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五棵松印迹(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五棵松印迹(散文)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6发表时间:2017-01-30 10:57:07
摘要:既然教育不了别人,又不能影响别人,那就自己管好自己的消费水准吧!生活上无原则的铺张浪费,我向来就不敢苟同。因为自己经历过早年那些困难的日子,所以对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特别感恩,对多年前的五棵松印迹依然不能忘怀。

二十多年前,曾经陪病人在北京一所医院看病,医院地点就在地铁环线西直门附近,而我晚上住宿时曾在离那儿很远的五棵松地铁站出口旁边的地下旅馆住。那时在同层旅社接触的不少是全国各地来京的旅人,经商的、看病的、旅游的、倒腾货物的皮包公司人员,还有常年在外打工无处安身的,甚至漂流在外离经叛道的露水夫妻,除旅社工作人员外,并没有几个老北京。
   地道的北京人,就是我所说的老北京,主要是在医院和其他的场合才容易接触。在京城的那段日子,得到过老北京们的不少帮助,这主要是人家是本地人,对北京相当熟悉,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了解北京方面让人家做了向导,并且对于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好些事情,老北京总是无师自通的,并能及时对病友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糊里糊涂的外地人明白病情和治疗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有好多都不是医生和护士给予提醒和告知的。有了这些明白的引路人,才对于北京地理情况和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有所了解,再凭着自己年轻,身体素质不错,才从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跋涉出来。我进一步明白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这句话可真是经典呀!
   老北京人大都善于言谈,和别人坐在一起闲聊时,那侃得最欢的应该是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说话能顿住字句,有板有眼,一口京腔,语音、神态和感情都能一步到位,那种派头,绝对胜他人一筹。一般外地人即便在北京生活好多年,也缺乏老北京那种字正腔圆摇头晃脑的派头。这派头是皇城根文化熏洗的结果,神侃时霸气得很,外地人不具备那种老北京人具有的语音风格和语气节奏。这独特而传统的北京语,足以使外来人感到新鲜、震撼、且有些畏缩,发言水平和言谈的话题不敢与之相提并论。这足韵的京城文化,不但代表着语音、语速、腔调和感情是十足的京城底蕴,更代表着京城人超凡脱俗的智慧和见识永远高于其他地域的水准。所以,在京生活期间,你会非常佩服老北京们的言谈举止和宣扬的文化氛围。但是,说和做毕竟是有极大的差别的,说的好像句句在理,行动也好似能达到预期目标,可是要论吃苦耐劳,那就远远低于从贫困乡村走出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农民兄弟们。
   北京这个大都市,永远都具有神奇的魅力,在这个地方生存,哪怕是过很短的日子,最大的体会就是需要金钱的支持,少了人民币,再举目无亲,吃住就是问题,贫困的百姓是无法暂住或久居在这座城市的。除非你具有特殊的生活本领,否则,只能沦为乞丐,靠讨要为生,在车站候车室消磨晚上的时间,才不至于露宿街头。
   五棵松是我早年在北京生活期间印象很深的一处地名。二十年多年前,那里就有了地铁站的出口,从很深的地铁站拾级而上来到地面站厅门的出口,路南向东走不远处便是301解放军总医院的所在地,地铁出口略微向西南行,附近还有带有地下室的招待所,现在已经记不起那旅社的名字。记得那时在301医院门口的小饭馆里就餐,饭馆的名字好像叫“砂锅居”,那里的餐饭比较便宜,进进出出的大部分都是穿着绿色军装的男女军人,其中不少是男女搭配的成双成对的两人一组在里面就餐。餐馆低矮,南北窄,东西却很长,里面光线暗淡,男女同桌对坐用餐,似乎很有情调。那里的砂锅不但味道可口,而且很足量,价钱也很低,进进出出的军人大部分都要一个小砂锅作为主食和菜肴,有时两个人一起用餐,再要几个小笼包子,一个砂锅分成两份便能饱餐一顿。那里的小笼包子也是满口流油的那种肉素掺杂的馅,馅子很烂很软,火候非常熟,味美香腻,特别好吃。很独特的餐馆,也深受旅店客人的喜欢,这经济实惠的餐饭,单人一顿也不过三四元钱,且能吃饱。这实在是比较低等的消费,然我独自吃饭时,这种享受还是有限的。
   记得在旅馆住宿时有位唐山人,是推销玉米方便面的,他带的样品方便面箱子在推销时没有客户,来来往往的带在身边实在不方便,就在他居住的地下旅馆里存放了几箱,后来想退房离京,又不方便带走。他看到我每天舍不得花钱吃东西,就要把两箱子玉米方便面送给我,我当时还执意不要,觉得不该无缘无故地要人家的东西,熟悉的住客对我进行劝说,帮我代收下了一箱黄色细条的方便面,另外一箱送给了一位来301为儿子看近视眼的上海人。这东西在热水里一泡,再送到嘴里一吃,顿时觉得难以下咽,类似玉米面和胶纸黏合而成,滑不溜秋的送不进嗓子眼里,味道实在涩得很。
   怪不得这推销的样品不受欢迎,就是价钱再低,那谁也不会买的。所以这个私人小企业也是面临倒闭的危险,那推销员在山南海北转了一圈,没有客户,极个别的客户,接到少量的货物后卖不出去,也以退货为结局。就是那箱方便面,使我在五棵松地下旅社住过一小段时间,没在为吃饭花钱感到遭难,总能把肚子填个半饱。后来回家时我带回了剩下的几包,在路上想吃,觉得再也咽不下了,最后拿回家。父母后来尝了两口,说那不是能吃的东西,再不要我吃那东西了。就十多天的时间,我在老家的磨坊称了一下体重,原来的六十公斤降至不到五十公斤了。301解放军总医院门口的砂锅居小饭馆和五棵松地下旅馆,到现在还觉得印象比较深刻。
   后来我白天在西直门附近医院守护病人,在晚上找旅店时,从西直门地铁口下去,花五角钱买票,挤上去复兴门方向的环线地铁来到复兴门站,再倒车向西进入一线地铁。
   记得那时倒一线地铁的电车还比较麻烦,好像要穿上穿下的,还要站在挨近铁轨边的站台上等电车的到来。挤上车门后,里面的人大都站立着,一手巴紧上面的绳坠,一手扯着自己的提包带,防备把自己的物品挤丢,最挤的时候能把刚踏入车门的人挤住手脚或者行李,人在里面被架空双脚离地,之后一脚着地,另一只脚却没有落脚的地方。地铁这个交通工具,成了当时北京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最有效的也是最拥挤的乘坐工具,偶尔在过了下班时间,不再有众多的人挤来挤去,那时也有相当宽敞的位置,有时候一节车厢没有几位乘客,这大多数是在晚上八九点以后,尤其是接近午夜时分,那时的地铁上只有为数很少的人,且都坐在座位上眯缝着眼睛打盹,互不理睬。
   记得那时倒成一线地铁电车后,电车随着嗤的一声响,响过之后,速度由慢到快,广播里用汉语和英语交替报站,说明乘客注意事项,由复兴门出发的电车,在经过木樨地、军事博物馆、公主坟、万寿路站台后继续向前,就来到五棵松站下车,每站停留的时间很短,大概二、三分钟左右。从地铁电车上挤下来,辨认方向,跟随一帮下车的人从地下站台乘上行电梯走上地面站后再找旅馆住。这里的地下旅馆价钱比较便宜,那时七元就可以住宿,而市内二环的西直门附近,即便是睡个窄小的钢丝加床,没有十元也会被赶走的。一般大铺床位,最低也是十二元往上的价格,十三四元不等,甚至经常连加床都挤满。在没办法的时候,又不愿再坐地铁去远离市区中心的地方投宿,流落街头毕竟不行,经某位老北京指点,就在澡堂浴池安排投宿。
   那时北京的大众浴池洗浴票是五元一张,进去后有自己的衣帽橱,给佩带一把带钥匙的小锁,自己身上又没有多少钱财,还算放心。上锁后把带橡皮绳的锁钥匙套在各自的手腕上,泡澡后再淋浴冲洗,之后擦过身上的水迹,赤身躺在床上晾干后再穿好衣服等待天明。一般是很少人在那里过夜的,只有一些临时找不到旅社的人作为暂住,或者为节省住旅馆开销的人把这五元的票和旅馆十多元的铺位票作比较,其中能节省下五元以上的花销。穷人按穷法对待生活,澡堂过夜并不舒服,只是住处温度不低,晚上不冷罢了。潮湿,阴暗,没有水喝,与旅馆相比更是诸多不便。只是没有行乞,还能活着。自己往往习惯于节省,只要在晚上不挨冻就行。那时在北京的日子,就是这样凑活的。当然,自己没找到便宜旅馆时,晚上实在没办法住宿,也会住十四元的大房间的。住过后的第二天便早早退房,寻求远处廉价的住处。毕竟地铁站买票才五角一张,来回一元钱,住远离市内中心区域,要省下几元钱,基本够自己一天的简单饭食了。这细账还是要算的,可是坐地铁单程就将近一个小时左右,这就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了。在大城市,为生计和办事,路程远,只有来回乘车,无论地上还是地下的车俩。现在想起,路上耽误的时间实在是令人觉得太可惜了。
   有时想起在北京的日子,很多时都会难忘五棵松地下旅馆,二环内的澡堂住宿,二环区十几元的大房间旅社,以及十多元的加床窄钢丝床。难熬的还是医院大厅休息处的长条金属椅,那东西睡上去,窄窄的难以舒坦自己的身子,在初冬的季节虽有暖气设施,却也是哇凉哇凉的。那时有个棉大衣裹在身上,脚踩长椅挨墙处的暖气片位置,使劲把头埋在衣领里,有时还把两条腿伸进大衣的袖筒里,腿部就显得暖和些,再把自己的头部裹在大衣的下摆里,整个人蜷缩一团,感到比较暖和些。午夜之前查夜的警员经过时,还要被叫喊兼拍打致醒,给人家道歉后再迷迷瞪瞪地躲开一会儿,之后等警员走后再回来休息,直至天亮十分,那时就感觉冷得厉害,自然就不能再睡了。有时乘电梯上病区楼看望病人,有时觉得还早,担心惊动同病室的病友和陪床者,便溜到街上去做跑步,以便活动后为身体带来些暖意。
   自己节省开支,把集中的钱款用于病人的治疗,那是段令人难熬的日子。现代人花钱减肥减不下来,可那时自己的体重快速下降,降到九十七斤的时候,感觉身体开始发飘,行动灵活,但是一活动时间略长,就开始汗水淋漓,感觉虚弱、那时体重还在下滑,真得特别轻巧了。
   后来一段时间,因为有国外访察团造访医院,并进行医学手术交流活动,不少幸运的患者和家属为能赶上外国专家亲自主刀手术而庆幸和激动,甚至担心与害怕,究竟是国外医学专家来中国医院指导手术,还是外国专家来中国医院进行实习,请教中国的医学专家,大家心里都没底,唯有住院的北京人心里最期待赶上外国专家为自己主刀进行手术。这不仅是崇洋媚外,更主要的是派来的外国专家肯定是在医术上堪称一流的顶级高手,说是促进医学交流,实质上是聘请国外专家来实地操作,院方的高级医生在观看中揣摩人家的顶尖技术,自在彻悟后为以后的手术改进打基础。
   那段时间院方不再让家属临床陪护,护理工作由护士和护工全部承担,家属不得随便进入病房。那些黄头发黄眼珠高个子、显得高贵时尚、印象中非常白皙干净的欧洲人,连同蓝眼睛瘦高个的俄国人,胖乎乎的非洲黑人医学工作者,接连几天从大轿子车上走下来,在中国向导的带领下,走进门诊楼和病区楼进行友好访查和学术交流。那时病人因为不需要家属的陪护,我只好在医院的院子里熬过每一天的日子。为了省住宿和吃饭的钱,经过别人的提醒,决定回家住两天再返回。计划好后,自己中午就不再吃饭,午后通过地铁站坐车转到离火车站较近的地方,再通过地面公交车来到火车南站买比较便宜的慢车票,等到晚上上车坐几个小时的慢车,这样省去住在旅馆的钱。坐到离家百里的保定站后再来到候车室做短暂的休息,等黎明时再步行走一站地的路程赶到长途汽车站买最早的车票等车上车,这样的单程路费不到十元,顶晚上住了一夜的加床旅馆的价钱。天明后赶回家后能吃几顿饱饭,睡一宿安稳觉。之后再带些食物往回赶,这样把时间消费在赶路的行程中,相隔一天就能和住院的病人见面,自己还能在家有父母的照料,填补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饱餐几顿,这便是满足最大的生活愿望了。那时的资金紧张,花钱还要借账,钱难借到手,即便是能借到,没有生财的门路,也觉得没法还。况且,还有在医院住院等着花钱的人,这花钱既没有头,又没有期限。所以,自己就舍不得花钱,省吃俭用的,那段日子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现在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再看到现今工资收入高了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平时家中花钱如流水的生活,觉得实在是铺张得很,自己有时也难以忍受这种比较铺张的生活方式。回顾从前,家中遇到困难时缺少钱款,筹钱筹不到手,那滋味简直难过极了。至于我个人,就是现在,也还是保持不铺张浪费的简单生活习惯,不敢造次和超越自己心中的消费原则。
   既然教育不了别人,又不能影响别人,那就自己管好自己的消费水准吧!生活上无原则的铺张浪费,我向来就不敢苟同。因为自己经历过早年那些困难的日子,所以对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特别感恩,对多年前的五棵松印迹依然不能忘怀。
  

共 48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过去在北京的日子里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从而得到一个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勤俭节约,拥有自己正确的生活原则,反对铺张浪费。早些年作者来到北京陪朋友在五棵松附近的医院看病,所以待了些许日子,住在十多元的地下旅馆、吃着三四元钱的“砂锅居”、来到洗浴票五元一张的浴池洗澡,坐着五毛一趟的地铁。北京这个城市聚集了太多的各式各样的外地人,来这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就是生活上的艰辛,钱永远不够花,这就是“北漂”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苦了些,但若干年后回忆起当年的日子,其实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如今生活变得好了些,难免偶尔会变得铺张浪费,虽为苦尽甘来,但依旧要感恩现在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的来之不易,五棵松印记好比一个闹钟,无不在浪费的关键时间点用铃声警醒我们要管住自己的消费水准。整篇文章读下来,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呈现出老北京人的悠闲生活,以及外地人的疲劳奔波,生动展现了北京城人们的生活浮世绘,细腻的情感也容易让每一位经历过相同日子的人们得到共鸣,文章的精彩之处当然要归于最后文末的升华,感恩现在,反思过去,生活是否美好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好文章,拜读了,编者倾情推荐!【编辑:南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项梅        2017-01-30 11:26:42
  回味过去,感恩现在,拒绝铺张,勤俭节约。这一切都源于作者自身的素质,也源于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文章细腻到位特别是在过年为我们呈上这篇大作,意义非凡。感谢张老师及时地为我们送上这盘精神大餐,让我们享受丰富美味的同时,不忘节约的美德。好文欣赏,祝您新春快乐!
项梅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7-01-30 12:28:53
  感谢社长光临留评,祝福春节快乐安康幸福!
2 楼        文友:张璞        2017-01-30 12:27:06
  感谢南唱老师的辛苦编辑,老师辛苦啦!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3 楼        文友:南唱        2017-01-30 14:19:46
  欣赏老师佳作,祝老师新年快乐哦!
命中注定的事,叫我如何改变。
4 楼        文友:老榆树        2017-01-30 17:19:38
  读罢美文,感同身受,温馨再现,辛酸重历,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也多次路过北京,很熟悉文章所写的内容。八十年代后,居处离北京近了,只有五十多公里,又很少去北京了,因为人老了,怕拥挤。读好的纪实散文,远比读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的小说更能获得精神享受。
回复4 楼        文友:张璞        2017-01-30 17:52:50
  读榆老留评,领会写文的方向,文字是生活现实的反映,榆老说的很正确。留下文字,就是留住了过往生活的片段,生活是现实的,文学艺术只能建造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也是这样理解写文的意义的。拙文发表,感谢榆老关注。问候您,祝新春愉快,康乐平安!
5 楼        文友:田间布衣        2017-01-30 18:39:43
  生活需要向前,苦难不能忘记,情真意切的淳朴散文,欣赏学习,遥祝张老师新年快乐,阖家欢聚!
回复5 楼        文友:张璞        2017-01-30 21:00:28
  问候布衣老师,新春快乐!
6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17-02-13 07:54:40
  读后有诸多感慨!
回复6 楼        文友:张璞        2017-02-13 10:28:00
  那时条件太差,民办教师工资30元不到,度日子还可以,有大事就困难了。所以想起来自己也很感慨!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