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远去的农家小院(征文·散文)
时常,魂牵梦萦里,我又回到了儿时的农家小院。
我的老家坐落在村里的那座牛儿山下,山上柏树居多,一棵棵长得笔直挺拔,一年四季苍翠一片。
在我们屋前,隔了几块稻田。不远处,有一条浅滩的河流,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两边的河畔,横七竖八的横卧着一块块大青石和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六间土墙茅草屋是爷爷传下来的。几间屋里开有内门,可以连通。其中五间依着山脚一字排开,中间那间是正房,装了一道大木门。木门上面长年累月贴着关羽、张飞的门神(据说是可以辟邪);在房子左侧折下来一间,作为厨房,厨房门前的院落里,有一口祖辈传下来的老井,因为年代久远,周围堆砌的一块块石头已经变成墨绿色,长满了青苔。
茅草屋年代悠久,土墙上面出现了不少裂缝,而围绕房子一圈的地基石旁,随处可见老鼠洞。记忆中,我经常瞅见老鼠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夜晚,老鼠洞里经常传出它们“吱吱”的叫声,令我毛骨悚然。
茅草屋的主梁选用结实的树木,而且还得考虑防止虫蛀,因而特别讲究。比如香樟树、柏树之类都是不错的选择。而搭格的辅材,一般选用的竹子,竹子轻便而有韧性。铺盖的茅草其实不是茅草,而是在庄稼地里收割的麦杆或是稻草,盖房的都是经过筛选出来的,饱满结实而且有韧性。每到农闲的时候,哪里的竹格子或屋草需要替换,父亲就要搭上木梯,爬到房上进行检修,避免遇到多雨的天气漏水。
为了使屋子里美观些,母亲经常买一些墙画回来贴。动物类最多,比如仙鹤、长颈鹿、老虎等等,还有山川河流之类的风景画。母亲知道我喜欢明星,她总会买一些周润发、周慧敏、赵雅芝、刘德华等的肖像画,整齐排列地贴在我床头的墙壁上。时常在睡梦中醒来,我睁眼望着他们就赏心悦目。
家里的家具都非常古老,还是爷爷奶奶传下来的,上面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和图案,有龙啊,凤啊,虎啊等等。虽然很多木漆都脱落了,但是非常结实,渗透出来的木材清香氤氲在房间里,甚是好闻。
每天早晨,母亲早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挥舞着扫帚把几间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起床后,母亲总会把我的被子折叠好,规矩得像一块豆腐,棱角分明,再把蚊帐撩起挂好。
那一年,父母有空就推着鸡公车往村里的石场跑,把工人师傅丢弃的那些大小不一的石头驮回来。父母对它们进行搭配,用来堆砌围墙。那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在稀泥里混合一点稻草杆(可以增强牢固性)就代替水泥了。一日复一日,围墙在慢慢地增高直至完成。
围墙完工后,父母还在旁边堆砌了一块简易花坛,里面栽种上植物,什么仙人掌、万年青、牵牛花、状元花、蝴蝶兰,还有些叫不出名的。一到春天,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来蝴蝶翩翩飞,招来蜜蜂嗡嗡响。
初夏的季节,在院落搭的竹架上,郁郁葱葱的葡萄藤也温柔地缠绕着,生长出来的茂盛枝叶慢慢遮住了太阳光,撑起了葡萄架下一片阴凉。
我经常在葡萄架下的小木桌上做作业,感受着时光的安宁静好。青涩的葡萄在我的眼眸里慢慢地长大,再在时间的无涯里像变魔术似的,一颗颗的成熟,再变成紫色,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时常,我搭上凳子,伸手摘下一颗颗葡萄塞进嘴里,痴迷地品味着它们的甜味。我深深惊讶,大自然鬼斧神工,竟会如此神奇。
记忆里,围墙大门口,那只黑狗一直虎视眈眈,警惕地蹲守在那里。在围墙大门外,有一条小径,是父母捡来石子和瓦片铺成的,左右扎着竹篱笆。
左边,篱笆内有一块菜地,一年四季都翠绿一片。葱啊,蒜啊,姜啊,辣椒,西红柿,分布得错落有致,鲜翠嫩绿,煞是好看;一些南瓜藤或丝瓜藤,还调皮地爬上了篱笆,攀上了围墙,一阵争奇斗艳的开花后,都结出来了果实,羞答答地半遮半掩在绿叶间。而在右边的篱笆内,有几间养猪的棚栏,里面还种植了一些桃树、梨树、杏树、桔子之类的果树,果树下面圈养了鸡啊,鹅啊,鸭啊,羊啊,好一个丰富的动物世界。
秋收的季节,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在院落里堆积如山,而金灿灿的玉米棒与一串串的红辣椒被父母挂满墙壁,迎着旭日东升的每一个早晨微笑着。
在彩霞满天的傍晚,整个院落映照在余晖中五彩斑斓,猪儿在“哼哼”,羊儿在“咩咩”,鹅儿在“呱呱”,鸭儿在“嘎嘎”,鸡儿在“咯咯”……
余晖还未离去,家家户户的烟囱已经拉长着尾巴了。整个小院在炊烟袅绕中氤氲,朦朦胧胧的。那时,我也踩着田埂松软的泥土,脚底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上下嘴唇抿着胡乱地吹着口哨,屁股上荡晃着书包“啪嗒啪嗒”地作响,放学回家了。
小院里幸福的时光,莫过于逢年过节了。每一年父母生日的时候,亲戚邻居都要来走动。父母会请来村里最好的乡厨师傅们(一个专业以此谋生的团队)在院落里摆上好几桌。他们在屋外的露天空地上挖坑,搭建一个临时的厨房,锅碗瓢盆堆满了好几个箩筐,几口大锅里,一道道菜在铲子下翻炒出来,而一人多高的竹编蒸笼冒发出热气腾腾的水蒸汽,飘着肉的清香,这就是我们农村俗称的吃“九大碗”。饭桌上大家举杯共饮,欢声笑语充满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在每年腊月临近的时候,那些腌制的腊肠、腊肉一排排罗列有序地挂在屋檐的竹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春节的时候,父母把屋前屋后打扫得比平时更整洁,窗户上会替换上母亲新剪的窗花,而堂屋的门墙上,也会贴上崭新的春联。
童年的乐趣,散落在小院的周围生根发芽。每一个夏天,我们光着屁股下水到屋前的溪水里玩水,捉螃蟹抓泥鳅、黄鳝,捡自己喜欢的鹅卵石;我们在后面的牛儿山上摘吃过树上的各种野果子,山地里刨过野地瓜,掏过鸟蛋,活捉过幼鸟,有时候父亲提起猎枪带上我打野兔;我们在小院里打过弹球、滚过铁环,围绕着老屋捉过迷藏;在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很多个煤油灯下的夜晚,我翻看着一本本金庸、琼瑶的小说,里面的故事伴随着我的青春成长;在家里那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我看电视连续剧《阮玲玉》,为她不幸的遭遇曾经悲伤地热泪盈眶……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我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一次我无意对父亲提起家门口有一块荷塘多好,想象着那情景觉得好美。
不曾想,父亲竟然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他找到村里的侯叔,用我家的其它地,置换回来侯叔在我家门口的两分地。他与母亲开始动工,一锄一锄的往下挖,一担泥一担泥地往外挑,用了整整一个寒冬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竟然挖出来了一个小池塘。
冬去春来,岁月悠悠。那个暑假回来,我真的目睹到了一幅荷塘美景:微风习习里,碧绿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挺出水面,粉红的、白色的,迎风招展,如此婀娜多姿。水面荡着层层的清波,一池的鱼儿时不时地欢腾着跳跃出水面……我惊喜地望着,笑着,也泪流了,因为我的眼前闪现出父母挑着淤泥,腰被扁担压得佝偻着的一幕幕场景!
读书后,工作、恋爱,结婚要买车买房,收入微薄的我哪有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父亲为此掏空所有积蓄还到处借钱也杯水车薪,为了凑足钱,父母只能把老宅卖了。
离去的那晚,月光如水。父母围绕着老宅转了又转,这里摸摸,那里摸摸。最后,两个人呆呆地伫立在荷塘边好久好久,最后才慢慢蹲下来,枯瘦的手指捂住脸,泪水大颗大颗地从指缝中滚落下来……
我把父母接到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想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生活,努力地工作想要报答他们养育之恩。可是,在农村里生活得神采奕奕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却在城市里变得像霜打的茄子,萎靡不振。
直到有一天,父母在小区外面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拆迁的空地,他们才像打鸡血般来了精神。
父母不知道从哪里买回来了扁担、水桶、锄头,自从那一天开始,一个夫唱一个妇随,用手刨出里面的一块块石头瓦砾,再轮起锄头松土整平。他们不亦说乎地忙着笑着,开垦出来了那块地,种上了各种蔬菜,慢慢变得绿油油,充满生机。
从此以后,我几乎很难得进菜市场了。饭桌上吃的蔬菜,几乎是父母从地里摘回来的“绿色食品”,父母经常还把吃不完的菜送给小区的人,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时常,父母会唠叨起以前的老宅,言语之间充满深情的怀念。我也曾想过,哪一天有空了,带上父母回去看看。可遗憾的是,母亲在几年前,因为脑溢血导致全身瘫痪,再也回不去了。
多年以来,我都非常自责,父母因为我才卖掉了老宅。而儿时的那座农家小院,也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回味了。
2017年1月30日晚写于成都至合肥列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