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希望】新照片勾动的思绪(随笔)
【一】
本以为点开文斗君发来的邮件,会是一篇文章。
我喜欢他的文章。读着,会让人渐渐地沉思,随着文斗君的笔触,在他不断地拷问自身,拷问社会的同时,自己也会带着那一抹沉重,去感悟人生的价值和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责任。
没想到,文斗君的作品,会是一帧帧构图精美的照片,刚刚在江永采风拍下的照片。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个严肃的思想者,还是一个充满情趣的摄影师。当一张张照片翻过,定格在文斗君的单人照时,我看到一个美男子的笑。裂开的嘴,微咪的眼,几条竖着的笑纹:斗哥给人的印象,春风满面!斗哥对自己的作品,满意满足。
在设计构图,捕捉对象的那一刻,文斗君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了画面,他在瞬间按下的快门,给我以启迪。
【二】
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他会把许多过往的情境,存留在记忆中。每当遇到类似的真实画面时,那记忆中的情境,会在刹那间重现,叩响心灵。
我注意到照片中的小河上有一条跨河的小桥。这里是江永桃川,与我的下放地相距几百公里。但是流淌在江河大队那一段的潇水,却闪现眼前。
江面不宽,水清见底。江上没有桥,却在江中用卵石垒起一道小坝。流过的江水,会在这里泛起一层轻浪,越坝而去。
这里是一条通往县城的小路。当潮汛过去,潇江回复平静时,我们常常会为了避免翻越牛头坳的辛苦,宁可多绕几里路,从小坝淌过潇江,去往县城。
小坝上,时常会有几只竹子编成的鱼篓,卡在挖开的豁口中,若不刻意寻找,很难发现。那天我经过小坝时,看到一个外队的中年社员,正从鱼篓中抓出一条红脊鲤鱼。
“这些鱼篓都是你安放的吗?”看到老乡去检查另处的鱼篓时,我有些好奇。
“嗯,都装了两天了,今天过来看看。”
“那,要是别人把鱼取走……”突兀间,我冒出股怪异的念头。
“一般不会的,就算有也没什么。鱼本来就是河里的。小知识(当年老乡对我们的称呼),那里还有一只鱼篓,你去看看,如果有鱼,就是你的。”老乡笑笑,走了,走的潇洒。
半晌,我伫立在小坝上,任江水在脚面淌过。我在为刚刚闪出的念头羞愧,先前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如果没人,如果有鱼,我岂不是可以弄两条。
我呆呆的,仿佛希冀用这洁净的江水,洗涮刚才冒出的那点污垢。
山民,当他斤斤计较、锱铢必究时,会让人十分厌恶。而当他豁达时,却触动你的灵魂。
【三】
我看着照片中一张50元人民币的特写和下方的那杆秤,思绪回到下放江永的第一天。
上午,才开始分配下放归属地。趁着早餐后的空闲,我和两个学长来到县城的街道上。路旁有几个小贩。其中一个小贩的脚前,卧放着两只鸡。学长随口问了问鸡怎么卖。小贩伸出食指。
“一块钱一斤,这么贵?”学长大吃一惊。
“不要秤的,我没有秤。一只一块钱。”1964年的江永,是那么原始。
旁边一位老太太向我招呼:“细路仔,喝碗米酒。好甜哦。”
米酒真的很甜,甜的透心。2分钱一碗。喝了两碗我再要,老太太不卖:“细路仔,米酒喝两碗解渴,喝多了伤身。下次再来喝吧。”
那时人民币最大面值是5元。照片中的50元,现如今排在老二。几十年过去,央币面值大了20倍。物价涨了多少倍?人心变了多少?可还有为了顾客的身体拒绝做生意的人?
【四】
照片中还有瑶族姑娘唱山歌以及瑶族新娘哭嫁的场景。看着此情此景,脑海里顿时掠过江河农民青年长生和小姐姐小芳的原生态对歌。小姐姐泛红的双眸和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爱人送给她陪伴终生的银手镯,让我至今难忘。
毕竟时代不同了,瑶女衣饰的华丽,远远超过记忆中江河的士林蓝。哭嫁的瑶族新娘,尽管有着浓浓的不舍,神情中却蕴藏许多的幸福,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分明告诉我,她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全是向往。
【五】
看着照片中搁在箢箕里的6条苦瓜,52年前开始的知青种种,如闪电般在脑海中一一滑过。这6条苦瓜,是不是意味,在进入下放60周年的第二年,从前的苦涩,并没有在我们心中完全湮灭?那躲在6条苦瓜后面露出的一小截,是我们留在江永的那一段难忘青春,还是我们知青在江永的后代?
我注意到,照片中开小店的美丽女孩,她是真正的知青后代。我立刻想起自己的女儿,一个公司的高级白领,想起她对公司工作繁冗的抱怨。我将这张照片复制保存下来,准备让她看看,她的小妹妹是如何生活的。我还想对照片里的小女孩说,孩子,回来吧,长沙是你的故乡。当年,你的父亲因为莫须有的“大成分”被迫下放,如今他老了,孩子,带着你的父母,让落叶归根。有什么困难,你父亲当年的兄弟姐妹,决不会坐视。
【六】
我注意到照片中浓郁的商业气息,有传统的粑粑、草药和品种繁多的果蔬,但是,有许多不是当地出产。照片中有还有衣着新潮的漂亮女孩和追赶时髦的大嫂……昔日江河、白水在眼前浮现。时代变了,那个让我痛苦,又让我牵挂的地方,你是不是也变好了,当年的痕迹还在吗?
照片中斑驳的印记,仿佛在讲述过去的故事。其中,我的知青兄弟姐妹的经历,有多少留存?他们当年流过的汗水和泪水,是否化成了村落旁的那一处池塘?
我看到照片中美丽的桃川河了。平静的河面,下边藏着的波涛隐约可见。它是否就是当年知识青年下放的写照,涛涛洪流,遮不住知青的委屈、不甘、挣扎和理想?
镜头在桃川河的延伸处,摄下的是巍峨的山峦。从那里,似乎在发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长城的呐喊。它在用呐喊,谴责那荒诞无稽的“知青”运动,在用呐喊,呼唤曾经的知识青年,为了我们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了不让历史悲剧再重演,把我们过去的经历统统说出,让我们这个被遗忘的群落,为历史的完整添上一笔,以警示后人。
感谢文斗君拍下这些无比珍贵的镜头,也感谢那位拍下文斗君完成作品后饱含喜悦形象的不知名高手。是你们,让我再一次回到难忘的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