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会
人生很难避免误会。有时是人家误会了你,有时是你误会了人家。
记得念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刚吃过晚饭,坐在炕上的爸爸,就叫我下炕找火柴,他要抽烟。哪知,我在屋内转了几转,走到老式地桌前,正正规规地倒了一碗水,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爸爸面前。爸爸是位知识分子,对谁都不爱发脾气,无论对家里人还是对外人。当时他的不满意、不高兴,虽从脸上无法看出,但却听到了他简短的一句——“你成天想啥呢?”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要的并不是水——刚喝过大馇子粥,怎么能渴呢?这话分明是说,孩子的脑袋“有了问题”。而“你成天”三个字,似乎说明了早已发现。其实,我的脑袋根本“没有问题”,既不迟钝,也不呆傻,只是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染上了总好动手写点东西的嗜好,稍有时间就要思考一下,不过,大人没曾发现而已。当时正信心百倍地琢磨一篇作文,想如何写得新颖一些,然后寄到县电台和省报社。
我对爸爸也曾误会过。小学至高中阶段,我是在“九年一贯制”中度过的,正赶上十年文化大革命。除了“喊口号”,搞宣传,就是接二连三地接受“再教育”,去生产队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上课倒成了“业余”的东西。
1972年秋的一天,爸爸突然对我说:“继龙,你得挤时间学点东西,以后上大学还得考。”笑话,天大的笑话;上大学怎么还得考,现在不都是“保送”么,而且必须“根红苗正!”我出身不好,有啥希望?你看我同班的那位女生说得多仗义——“只要我三叔不死,我就能念上大学。”别看人家啥都学不会,就是教了也不想学,可却“根红苗正!”——她爷爷给地主“耪过青”,“苦大仇深”哩;再说,人家三叔是村里(当时叫大队)的民兵连长,让谁上大学说着可算了。
然而,我误会了,当时爸爸对我讲的那句话,不是开玩笑,而是正经事。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切实地证明了这一点。而那位女同学呢,她三叔虽然没死——现在仍活得很健康,可她却没能念上大学。我很后悔当时对爸爸嘱咐的误会,以致于1977年高考时,不得不报中专。误会哪能只发生于家庭内部,只产生在父子之间,与外人当然也有。中专毕业后,我被留在省城的一家企业工作,第二年考入了市工人业余大学,“一三五”上课,“二四六”上班。去圆大学之梦,心里十分高兴。可家在外地(当时住的是厂长办公室),每到学校给假复习,迎接期中期末考试阶段,却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回本单位科室会影响别人工作,去图书馆会耽误别人看书,到同事家也很不方便。有一次老天连降大雨,几日不晴,我突发奇想,便一气走到了火车站。穿着湿漉漉的衣裳,躲在候车室的一角,尽管噪音刺耳,但总算有了立足看书之地。然而,前半个小时行,前一个小时也还算行,再过半个小时,似乎就不可以了,无论是站务员还是值班民警,都开始投来怀疑的目光——以为我是小偷,看书是假,伺机盗窃是真。怕惹出麻烦,只好走之。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上误会,还仅囿于学习方面。真正踏上社会所遇到的,也实在不少,不胜枚举。由于经历的不同,许多人遇到的一定更微妙、更稀奇。我要说的是,一个小小的误会,给人留下的,可能只是莞尔一笑,而一个大的误会,很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而有些误会,当初看似很小,甚至无所发现,但数年之后,就会觉其越来越大,后果甚至不可思议。爸爸说的“还得考试”,当初我若信以为真,抓紧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时,报的就肯定不是中专。为补救这一误会酿成的损失,多年来我曾做过不少努力,中专毕业后的考大学,就是其中的行为之一。尽管圆了大学之梦,在知识方面得到了许多挽回,但毕竟在时间上推延了四、五年。时间是宝贵的,这失去的光阴还能挽回么?想起来,就痛心。
减少误会,消除隔膜,需要及时沟通。以“水”代“火”,引起了爸爸对我的误会。但当时倘若自己说明情况,肯定会得到谅解的,因为爸爸是个开明人。不但能够得到谅解,说不定还会得到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哩。以“考”代“保”,引起了我对爸爸的误会,倘若当时我问上一句“为什么?”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不但误会全无,而且会产生一番良好的动力效果。至于哈尔滨火车站内站务员、民警们的误会,倘若自己解释一下,也会“化险为夷”“和平共处”的。
总结误会并不徒劳。有的可以挽回,有的可以补救。尤其是通过“举一反三”,就能避免再度发生。既有益于正确地对待别人,更有益于客观地分析自己,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加速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