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年的味道(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年的味道(散文)


作者:深沉 秀才,2035.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3发表时间:2017-01-25 16:26:35


   日子翻过腊月二十,在平坝这个地处西南的黔中小城,空气中年的味道,便一天比一天地浓郁起来了。若是嗅觉更敏锐一点儿,那么,其实一走进腊月,空气中已经有了年味,只是还不大明显,不为多数人所知吧了。
      稍显微弱的年味儿,自然是从卖猪肉的案桌上,从卖水豆腐的摊子上透出来的。割几块腿筋肉、几块五花肉,抬一版水豆腐,在腊月里腌制腊肉、腊肠,制作血豆腐,对一些钟情于此的人,传统的观念早就已经根深蒂固,再也难以改变。在他们看来,除夕年夜饭的餐桌,若是没有一大碗亮铮铮的腊肉,没有一盘红得发紫的血豆腐,没有一盘香味诱人的腊肠,绝对是一件对不起自己的事。
      这个时间段,是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了的。从肉市割回来的猪肉,擦上白酒,涂抹上盐和花椒粉,放在大盆里腌上七八天,便可以拿出来用火熏了。腌肉渗出来的汁水,将吸干水的水豆腐放进去,浸泡上一个星期,放炉盘上烘干了,称为盐豆腐,也是道极为不错的下酒菜。血豆腐呢,则是将买回家的水豆腐,用手捏碎了,加进椒盐,放一点肥膘肉的肉丁,放入猪血,拌匀了,团成苤蓝大小的圆球,用青菜叶子包起来,再用糯谷草结成小网装好,晾上几天,就可以与腊肉一同熏烤了。
      在以前,所有的庄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猪圈。有猪圈呢,自然会在春天里,从集市上,抱回一两只满双月的小猪嵬,让嗷嗷叫唤的小猪,在院坝里的泥土地上撒欢进食。因此,喂猪的人家,便会有一口煮猪食的大铁锅,一个烧柴的灶。腌好的腊肉,晾得皱了皮的血豆腐,便可悬挂在柴灶的上方,用坡上割回来的柏枝,掺杂在柴草里,熏上十天半月,熏好的腊肉,变得黑里透红,散发出柏枝特有的芳香。
      时光走到现在,即便是乡村的庄户人家,喂猪的猪圈,已经很少见了。而且,即便是仍然喂得有猪,也不需要煮猪食的大铁锅,还有那烧柴的灶,因此呢,也就没了那间烟熏火燎的灶房。现在的人们,若想要熏制腊肉,多半是在屋外,或是搭一个临时的小棚,或是用一个空的汽油桶,烧起柴火熏烤。至于味道呢,由于饲料猪,由于因陋就简,无形中也就逊色不少,再也没有以前的回味无穷了。
      仔细想想,现在的年味,与许多年前相比,竟然淡了许多。或许,随着生活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以前那份对过年的期盼,早已是荡然无存了。早些年间的小城,关于过年,有句俗话说,娃娃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大约指的就是大人小孩,各有不同的心态。而这句俗话,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生活的窘迫。
      可是呢,即便平时的日子怎样艰苦,到了腊月二十以后,便家家户户,全都将春夏秋冬积攒的热情,一一呈现出来。穷日子富年,便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至今日,想起以前过年的光景,那一幕幕从风俗中透出的年味,依然恒久弥新,浓郁得让人沉醉。
      若是之前的日子,都是在为过年作心理上的准备,那么到了腊月二十四,则无疑是一场盛大的演出,拉开了序幕,又或是,一场必胜的战斗,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因为这一天,在小城的民间,约定俗成的,是除扬尘的日子。
      现在想想,这个风俗似乎有点儿好笑,因为风俗本身,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所谓扬尘,就是烟熏火燎过后,悬挂在屋子各处,像灰色的绒线轻轻摇摆的一种东西。据说,积存于家里的扬尘,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若清除了,财富也就走了。那时,对于这样的传言,我虽然不信其中的玄妙,却也自觉不自觉地,投身于清除积尘的行为之中。
      两三个要好的似伴,相约一起,于头一天,去往城边上的村寨,以两角钱一根的价格,向庄户人家购买竹子,砍下扛了回来,作为扫除扬尘的工具。砍下的竹子,留下顶端的枝叶,便成了极好的一把长长的扫帚,用来扫除家中的扬尘,实是不二之选。
      清除掉扬尘后,还须要做的事,就是糊墙壁。从街上买来旧报纸,还有薄薄的腊光纸,报纸一分为二,腊光纸裁为报纸的四分之一大小,用面粉搅一锅糨糊,仍然是一起扫扬尘的几个人,一人刷糨糊,一人裱糊,花上半天功夫,原先发黄的墙壁与顶棚,就变得焕然一新了。再在空旷之处,帖上买来的年画,转眼之间,屋子里便有了浓浓的年味。
      接下来的几天里,就是舂米面,蒸糕粑,蒸黄粑,打糍粑了。
       蒸糕粑的米面,有籼米也有糯米,大约七成籼米,掺合进三成糯米,用水稍微浸泡一下,捞起来滤干水,便可以舂了。舂米面,除了蒸糕粑的,多数人家,还要舂上十多斤汤圆面。汤圆面只用糯米,一颗籼米也不掺杂。舂米面的石臼,一条街上,只有两三户人家有,在腊月间,要舂米面,须得去借。有石臼的人家,也很乐意为大家提供,而且还备有茶水,供上门借臼舂面的人饮用。由此可见,乐施好善的美德,即使是在普通民众之中,也是时时都会显现出来。
       舂出来的米面,用水搅拌成黄豆大小的形状,放进甑子里蒸熟了,将甑子从炉火上抱下来,倒扣在案板上,取下甑底,用醮了水的木棒舂上一气,取下甑子,一大块圆圆的糕粑,便做成功了。除了这种最基本的,还可以用木雕的印板,将糕粑做成花的模样,再用竹筷醮上可食用的红色,点一朵梅花,这种如花状的糕耙,小城人称为印拓粑,又叫花粑粑,小孩子最为喜爱。
      与蒸糕粑相比,蒸黄粑则要耗时得多,因此呢,也不是每家每户,在过年时都会蒸黄粑。记忆中,我们家在许多年里,也就蒸过两三次而已。也因为如此,但凡哪家过年时蒸了黄粑,定会左邻右舍,亲朋之间,一家送上两三个,尝个味道。
      
   黄粑的原料,主要是黄豆与玉米,此外呢,也少不了糯米。将黄豆与玉米,按一定的比例合在一起,用水泡胀了,再用石磨磨成浆,再掺入糯米,将浸泡过的玉米壳做包皮,把兑好的浆,包成一斤左右的小枕头形状,用糯谷草捆绑好,就可以放进甑子蒸了。蒸一甄黄粑,须得耗费一夜时间,中途绝不能歇火。蒸好的黄粑,切成片后,那浑然一体的金黄中,镶嵌着亮晶晶的糯米,闪耀着白玉一般的圆润,咬上一口,便觉软软的糯,糯糯的甜,在嘴里弥漫,直叫人欲罢不能。
      打糍粑呢,则要放在腊月二十九,最多的是年三十的早上。将浸泡过的糯米,上甑蒸熟了,倒进一个特制的木槽里,两个人分站两头,一人一把长把木锤,你一锤我一锤地,使劲锤打柔软的糯米饭。热情喷涌的力量,不断地传递到木槽里,将糯米饭融化为糍粑的形态,有点像缓缓流动的火山熔岩,所缺的,只是火红的颜色。小城年三十的午饭,就是吃糍粑。刚打好的糍粑,拧上一砣,包上自糖引籽,咬上一口,直嚼得那香喷喷的口水,顺着嘴角往外冒。一到三十早上,满街都能见到打糍粑的木槽,有的两人抬着,有的用鸡公车推着,边走边等待人来召唤。打一槽糍粑,只需一元钱。
      走进腊月二十八,弥漫在小城空气里的年味,已浓郁得让人沉醉其中,却自以为还很清醒。仿佛,真应了那句老话:酒不醉人人自醉!满街的摊子,满街的人,满目的年货,真的有点人山人海的盛况。走在街上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挑拣着中意的年货,那背在背上的背兜,渐渐的就被装得满满的,可那不舍的目光,还在一个个年货摊上梭来梭去,好像那些东西都特别便宜。其实呢,在年的门槛前,所有的东西都比平常贵。只不过,谁让这一天是赶叫场呢!腊月二十八赶叫场,是小城的又一个不容更改的习俗。以前呢,在这一天,还会有人拎一面锣,在街上一边敲,一边喊:当当当,二十八赶叫场!二十八的小城,那满街的红,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炮竹,红红的春联,映着人们脸上的笑容,将年的味道,酿成了一杯醇厚的酒。
      这醉人的滋味,在年三十的下午,就像是拧开了瓶盖的香槟,澎地一下,所有的激情,便绵延不绝地喷发出来了。忙碌了一天的年夜饭,已是像模像样地摆放在餐桌上,蒸煎炸煮,鸡鱼鸭肉,腊味时鲜,七盘八碗,心目中向往的美味佳肴,都在这一天闪亮登场,期待着人们的赞许。静谧中的小城,也不知心急的是哪一家,当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在空中清脆地炸响,醒悟过来的大众,便争先恐后地,点燃了自家的鞭炮。一时之间,整个小城的热情,全都燃烧了起来。此时的年味,已是浓得化不开了。
      过了年夜,从初一开始,小城的街上,便天天如赶集一般地热闹着,游玩的,走亲访友的,舞龙灯的,跳秧歌的,跳地戏的,一茬接着一茬,变着花地喜庆,将年味描画得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一直要到大年十五,当鞭炮声把年送走以后,那醉人的年味,才会随着春风散去。
      转眼之间,那千家万户期盼中的除夕夜,就要与世人相见了。腊月二十八的叫场,虽没了敲锣喊叫的人,却依然一如继往地热闹着。满街的春联灯笼,依然红红火火。现在的人们,已不用自已去舂米面,蒸糕粑黄粑,打糍粑了。因为,现在的市面上,什么都有现成的卖。只不过,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可究竟是什么,又不是很清楚。现在,仿佛全国的人,最大的乐趣,就是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可我觉得,一台晚会,终究不是全部。年的味道为啥如此让人眷恋,或许是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自娱自乐,自得其乐,乐在其中,是不是呢。
  

共 36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一篇具有地方地域风情的散文,文章所阐述的是大西南地界上的年,字里行间溢满浓浓的年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详细地描述了,西南过年的风俗,这里面包括了过年时丰富的餐桌,和一些特色食品的制作,从这一系列的描绘中,呈现出西南人的年文化的传承,让读者领略到一种不一样的年文化,不一样的年味。这是作者最想表达的主题,让更多人了解西南的地域风情,和西南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文。文章主题鲜明,内蕴丰满,很有可读性,推荐阅读!【编辑:潇湘竹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1-25 18:35:02
  问好深沉大哥,感谢赐稿!
潇湘竹雨
2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1-25 18:36:25
  新春临近,浓浓的年味,在华夏大地上充溢蔓延,透着喜庆。
潇湘竹雨
回复2 楼        文友:深沉        2017-01-26 00:27:08
  谢谢潇湘竹雨妹子热情点评!
3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1-25 18:37:08
  期待大哥更多佳作,祝您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潇湘竹雨
4 楼        文友:深沉        2017-01-26 00:24:54
  谢谢潇湘竹雨妹子精彩的编按!
5 楼        文友:深沉        2017-01-26 00:29:12
  潇湘竹雨妹子辛苦了!问好致敬,祝春节愉快,阖家欢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