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饺子缘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和山东等地的人吃饺子,三十几年前还都是汤和饺子一块吃的,现在大多是捞出来放在碗里或盘子里单独吃了。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说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字,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饺子这一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已经不仅仅是春节的佳肴,平时想吃可以随时包食。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包饺子,或平时包饺子,都是父亲擀皮子。因为父亲擀的又快又好,能供几个人包。看到父亲擀的皮子又快又好,我就想学父亲擀皮子,父亲也想教我擀皮子,我就是学不会。父亲之所以擀得快,是因为他不是用两个手操作擀面棍,而是用一只右手擀,左手拿着面皮转动,我一擀,擀面棍轧不到面皮上,却总是往手上轧。每次包饺子都学一阵子,每次都是往手上擀,结果还是没有学会。
后来我参了军,沒想到一年学习毕业后,我被留在教导团当了班长。每到星期天,为了改善连队伙食,连队首长常常是让各班自己包饺子,由炊事班负责饺子馅、和面和煮饺子。哪个班先包完就先给哪个班煮。由于我们班包的最慢,只能最后一个来煮。因为一锅清水,经过煮了十一个班的饺子,等到我们班煮时,已经变成了一锅粥,煮出来的饺子一半都是烂的,不烂的,也不是饺子味了,而成了混饨。我作为一个十八岁的班长,觉得很没面子,也很不服气。早知如此,说什么当年也要跟父亲学会擀皮子呀,可哪会想到会有今天之用啊!我不甘心让全班的战友老是吃这样的饺子,以后再包饺子,不能争取第一名,也要争取前五名煮,我暗暗下定了这样的决心!于是我从炊事班拿来一个擀面棍,剪了一个像饺子皮似的纸片,有空就在桌子上练擀皮子。你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个人擀皮子,竟能供五六个人包了。为了饺子包得更快,我又培养了一名学员学习擀皮子。这样再包饺子时,我们就有两个人擀皮子了。这样包饺子的速度虽然提高了许多,但是还是不能进入前五名,离第一名相差更远。我知道包饺子的速度上不去的原因是包的速度上不去,为了争取第一名,我让新兵副班长负责包饺子的问题,以提高包饺子的技能,解决包饺子慢的问题。别看副班长是个新兵,但他是新兵中为数不多的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不吃糊涂饺子,竟然利用休息的时间,到饺子馆帮忙向包饺子的大师傅学艺。这一招果然厉害,很快掌握了包饺子的技术。就这样我们班包饺子由最后一名,很快变成了稳坐第一名。
我们争取包饺子的第一名,只是为了不烂饺子,并没有想别的。但却得到了连首长的表彰。连长说:“包饺子就像我们坦克兵的協同配合一样重要,只注重一方面是不行的。包饺子要包得又快又好,不仅要皮子擀得快又好,而且还要包得又快又好。另外还有饺子馅的配制、和面两道工序,哪一个活干不好都会影响包饺子的速度和质量。这就像我们要打好坦克炮一样,要有车长、驾驶员、炮彈装填手的过硬技术的配合,炮长才能打得准,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缺一个环节都不行。”
指导员说:“一班包饺子由最后一名变成稳坐第一名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当兵的人,就更应该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踩脚下,勇往直前,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此,每逢包饺子,我不再满足班里包饺子第一名,而是派出强手帮助包饺子落后的班争取包的更快,以赢得更多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让星期天过得更有意义。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直到现在,不管是过年,还是平时,只要是包饺子,都是由我来擀皮子,成了我与饺子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