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年末絮语(随笔)
2016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婆婆早早地给我们烧好了洗澡水,费力地洗涮好许久不用的大浴盆,再一瓢瓢地舀好水,在我收拾衣服的时候她已端了盆炭火在洗澡间。本因为热水器坏掉而觉得诸多不便的小烦忧,却因为婆婆的这一举动而忽生小温暖。已习惯了便利的日常,忽然又回归最陈旧的方法,竟又隐隐想起记忆里关于过年的一些温馨。
从小的时候,每到年三十那天都要好好洗次澡,说是在最后一天洗去身上的灰尘,心里的阴尘,除去坏运气坏心情,身心干净次日换上一身新装,迎接崭新的一年。那时候虽然没有热水器洗浴间等一切电暖化设施,但对于过年的热情和欢呼,却足以抵御严寒、物质的匮乏,甚至在酸楚年代对于过年过节幸福感知更甚。看到一句话: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的随便开始,儿时对于过年的仪式感所带来的情感和幸福,却成了经年以后的历久弥新。就像对于很多人所感叹的一样,随着生活好了,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年味和气氛了,一些繁文缛节从简化到虚设,仪式没了,对于过年的期许和幸福感也随之弱了没了。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话很有感:小时候过年买的新衣服总要留到大年初一才穿,除夕夜不睡觉小伙伴一起听见哪家的鞭炮响了跑去拾炮,用竹竿削成的叉子小心翼翼的吃饺子,偷拆果子盒吃几个再封上……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长大后记忆中的年是什么样。想家了。生动的描述了我们那时所经历过的时光,和过年的美好记忆。总是在临近过年就开始盼新衣,在父母一趟趟地忙着赶年集置办年货的忙碌里,望眼欲穿地扳指头算日子,那时的生活节凑很慢,日子很慢,沉浸在等待里的幸福,似乎没有尽头。还记得那些节气歌谣: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每天都充满着新奇、盼望,一家老小各有分工,忙的不亦乐乎又满足着味蕾,不像现在鸽子笼一般封闭式的房屋,打扫卫生、贴对联已早早提上日程或简洁应付,快餐时代不仅让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节省了很多流程,蔬菜肉禽馒头糕点类,随时随地可购买,其种类多样方便快捷,已与平日并无二致,鱼肉等美食早已不再是舌尖上的诱惑和满心满肺满鼻腔的魂牵梦萦了。一天一点地准备着拾掇着,直到一切准备就绪,就到了年夜饭大团圆。通常会把电视声音开得大大的,只是为了感受一种喜庆。孩子们会绕在厨房,尾巴似的跟在大人后面看着一道道菜肴在锅里呲啦作响、翻滚、出炉,蹦蹦跳跳跑进屋子抓几颗瓜子糖果,喜气溢满了每个人的脸上嘴里心里。晚睡前早早地把要穿的新衣叠好,放在床头,盼着快快天亮,新衣看了又看,抚摸了又抚摸,并强撑着要守岁熬夜,通常一大家人或邻里长辈们聚在一处,男人们打打牌,女人孩子们围坐火炉,拉着家常看看电视。被爸妈催着仍不愿去睡,结果每次都没等到出天方没听到鞭炮响,不知道怎么就睡着了。忘不了大人交代的新年规矩,初一早上,爸妈一叫,立马意识到神圣重要的日子终于到了,睡眼朦胧也会一跃而起,穿上梦寐以求的新衣新鞋,匆匆吃饺子,听着鞭炮声猜是谁家最先吃饭,谁家第二,谁家第三,谁家好懒。饭后会按照父母的吩咐拿好早备好的一包糖或果子,去奶奶家问声新年好,算是正式拜年了,然后跟兄弟姐妹们一起挨家去邻近各叔伯大娘爷奶家一一串门拜年,一路乐呵各家见面都是笑脸相迎互问祝福,同时拿出各种吃的、茶水热情以待。作为礼貌且都盛情难却,每到一家都会抓一点吃的,不一会功夫口袋就满了,坐几分钟就起身告别再去下一家,就这样兜兜转转就是一天,年味就在这样的规矩和仪式感中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陆续离乡在外,呆在家的时间少了,当年的小伙伴们走动少了,渐渐地彼此再见面都有点陌生了,随后连走亲戚送礼这些礼节也省略了,一旦不再重视一些繁琐的仪式,自动删减了一些条条框框,过年过节更为随心随意,也便没了年味和氛围。对于情谊的维系,从以前的亲自登门拜访到电话拜年,再到发条短信,最后竟忽然忘了正置身过年一般,连声祝福都忘了发出,或者是打串文字都觉矫情。
如今虽人口少了,在家的时间少了,吃的也少了,过年也变的简单多了,但公公婆婆在准备食材菜品上仍旧保持多年的厨房习惯。大概在过小年前后,公公便写一张期间要准备的菜蔬、大料的单子,随后对照菜单一点一点地买回来,肉类该卤的卤,该煮的煮,该炸的炸,所有的准备都只为迎接年三十儿的一餐丰盛家宴。而婆婆仍旧每年动手做馒头,早早地开始发面,捯饬各种馍馅子料,菜包、豆包、枣花卷、白面馍,一锅接着一锅地蒸,直到忙到年二十九,又开始拾掇饺子馅料,总对他们说吃不了多少,完全不用那么麻烦,馒头什么都可以直接买回来,可是他们仍旧忙的不亦乐乎,好像啥都不动手去弄,就不知道咋过年了。
于是,这天看到公公从刚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着收拾中午要吃的东西,一个上午的叮叮当当,再看到一盘盘展示色香味的老特色,就有一种仿佛到了酒席上的久违惊喜感,和一种涌进心里“家”的小幸福。没有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也没有过多的寒暄,一餐煞费苦心的年宴,盛满爱和团圆。
公公不多言,总喜欢守在厨房里,默默无声地做着一道又一道好吃的,看到孩子们在身边跑来跑去眼睛里就溢满了笑。婆婆吃饭慢,总是害羞似的看大家大快朵颐,然后在我们放下筷子后才郑重其事地吃起来。就连包饺子我也几乎没帮过手,这个待遇跟在娘家毫无二致。不善厨艺的婆婆唯独包饺子在行,在我跃跃欲试的时候,她总是不让,说是怕我冻手,好生烤火就行。为了保护我一到冬天就皲裂的双手,近年来连饭后洗碗的工作也由老公担任,却总还是抱怨家里太冷太局促,却不曾注意到,公公的手却长了冻疮。看着他依旧每天忙碌于厨房,家里家外的卫生清理,即使很多时候觉得无用功,不可否认他对于家的默默奉献的重要,跟我的父亲一样,不说,却深情。
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许总是与时不同步,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所没法理解的,但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也终于明白了老人的不易,放下了心里对他们的偏见,他们也许只会用他们的方法看管孩子,但祖孙情却是无法割舍的。有一天对孩子放手,亦是一种成全。
百无聊赖地翻看朋友圈、动态,除了是对以前的怀念,就是决心释怀往事努力向前的心灵美句,想要写点什么,却发现愈为词穷。一年又一年,丰满了记忆,苍老了容颜,不再感叹也不留遗憾,只愿,心里更宽松,迎接岁月温柔。接到朋友的祝福电话,依然絮絮叨叨描述生活的不顺,并决意自己的新目标。我自始自终只有一种表达:始终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幸福,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也是我心里的希望。
都说人上了年纪睡眠少,常睡不着,而公公婆婆依旧嗜睡。本来除夕晚上准备了烧旺的炉火,和零食茶水,熬年看春晚,结果节目刚开始不久,公公婆婆就困的相继睡觉去了,剩我一人冷清地抱着睡眠中的孩子,最终还是没有坚持看完春晚。虽然困倦却睡不着,直到老公打牌回家放了大鞭炮,跟我说声新年好,我才安稳入眠,忽然觉得他瘦弱的臂膀是如此坚实温暖,这样在一起的日子,是平淡的幸福。
新的一年,不怕时光变老,我们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