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悲哉,上将军(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悲哉,上将军(散文)


作者:耿立 童生,5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47发表时间:2017-01-31 18:05:39

张自忠,字荩忱,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一
   那是几年前,为了写作赵登禹将军在采访29军老兵的时候,我提到了29军的主要的主政者,从军长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吕秀文,到师长赵登禹、张自忠都是山东人。在日本人面前都是有种的汉子,铁骨铜声。那个老兵说:张自忠是汉奸,后来变成了烈士。说毕,摇摇头。
   我当时吃了一惊。将军殉国多年,而汉奸一说还在某些人心里发酵,不由使我心颤。
   张自忠是1936年6月赴任天津市长的,当时日本人为了钳制拉拢宋哲元,把华北从中国划出去,1937年3月底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以天皇生日为由,邀请宋哲元组团访问同文同种的日本,一切费用由日人支付。宋哲元面有难色,他要是作为一把手去的话,日军就会谈修铁路,要长芦盐场、煤矿什么的各种权益,于是宋哲元就委派张自忠作为自己的代表到了日本。
   在日本期间,日方要挟张自忠在中日经济提携条约上签字。张自忠勃然而起,断然拒绝,拂袖退出,提前归国。“七七”事变后,随着佟麟阁、赵登禹血洒沙场,宋哲元7月28日率29军撤退到保定,并决计留下张自忠与日本人周旋,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长都由张自忠全权代理。
   当晚九时,枪声稍歇,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出北平西直门,转赴保定。临别,张自忠黯然对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语言沉痛,但沉痛里自有一种担当在。将军让人追溯到了古之中国的烈士之风,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度,使我心中悲慨地回旋着两千年前李陵的那些句子——子归受荣,我留受辱。为了免于炮火下生灵的涂炭,这委屈是那样的悲凉锥心。
   尽管张自忠将军曾指出自己留在日据的北平不是要当汉奸,而是“希望能够打开一个局面,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使国家有更充实的准备”,并表示为此不计毁誉,但是“汉奸”帽子和四处涌来的鄙夷唾弃,令他压抑怆怀。
   对于这一历史,张自忠将军的老上级冯玉祥在《痛悼张自忠将军》文中予以澄清,冯说:“民国二十五、六年的时候,华北造成一个特殊的局面,他在这局面下苦撑,虽然遭到许多人对他误会,甚至许多人对他辱骂,他都心里有底子,本着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待将来事实的洗白。……在北平苦撑之际,有人以为他真要混水摸鱼。当时我就说,他从小和我共事,我知道他疾恶如仇,绝不会投降敌人,后来果不出我所料。”
   爱国的情怀并非只有一种,而张自忠选择了荆棘。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别样层次上对国家、民族的一种苦爱,是一种含泪的、凄异壮烈的美。
  
   二
   在西北军里,张自忠向以带兵严格,部下勇敢善战而著称。西北军里流行的顺口溜:“石友三的鞭子,韩复榘的绳,梁冠英的扁担赛如龙,张自忠扒皮真无情”。
   张自忠在北平市长任上只短短八天,就宣布辞去一切职务。两天后,他化装离开北平南下,舆论界对他的攻击指责还是有增无减。就在这时,南京国民政府下达命令,以张自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将其撤职查办。
   张自忠失望了。当时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自忠却被赋闲。他形单影孤地困处南京,整天无事可做,度日如年。我们不难设想,张自忠将军后来一死报国,以示清白的决心,怕也是出于这种极端苦闷的时候。
   1939年12月7日,张自忠回到河南道口李源屯五十九军军部。与大家见面时,张自忠只说了一句话:“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大家听到这句话,都哭了。
   就在接敌的时候,那些行军的队伍却听到了传令兵疾驰来到队伍前,宣布军长的命令:暂停前进!原地待命!接着是凄厉的军号,大家感到一种威压和不详。
   魁梧的骑着高头大马的张自忠将军,在卫队的簇拥下,来到军前。
   张自忠将军双脚站立在马镫上,右手按住佩剑,他用山东方言吼道:“弟兄们,就是这两个无耻的东西,昨天市镇宿营时,拿了人家小老板的伞,不仅不给钱,还动手打了人,我们的弟兄还没有上前线打鬼子,现在我却要先杀了他们,这都怨我,怨我没有教好他们。”将军把手一挥,声音有些哽咽。
   五花大绑的两个兵士被带到了野地里,接着是两声清脆的枪声低低地划过天空,如夜枭的低鸣。
   在处决那两个兵士的当天夜里,还发生了一起强奸民女的恶劣事件,最后查明造恶者竟是敢死队队长孙二胡。59军上下谁不知道,孙二胡是张将军手下能征善战的功臣,从喜峰口到卢沟桥,每役必与。将军冷冷地吐出几个字“依法从事”。枪又响了一声,还是如夜枭的低鸣。部队又继续前进。
   三天后,部队到达临沂,阻击日军坂垣师团,大胜。这是国民党正面抗日以来取得的第一次真正的胜利。
   一个月后,张将军率部驻扎休整。传令兵脸色苍白地进来报告,结结巴巴地说:“军长,他,他回来了。”军长纳闷,斥责道:“谁?谁回来了?”传令兵气喘不过来:“是,是孙队长回来了。”
   孙二胡被带了进来,满脸黑碳,衣衫褴褛,头发胡子一样长,仿佛从另一个世界走来。
   原来那天行刑的士兵,敬慕孙二胡是条汉子,手有些发抖,结果子弹没打中要害,孙二胡也是命大,被好心的百姓救回了家,休养了几日就恢复元气了。老百姓劝他逃命去,但他打听到张自忠带部队在这一带驻扎,就又赶了回来。
   张自忠将军忽地从地图前站起,接连下了三道命令:“换衣服;备酒菜;关起来等候处置。”孙二胡,早就被处置过了,而且是最高级别的处置了,还能怎么处置呢?
   第二天,副官再去见张自忠,指挥部里仍是烟雾缭绕。看来将军又是一夜未眠,满脸憔悴地坐在中军帐里。身前落满了烟蒂,桌子上堆了一堆的纸片,副官用眼睛瞅了瞅,蓦然发现每张纸片上都写了大大“扒皮”两字。
   军法处长再次来到孙二胡面前,宣布张自忠手令。孙二胡似乎早知有此一天,面不改色,听完命令,标准地敬礼。然而没等孙二胡提出面见将军,军法处长就又宣布将军备好酒菜为他饯行。孙二胡一脸的茫然,然后嘴角抽搐了一下。
   将军来了,酒菜也只是几只烧鸡和红烧的肘子之类。这在战争期间,也是丰盛之至了。几位师长低头陪酒,席间无话,师长们轮流给孙二胡劝酒。孙二胡眼圈红红的,只是每劝必喝。几巡酒过后,孙二胡突然抬头,眼直直地盯着将军。张将军接过目光,双方仿佛都要刺透对方。
   突然,孙二胡把上衣扒去,从腰盘到肋骨,从前胸到后背,满身的伤疤,如铜钱,如石子,如树瘤,或凹或凸,也如起伏不平的山川河流。师长们有的不忍心,扭了头去。
   张自忠将军一愣,随即指着身边的一位师长说:“你把衣服脱了,”师长规规矩矩地就脱了,一身伤痕累累;军长又指着另一位师长,说:“你的衣服也脱了,”师长脱了,也是一样的凹凸不平、伤痕累累;后面的军人在将军的目光逼视下,齐刷刷地跟着脱掉上衣,就像是一次展览,一次检阅,每一处伤疤简直就是一次血与火的重塑与回溯,每一处伤疤简直都是战争的馈赠与荣耀。
   最后,张自忠将军猛地撕去了自己的上衣,胸口一处致命的、碗口大的伤疤,红红地震撼人心。大家都低下了头,孙二胡也把头埋了下去,目光有点游移躲闪,然后咚地跪在地上:“我对不起将军!”
   张将军把孙二胡缓缓扶起,头扭在一边:“你放心地走吧,弟兄门会替你多杀几个鬼子的!”
   翌日,孙二胡躺在了量身定做的柏木棺材里,张自忠跟他握手作别。
  
   三
   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前一年,他来到重庆看望隐居读书的冯玉祥先生。
   最难风雨故人来。那时心情抑郁的冯先生阴霾一扫而空。他在巴县中学设宴为张自忠洗尘,张自忠将临沂战役中缴获的日本军刀作为礼物赠给冯先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冯先生感慨万千,睹物思人,在军刀上刻下一句话:“此刀是张上将自忠在临沂大战得的日本鬼子的,民国28年送给我。”
   相见那天,俩人联床夜话。苍穹大地,圆颅方趾,巴山夜雨,喋血烽火,相谈甚惬。张自忠对冯先生再一次说到慷慨赴死:“我不管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我总要拼命地干一场。做一个榜样给人看,我一定尽我所有的力量,报效国家,不给先生丢脸。活着我要活个样子,死也要死个样子!”
   第二天,两人互道珍重,依依而别。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张自忠走出不远,却又心事重重地停住了。是预感到今生未卜、一死方休?是预感到今生今世再难与冯先生相见。
   张自忠折转身来,怀着诀别的心情回到屋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向冯玉祥磕了个响头。冯先生被这一情景惊呆了,忙说:“荩忱,你这是干什么?”只见张自忠眼含热泪、神色庄重地说:“我这一生是先生培植的,我活着要一心一意为国尽忠,像个人,像个军人,不辜负你培植我这一生;我死了也要像个鬼,像个忠魂,不会辱没先生练兵带兵的英名!”
   冯玉祥因惊愕而语塞,但他内心明白,荩忱行此大礼作为告别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一跪,是一个血勇的将军震撼抗战历史的一瞬。是一种名将忠义和烈性的象征,是一种对历史的承诺和最古老的仪式,它最终会被岁月记住,把后人感动。
   作为一名位列封疆、指挥几个集团军的上将军衔总司令,张自忠统率的部队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但他个人的生活却依然保持着西北军时期艰苦、俭朴的本色。除非重大场合,他从不着呢料或哔叽制服,也不佩戴上将军衔,而是与士兵一样穿老灰布军装,一样剃着光头,只有一条武装带可以表明他的军官身份。平常的饮食也非常简单,同士兵一样每日两餐。
   有一位采访过他的记者写道,他对于吃是不考究的,只要是菜,随便是青菜、毛豆都行。几个馍馍,一碗小米稀饭,便可算是他一顿丰盛的午餐。有时候,因招待来宾而改善一下伙食,他也会感到不安。
   在一次战斗中,给养中断,总部人员和特务营几乎一昼夜都没找到吃的。勤务兵把随身携带的一点烤馒头片和炒豆子送到跟前让他吃。看到弟兄们挨饿,将军不忍心吃,说:“要吃大家吃,这个时候,怎么能一个人吃呢?”大家共同忍着饥饿同日军作战。
   天将黄昏时,一位士兵因饥饿而犯了疟疾,张自忠急忙叫勤务兵把仅有的一点干粮拿出来让他吃,这位士兵无论如何不肯吃,流着泪说:“总司令都不吃,我也不能吃,我不能破坏总司令‘要吃大家吃’的规矩。”
   “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是岳飞的理想。张自忠身为武将,不光不怕死,更不爱钱。他为将多年,且数绾政要,而私储无几。张自忠牺牲后,大家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曾翻箱倒柜寻找他关于家事和经济方面的遗嘱,终无所获。他的侄子廉卿在旁边说;“你们不要找了,一定没有,如果他顾及家庭和金钱,就一定不会战死了。”
   当时,他的司令部设在襄樊与当阳之间的一个小镇上,名叫快活铺。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张自忠将军驻防前线时候,曾作为慰劳团成员,记下了当时访问张将军司令部的情形——
   这司令部是一栋民房,真正的茅茨土屋,一明一暗,外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木桌,环列木头板凳,像是会议室,别无长物,里间是寝室,内有一架大木板床,床上放着薄薄的一条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架电话和两三叠镇尺压着的公文,四壁萧然,简单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洁干净,一尘不染。
   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光净,颜色略带苍白,穿着普通的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识。他不健谈,更不善应酬,可是眉宇之间自有一股沉着坚毅之气,不是英才勃发,是温恭蕴藉的那一类型。他招待作家们吃了一餐永不能忘的饭食: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其中也有肉片肉丸之类点缀,每人还加一只鸡蛋。虽然他直说怠慢抱歉的话,但梁实秋看得出这是他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场。这一顿饭吃得作家们满头冒汗,宾主尽欢。
  
   四
   为一洗身上所谓汉奸的污垢,张将军毅然渡河赴死了。在襄河东面一个叫南瓜店的地方,将军状烈殉国。
   那是下午3时许,天空下着沥沥细雨,厮杀在雨中持续,张自忠身边的士兵所剩无几。将军眼看前方弟兄一个个倒下,再也按捺不住,提起一支冲锋枪,大吼一声,向山下冲去。就在这刹那间,远处的日军机枪向他狂射。将军全身数处中弹,右胸洞穿,血如泉涌。马孝堂见将军突然向后一歪,飞奔上前为他包扎,鲜血溅了马孝堂一身。
   伤口还未包扎好,日军就一窝蜂地冲了上来。危急中,张自忠对身旁的人说:“我不行了,你们快走!我自己有办法。”大家执意不从,张自忠拔出腰间短剑要自裁,卫士大惊,急忙将他死死抱住。

共 79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民族危殆之际,总会诞生一种饱受争议、心怀爱国忠义、不得赴死以铭志的传统贯骨者。但却是对家国、民族的苦爱、含泪的、凄异壮烈的美。作为国民政府军铁骨铜声的主政者,抗日将领张自忠即如此。本篇文字通过义守日据、愤而辞职、冤被撤职、重回军部、正军纪、守军律、严军规、与将士共寝食、同苦乐、每役必与、以死殉国、忠骸厚殓、一洗汉奸污垢、赢回敬重与气节的生命轨迹,追忆一场场同仇敌忾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一个爱国爱家、重大局、有担当、克己爱士、胆识过人、私储无几、骨气铮铮的民族英雄。跪别冯玉祥先生的真情,痛杀部将孙二胡的“无情”,浴血奋战的血勇,纵横交错的血疤,“抚棺大恸”的蒋介石,绕棺志哀的文武百官,四壁萧然的司令部,桩桩件件,在抗日历史的册页中熠熠生辉。张自忠,字荩忱,为国尽忠,生像个人,像个军人,死像个鬼,像个忠魂。死是容易的,赴死前他的隐忍与血泪,由血书写的竹简却坚比金石,有金声玉振之效。岳飞的忠字刻在肉里,而张自忠的忠,镌在骨里,他们最终会被岁月记住,把后人感动。作家耿立援引中日战史,多方取证,据事直书,以简白的纪实、克制的抒情、铿锵的议论,娓娓道出上将军锥心泣血的一生,缅怀立传的同时,以正视听。字字有力,句句渗血,如有芒刺在背,于扼腕悲惜中,带出锥心的酸楚和沉痛的哀悼。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7-01-31 18:07:46
  岳武穆,张荩忱,冯玉祥,在为国尽忠的这一坐标系下重合,他们都是抗击外敌入侵的汉子。老战士永远不死,他们只是小憩在我们的血液里。
   感谢耿立老师的佳作,让我们补习了历史的一课。居安思危,感恩英烈。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