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改诗趣事

编辑推荐 改诗趣事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2发表时间:2017-01-25 08:10:58
摘要:仅是书生们的笑谈传闻,且各说不一,博您一哂吧。

其一,改杜牧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位夫子在吟诵唐代杜牧这首有名的《清明》诗时,觉得七言繁琐,不如改成五言简洁,于是自作聪明,改成了——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后,他还振振有词地说道:“清明时节雨,那肯定是纷纷落下,何须纷纷二字?行人不在路上走,在哪里走,何须路上二字?酒家何处有,就是问人,何须借问二字?遥指杏花村,谁都可以指,何必牧童?”
   不说这位夫子钻牛角,就说他改的诗,倒是简洁了,却干巴巴的,没有原诗生动了。
   早年间,陇南也有一位夫子,用方言改过这首诗,他改道——
   清明时节雨刷刷,路上行人湿欻欻。
   借问酒家在哪搭?牧童遥指外不啦。
   湿欻欻(chuachua)——形容全身上下很湿的样子;
   在哪搭——在哪里;
   外不啦——那就是。
   倘若用陇南方言朗诵,却也如同打油诗一般,朗朗上口,很有趣味。
  
   其二,改王之涣诗。
   传说,“宰相刘罗锅”刘墉书法好,乾隆皇帝也很欣赏,就让他在自己的一把御扇上题写一首古诗,刘墉便题写了唐代王之涣那首有名的凉州词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好后,乾隆递给和珅看,问写得怎么样。和珅知道刘墉的书法受人推崇,不好挑毛病,但他发现刘墉书写的诗,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丢了,非常兴奋,觉得整倒刘墉的机会来了,便对乾隆说道:“启奏皇上,刘墉有欺君之罪!”乾隆问缘故,和珅说:“启禀皇上,刘墉欺辱皇上学识,故意落下一个字。请皇上您过目!”乾隆接过御扇仔细一看,果然丢了一个“间”字,就将御扇扔给刘墉,怒道:“大胆刘墉,你怎么说?”
   刘墉捡起御扇看了,心里着实一惊,但他急中生智,忙对乾隆说:“启禀皇上,这是臣根据王之涣的诗新填的一首词。”乾隆依然怒道:“念,若是不通,看朕如何治你的罪!”
   刘墉便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也确实难为了刘墉,竟用断句(句读)的方式,既巧妙地挽救了危机,又无意间作了一首好词。
   乾隆情知刘墉这是在补救,但念他才思敏捷,也就转怒为笑,只好作罢了。
   以上二题,仅是书生们的笑谈传闻,且各说不一,博您一哂吧。

共 9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改诗就是在原诗基础上作部分改动,或删字精简,或改字赋予新的内容。作者讲了两个改诗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改唐代杜牧的《清明》,有人在原诗基础上作了删减,效果却不如原诗生动;有人用方言改成打油诗,倒增添了诗的趣味。第二个故事是无意之中的“改”,刘墉为乾隆的御扇题诗,不料丢了一个字,被和坤说成“欺辱”乾隆,刘墉急中生智,把诗断句念成了词,巧妙化险为夷。虽为笑谈传闻,也的确令人赞赏。【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1-25 08:12:07
  拜读学习,祝作者创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