招聘来到“池塘之底”担任代课教师。这是一所寄宿学校,专为再教育“问题学生”而设置。教育这样的学生,可谓是危机四伏。可是,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却怀着一颗爱心来教育这些无法无天的学生,他寻找教育契机,组建合唱团,通过唱歌来培养孩子的兴趣,经过一番努力后,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改造学生身上的缺点的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想办法把他推荐到里昂音乐学院,使他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指挥家。虽然马修最终还是被粗野蛮横的哈善校长辞退,但他在离开“池塘之底”的时候,孩子们从教室里送来写满祝福的纸飞机并齐唱着美妙的歌曲为他送行。马修的爱心教育改变了这所学校,给这些问题学生带来了人生的春天。
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观赏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着,马修老师是怎样用爱来教育这些顽劣的学生的,并使他们改变的。
一、用爱来包容学生。马修老师是一位真正地懂得爱的教师,也是一位真正地爱学生的教师,他的这种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所以,他包容学生的错误,甚至,在学生冒犯他的时候,他也要包容自己的学生,这才是纯洁的不含一点杂质的教师之爱。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光头的马修就遭到了学生的戏耍。先是当他要进入班级的时候,听到的是教室内喧哗无比的打闹声。打开门,看见门口的骷髅标本的口中夹着一根点燃的香烟,这明显是学生的恶作剧,可马修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很诙谐地说了一句话:“上课时间不许抽烟,大家一视同仁,连你也不能例外。”他容忍了学生的恶作剧,可这句话却绵里藏针,他在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上课的要求:课堂是神圣的,不管是谁,都不许做和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但对于这样的一群顽劣惯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教是不见效的,对他的戏耍真正开始了。陌生的环境,使他无意地跌倒,手中的皮包甩了出去,被学生盖贺克捡了起来,很快,由一名学生扔到了另一名学生的手中,再一个个接着传,马修要求他们还给他,可是,这样的学生又怎么可能还给他皮包呢?他们想找这样的戏弄老师的机会还没有呢!教师的喧闹引来了哈善院长,当哈善院长质问盖贺克做了什么的时候,马修老师却为盖贺克做掩饰,说要盖贺克去黑板答题。盖贺克抬头看了马修一眼,眼中满是惊异的眼神,这样的一位刚来的代课教师,被他戏弄了,竟然还在保护他!全班同学也惊异了,课堂纪律安静了下来。
当马修知道弄伤麦神父的是盖贺克的时候,他并没有把盖贺克交给哈善院长,因为,哈善校长为抚育院定了一个规定:犯规,处罚。于是,马修老师找盖贺克谈话,让他用行动弥补自己所犯的过错,那就是去照料麦神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是处罚,而是指出让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才不会再犯错误。盖贺克在发生着改变,因马修老师的包容。
当马修教育好盖贺克后,回到班级,发现莫翰奇正在黑板上画他的肖像,很丑很丑,而后面,是一群正在幸灾乐祸地发笑的学生。让教师当众出丑的学生,即使是在宣扬人性化教育的当今,也是很严重的的错误。可马修老师怎么做的呢?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上了莫翰奇的画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并在鼻子上添加了一个红球,像小丑一样。以同样的方法,让莫翰奇明白,捉弄别人并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二、用爱来改变学生。马修面对这样的学生,他也很迷茫,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教育他们,甚至,在内心深处,他还害怕这些学生,怕他们在不知何时的情况下,来取他的性命。可他又看到了曙光,在调查中,他发现,即使这样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理想的孩子就是值得教育的,于是,他在观察着,继续包容学生,亲近学生,寻找教育的契机。
一次,在他回到宿舍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珍藏的皮包丢了,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入室偷走的。当他在厕所里找到那些正在研究他放在皮包里的曲谱的学生时,体育老师也发现了。而他却谎称和学生在研究组建合唱团,让学生免于处罚。这时,他发现,学生对他的乐谱很感兴趣。
在一次查寝的时候,他听到了学生的歌声,而歌词却是学生戏弄他的内容。“亮光头,你完蛋了,光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当王。”光头就是他马修老师。他没有处罚学生,而却指导犯错学生郭和颂的演唱音调。回到宿舍里,学生唱歌的曲调一直在他心头萦绕,他发现,学生爱唱歌,这些顽劣的学生竟然爱唱歌。他终于找到了教育的契机,他决定从学生感兴趣的唱歌开始,着手组建合唱团,让他们改变。
在组建合唱团的时候,贝比诺什么也不会,于是,马修让贝比诺做自己的助手。什么也不会的学生没有被冷落到一边,却被重用,每天都坐在前面,监督其他学生的演唱,这是对边缘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爱。
在音乐的吸引下,学生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们顽劣的举止也在逐渐的消失,违纪现象逐渐减少,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歌唱中。青春的激情找到了正确的发泄渠道。
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不得不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个性的解放有时让他们很不在乎教师的教育,老师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看来就是无谓的呱噪之音,让他们烦得很,教育在他们的身上不见成效。可现在的学生再不堪,也没有达到“池塘之底”的学生那样,和“池塘之底”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为什么我们就教育不好我们的学生呢?老师们都很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可是,反感的同时,扪心自问,我们对问题学生是否真正地用心教育了呢?是否花费时间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因材施教了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实用,可我们教师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做到呢?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够深。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是的,评价一位教师好坏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学生,他就会认为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学生再不堪,他也会想尽办法去改变学生,点燃学生身上的希望之火。
三、用爱来发展学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每一名学生都是天使,我们要找到学生飞翔的翅膀,让他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马修老师在组建合唱团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位音乐天才,他就是莫翰奇。而莫翰奇确实一位有着天使的面容,魔鬼的心肠的孩子,话虽不多,却有很多坏主意。莫翰奇对合唱团也很有兴趣,可当马修问他是否参加的时候,他却拒绝了。他的言不由衷让马修老师观察到了。很偶然地,马修发现了在教室中偷偷唱歌的莫翰奇,发现他的声音太美妙了,简直是天籁之音,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他驯服了这位学生,让他加入了合唱团。并且,还给了他独唱的机会,让他的天才显露出来。教师,在教育中要做一个伯乐,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每一名孩子身上潜在的天分。
可天才都有一些独特的个性。莫翰奇有一位美丽的母亲,他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马修又和莫翰奇的母亲联系,逐渐扭转了莫翰奇和他母亲的关系。在和莫翰奇的母亲接触中,单身的马修对莫翰奇的母亲产生了倾慕之情,而就是因为二者的亲密关系,让莫翰奇产生了反感。一次马修在和莫翰奇的母亲交谈时,莫翰奇在楼上洒下一瓶墨水,弄得马修满头满脸满身。教育必须有适当的惩罚,于是,马修剥夺了莫翰奇独唱的权利。可是,有爱的教师都有一颗温柔的心。当公爵夫人来听合唱团演唱的时候,马修竟然给了莫翰奇独唱的机会,意外的惊喜让莫翰奇的演唱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成为了最耀眼的一颗星。最终,莫翰奇考上了里昂音乐学院,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可以说,马修的爱的教育在“池塘之底”是成功的,但任何教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教育的变数太多。“池塘之底”意外接收了一名性格偏激的学生,他叫孟丹。他来到“池塘之底”后,本来愈来愈好的学校再次不平静了。他以武力恐吓学生和老师,收学生的钱,贝比诺因为没钱,他竟然不让贝比诺回屋睡觉。
马修对待这个学生也很头疼,但孟丹毕竟是自己的学生,他要教育好孟丹,虽然他知道这个过程更加艰巨。虽然孟丹多次在言语和行动上让他难堪,可马修仍然给予他爱。让他参加合唱团,避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的同时一点一点地改变他。可当有了一点起色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哈善院长的办公室中丢失了20万法郎,而当时的孟丹又不在学校,哈善院长认定一定是孟丹拿的。他向警察局报警了。当孟丹被捉回来后,哈善院长在院长室里打了孟丹半个多小时,让他招认。可孟丹一直说不是他。最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把手掐向了哈善院长的脖子,最终,孟丹被关进了监狱。
当孟丹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在凝望他的马修老师,抬头微微地笑了一下。这一举动,其实,是对马修的认可,也是对马修的感激。马修在孟丹的生活中,给予了他温暖和宽容,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其实,他还有改好的可能的,可最终的结果呢?他被关进了监狱,出狱后,他采取了疯狂的报复,放火焚烧了“池塘之底”,在他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时,他感受到了报复的快乐,也燃烧掉了他美好的前途——他终究将一生生活在人性的地狱中,永不会翻身。而其实,那20万法郎,真的不是孟丹偷窃的,而是郭和颂拿的。
马修教育的失败,也说明了任何教育都不是万能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身上的变数太多了,我们教育者只能是在教育中总结教训,但却永远无法终止学生犯错误。并且,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它涉及的因素太多,多得我们自己也无法解决。
其实,马修教育的失败,和马修没有一点关系,主要的原因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他就是哈善院长。那么,哈善院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这部电影里,哈善院长是一位和马修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的人。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哈善院长和马修老师进行对比。哈善院长信奉的一个教育法规就是:犯规,处罚。只要是谁违反了“池塘之底”抚育院的法规,就要受到惩罚。劳动、关禁闭、体罚……用尽了种种处罚方式,目的就是不让学生再犯错误。而他,却颇为自豪,时时炫耀自己教育手段的高明。
他虽然是“池塘之底”的院长,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身份高贵的人,却从来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地方。他只不过是把这里当成了他向上爬的工具。他只不过是想在“池塘之底”获得一些既得利益而已,他看重的是金钱,看重的是代表身份的勋章。他看不起每一个人。这里的教师都是他任意辱骂和羞辱的对象,何况是这些寄宿学生呢!
所以,当麦神父被弄伤眼睛后,他怕花钱,不让卖神父去住院,而是敲山震虎,让学生集合,找一个替罪羊。然后,逼迫学生互相揭发,把真正的犯错者找出来。
当他发现莫翰奇在笔记本上写着“哈善校长,吃十袋的狗屎”时,出离愤怒,对莫翰奇的处罚就是清扫学校卫生,关禁闭。他从来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莫翰奇为何要写辱骂他的语言?这只不过是小孩子久已压抑的心情在纸笔上的发泄而已。
当丢失了20万法郎后,在没有经过调查的情况下,他竟想当然地诬陷是孟丹偷窃的。于是,打电话报警,体罚孟丹半个多小时,最终让孟丹走向了监狱之门。
当孟丹纵火后,他把所有的罪责归结到是那天马修领学生出游,学校没有人看管,从来也没有想到是自己教育的失败导致的结果,于是,开除了马修。
在开除马修时,和马修的对话真实地暴露了他的教育目的。他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成为一名教育家,我也不想做牢监,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看看,哈善院长竟然把自己比作牢监,那学生是什么?犯人吗?有这样思想的人,永远不配成为一名教育者,何况是教育家。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要一味让学生不做什么,而是要思考学生能做什么,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要总是惩罚,而是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迷途知返,做教育的引领者。哈善院长不知道这些,他也不想知道这些。
在观影的时候,有一处我很痛心。电影是采取倒叙的手法来拍摄的。影片开始于五十多年后,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莫翰奇在家中意外的接待了老年的贝比诺,两人看着他们在“池塘之底”的合影,莫翰奇竟然认不出马修老师了,竟然问这个秃头的老师是谁。莫翰奇的优秀是马修唤醒的,没有马修,莫翰奇一生都会是一个另类的人。是马修老师发现了他的天才点,给他机会,让他成功了。可事业成功的莫翰奇竟然记不得他了。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是啊!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会认为自己的优秀是天生的,不是老师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老师,是老师因为有了他们这样优秀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时有了自豪的资本。
幸好!还有人感激、感恩马修老师,那就是五加三都不知道得几的贝比诺,贝比诺是在马修被开除后,唯一出来为他送行的人,并且,要求跟马修老师走,最终成为了马修老师的儿子,伴随马修老师终老。
但不管学生是否知道感恩,我们教育者要知道,教育是不要求回报的,我们在教育中要爱自己的学生,用爱来铺就教育的道路。
我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能真正地爱学生,做真正的教育,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一样,为学生创造教育的春天,让学生欣赏春暖花开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