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千古青弋江:乌霞寺(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千古青弋江:乌霞寺(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7发表时间:2017-01-31 19:15:31


   乌霞寺在皖南的一处山中。这儿是西周时期的古矿冶遗址腹地,是过去所谓的吴头楚尾的地方,大工山为芜湖最高峰,周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山藏古寺,景色好,名人屐痕不绝,甚而还依稀有佛文化的玄秘、悠远和魅惑。
   已经去过很多回了,这次又来。一路参差石径,盘旋而上,越过识马亭,就见了五马盘槽,须仰视才见。而山那边的马仁山,已经属于繁昌的地块了。是春四月,山花烂漫,林木蓊郁,更有山势逶迤,嶙峋的石头因为自然的伟力而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翠竹掩映,风生水起,曲径通幽,禅房在望。
   小说家胡旭东、朋友李光来和我们一路边走边聊。胡先生说,乌霞寺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此美好的风景却没人来欣赏,是不是浪费了,或者可惜了?而我心里也嘀咕,好山好水,如果没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她该不会寂寞,而无所寄托了。乌霞山,或者更多类似的风景,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着自己,是不是有所期待呢?“寂寞开无主”,是无奈,还是执着,没有谁能告诉我……
   据说,乌霞寺民间又叫它乌鸦洞、五霞寺,各有各的说法。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也就是范仲淹写过《岳阳楼记》的第三年,是林学家陈翥著书立说的书舍。
   陈翥(982—1061年),字凤翔,号虚斋,北宋隐士,乃南陵县工山镇桂镇村“脉过•陈氏”(俗称白果陈)之先祖。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而博学,隐居于乌霞山幽谷丛林里。其于洞前,“辟地构庐”,设帐传经,著书立说。旧时称其附近山为学堂山,并非空穴来风。《陈谱•简序》记载:“翥笃志好学,闭门读书,人称‘闭户先生’”。所著天文、地理、儒释医卜之书,计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二卷,又有十图。”据说于南宋建炎年间因兵祸散佚。《桐谱》是他的遗著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和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作品。全书分叙源、类属、种植、产地、采伐和功用等章,论述较为系统,具有创见,流传海内外。学术界至今一直认定,陈翥所著《桐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著作。
   关于陈翥,街坊里间还有“三征七聘”的传闻。是宝光元年,清官包拯出任池州刺史,车骑过境,就听说了陈翥的名头,于是登山造访劝陈出山为官,陈翥“婉辞之”。包拯到达任所后,遣人送来黄缎四端,并题诗相赠:
   奉敕江东历五松,义安高节仰陈公。
   赤心特为开贤路,丹诏难回不仕风。
   乐守荠盐忘鬓白,笑谈金帛近尘红。
   无拘无束清闲客,赢得芳声处处同。
   后来包公回到朝廷任御史中丞,多次向皇上推荐,虽“三征七聘”,陈翥闭门不出,一直不为所动。包拯感佩之余,又遣人赠送黄缎、色纱各二端、白金十镒,咏轴一帧。其诗曰:
   不听天子宣,幽居碧涧前。
   钟鸣花寺近,肱枕石狮边。
   禅有远公偈,辞能靖节篇。
   一竿堪系鼎,千古见心传。
   可以看出,陈翥是铁了心隐居不仕,矢志不移的。而约300年前,离这儿不远的何湾寨脚,当年一代诗仙李白是闻天子诏,而“仰天大笑出门去”,“余亦辞家西入秦”的。李白是一个游子,恁是哪一个地方,他也不会久居的。因为他有庙堂之志,要在政治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而陈翥不同,这古矿冶遗址的所在,是生养他的故土,他淡泊名利,坚守家园,一心治学,只为造福桑梓,不图身前身后名。
   此后,陈翥之名不请自来,扬名于朝野,各地贤达、文豪争相与之交游。天圣三年,督察御史陈允赠诗赞叹说:
   斩棘披茅构数楹,一帘风月一丝琴。
   宁从野外藏奎跃,不向天边动客星。
   闭户有心观史籍,推窗无梦到簪缨。
   三征七聘浑闲上,竹外烟花自有情。
   景祐年间,名震天下的绝代文豪苏东坡也赠其诗云:
   虚斋识得利名空,甘守林泉到老同。
   宏博古今通圣域,闲依花草咏芳丛。
   潜心藐视三公贵,寄迹高随四皓风。
   每忆屡征端不就,令人千古话无穷。
   陈翥死后,宋仁宗特诏赐入乡贤词,享祀祠,以旌其德。可见其身前身后名,都非同小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说乌霞山还算有名的话,那陈翥就是其中的仙了。后人为纪念他,将原先的书舍改为乌霞洞庵了。
   庵为砖瓦结构,两进11间,跨度13米,宽11米,有300多平米,有佛像和僧人,后遭兵燹而成瓦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集资重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县民团伐木烧庵,前殿幸免,后殿被付之一炬,现壁间碑刻两块尚存。《中国名胜辞典》收有条目。
   解放后,乌霞寺存有佛像数尊,僧人若干,梵音佛鼓,缭绕不觉。文革中,乌霞寺难逃厄运,佛像被毁,庵舍仍在。1984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寺庙。1986年起,政府拨出专款,佛教居士、信士集资,维修寺舍,重塑像,重现古刹之貌,寺中先后有弥凡、法雨、勤洗、普缘和惟文等住持,成了本县佛教界的中心、较大的佛事活动场所。
   如今,张恺帆题写的乌霞寺三个大字还在,只是僧人们已经无存。观察许久,只见一个铜陵来的女居士刘世秀在打理。刘居士说,她27岁开始就来乌霞寺进香礼佛,与此有不解的缘分。只是日子清苦,现如今还没能点上电灯,在打熬着。黄昏时分,钟鼓之声振聋发聩,意境深远,久久不绝。
   据说,乌霞寺的签是很灵的,佛门也有求必应,普渡众生。追根求源,或许正因为如此,千年菩提路,才得以香火不灭,代代相传吧。
   山中有古寺,一脉相传久。
  

共 21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结合史实的游记!作者开篇介绍了乌霞寺的地理位置,再用细腻的笔触对乌霞寺的环境进行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结合史实探究乌霞寺民间的各种说法。乌霞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最终成为了本县佛教界的中心、较大的佛事活动场所,也成了一个旅游风景之地。如今那乌霞寺们无僧人,但黄昏时分,钟鼓之声仍振聋发聩,意境深远。本文言语朴实,自然,末尾之处有古韵,还有禅意,使文思想升华到了一个高度。好文,极力推荐共赏!【编辑:零余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零余者        2017-01-31 19:47:59
  欣赏老师美文!
一个九零后,拥有七,八零后的思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