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彩云之南之行记(散文)
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已是暮色沉沉。走到出站口,接我们的小哥,给我们每人送上一支鲜嘟嘟的康乃馨,让我们好一阵地欢喜。
坐上面包车,看着他一溜离开华灯繁点的市区。不大工夫,车就带我们来到昆明市郊某一小镇的住宿地。我心知行程安排,不禁暗怨惋惜,此行我们都无缘昆明城了。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心仪梦想中的大西南明珠春城,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
次日早晨,我们准时登上游吧前往石林。接待我们的导游是位彝族男生。车刚开动,他便问:昨晚的鲜花大家都收到了吗?得了齐声应答之后,一语惊四座地说:告诉你们,在我们昆明送你们鲜花,是最最低廉的礼物!要是送给当地人,那是对客人的轻蔑,这是让对方感到最没有面子的物品。我们几个面面相觑,各自都在暗自喊冤——那是咱当成了“重礼”收的呀。
接下来近百公里的路途中,这位导游便滔滔不歇地随时即地作介绍。
我们路过花卉之乡呈贡县境内。昆明鲜花出呈贡,斗南鲜花行销天下。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鲜花基地。这里不仅有传统名花康乃馨、玫瑰、满天星;还有百合、鹤望兰、非洲菊、红掌等等名贵花齐。最惊讶的是,在那里花卉买卖是“论斤,不论支”。因为得云南的地理气候优势,四季花开不绝的。
“我送你们鲜花,可不能按斤秤来的情意哦!而是,我随了你们的乡俗。我的那枝花代表的是你们千万里以外的意义哦!”这个“包袱”抖的很精彩。“有道是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此我代表云南四千五百万、二十五个民族的人民欢迎大家!”
整个车厢的气氛如春风过境,一下子活泛起来,不由得泛起轻松欢乐的声息。
关于昆明,有首诗是这么说的:“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有此为证,昆明是名副其实的春城。因为这里气候年平均温度都在十几度以上,空气温润,冬暖夏凉。“咱们昆明的空气质量现在还不用诸位担心。如有谁想找一处气候宜人,而且空气无污染的地方养老,云南昆明是你最佳的选择。”
“啊,我这就是头晕心慌了,还来养老?”有团友跟着笑侃。初到云南的外地人,生理上都会有不同程度不适反应。我们去石林,行向的海拔高度是由高向低。“请您这会子千万别打瞌睡!就OK了!”
“好了,尤其是出现心慌气短的朋友。打起精神听我说,听我讲。”我调息努力保持不迷糊,随着导游的声频进入“如是我闻——”
我想您以及大家都会有遗憾,来昆明却没能看看昆明城。是吧!其实造成这遗憾不是我的错,应该是行程安排的错,是吧!但是我尽量来为大家弥补一点这个遗憾。
我们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说到“昆明”名字的由来,据说自唐代起源于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我们昆明不仅拥有两千二百多年建城历史,还有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市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现在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昆明,西南高原的明珠。
昆明有最值得人们流连的,就是云南省最大高原湖泊——滇池。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滴哦。沿湖两岸更是风光绮丽。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形成这“四季如春”的气候,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有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因为有这块高原湖泊,才使昆明这块地区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滇池,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星象之说,云南的分星为井宿和鬼宿,因此,滇池边还矗立着镇水的铜犴,用来镇压江里的水怪。
好!再说昆明城!在历史上,昆明就有最负盛名的“昆明八景”!说到昆明八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国时期。就近到明清时期,有: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还有最树八景人文气息的要数元代文人王升的《滇池赋》。他不仅是盛赞了滇池的一波万顷,渺渺茫茫的宏浩气象,还一一生动地歌咏昆明八景的秀丽风光和富庶景象。其中单一个“云津夜市”,就是昆明城的商贾云集,货埠繁荣兴旺的一个缩影。“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我不得不佩服小导游的业务水准,应该说他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专业的一位导游。听着他引诗就赋,我打足精神聆听。我似乎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当年。看到那入夜灯火辉煌之际,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林立的茶馆酒楼里吆喝声不绝于耳;朱门细帘里的丽人丰姿媚态;雕龙画凤的小窗飘出竹笙。一江水里棹画舫,满岸景象炫目惹神迷……此情此景,云津夜市,我想堪比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吧。“只可惜,这是要穿越过去才能看到的景呀?!”我忍住身体的不适,不禁感叹了一句。
彝族导游接下我的叹息,回我一声安。然后他告诉我们,凡是有高原反应的人,最忌讳就是瞌睡。那样可能在不知觉中有“睡过去”的危险。
来云南呢,先说“云南十八怪”——“湖泊叫尾带黑”。云南的“海”不比实际上的四海。在这高原之上,凡是湖泊,都叫海。或如我们内地池塘那么大面积,蓄水达到一定量的都叫做“海子”。这是因为按云南方言音直译,海字自当写作“黑”字,但因汉字是表意文字,若将彝语直音完全译作“黑”,则音存而义非,实不相宜。所以,古人以“海”代之。如滇池彝语谓之“洛朵黑”。
好,这是说咱们西南高原的“水”。下面再说大西南的“土”。
你们看过东北的黑土地,看过东部土的青土,西北呈白土,还有中部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可你现下看到了咱云南的红土。大家想想看,冥冥中这是不是与道教里的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颜色相符。要说这不是一般上的巧合,这五种颜色又与中国易经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说着神州大地的“五色土”,这就说明了我们中华大地顺天养人。也说明在咱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各自所占居的地域版块都是举足轻重,应该是同气联枝的!
车行到两山夹道处,两边山坡上布满了角楼民居。说是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好!再说咱的彝族!”原称“古夷人。解放以后,即1956年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毛泽东提出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许是车行快速,从海拔高处往低处降速太快,我迷迷蒙蒙中,继续听着他介绍各民族风俗和有关彝族的历史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