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文字背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征文·散文)
一枝秃笔,几多清狂,带着七分醉态,三分故意,在深秋的六朝古都横冲直撞。可是,到了这儿,我是肯定要说说下面两首词的。尽管这个人文荟萃的山水形胜之地,一定有许多应该叫我们参详的,可是,我愿意这么信马由缰地来。因为历史在这儿留下过太多的印记,还真的一时难以数过来。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与南京颇有渊源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它是王安石第二次政治失意被罢相,出任江宁知府任上的作品,可是,我们一点也看不出作者的失意,不但不见失意,甚至有股子“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豪气,难怪连与诗人持不同政见的苏东坡也不得不佩服起来。全文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显然这也是一个高秋的日子,景色是没得说的好,可是心思却走得远,非但远,还有坐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旷达和深邃,整个一个诗人的胸襟就和盘托出了。
对王安石,我是知道一些的。他是过去那种典型的学而优则仕,亦且有政治抱负和实际本领的人。文章对他来说,只是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他并没有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他两度为相,主政变法期间。尽管这样,他的文章之名,依然雄踞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银样镴枪头的读书人,有真本事的不多,王安石就是这不多的、有真本事的人之一,他的变法对于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却为很多人不理解。非但不理解,还“奋起反击”。这里面就有元老级的司马温公等。苏东坡一开始也是反对的,直到东坡被贬,深入基层以后,他才慢慢理解了一些,谁知又得罪了已经当政的保守派。于是,东坡始终是失意的,于是,文坛上出了关于赤壁、关于黄州等地的佳作。唯有王安石一直胸怀广阔,两起两落,却豪情不减,更不像一些文弱书生那样怨天尤人,这就特别难得。读他的诗词,我其实没有更多的话要说,只此一句: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真正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百字令·登石头城》也是关于南京的怀古名作,当然,在我眼里,这样的美轮美奂的大作,也只能出现在秋天。因为秋天是适宜登高怀古和壮怀激烈的。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月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元人萨都刺不仅诗行佳妙,词作更是“千载下读之,犹凛然有生气焉”。本词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描述石头城,抒发真情感。《百字令》即《念奴娇》,同一词牌双名称。苏轼凭吊赤壁,萨翁凭吊金陵。且气势磅礴,格调高雅,笔力凝重,境界恢宏。堪称大气包举、雄浑悲慨。只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作品,少了政治家的那种情怀,我们在惊艳的同时,感觉缺乏的是一种来自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文字所能包容的,而是文字背后的一个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