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元旦呀元旦(散文)
那天正值闲暇,我行走在冬日的郊外,阳光暖暖,天高云淡,望着远处光秃秃枝丫上挂着几只透红的柿子,浸透着人间烟火的美味,身不由己地前往,心中知道那是树主人故意留的,是代代相传的习俗。此刻平淡的心中似乎才明白:真正的人间美味是与岁月相濡以沫的深情,是那段魂牵梦萦的记忆,是一片挥之不去的乡愁,更是那绵长情意里的恋恋不舍。
风起,轻吻着额前深深的皱纹,岁月堆叠起一个个不完整的昨天,日月速转轮,转眼又到了元旦。过往的故事,像断片的风景,一路丢弃又找寻,总把心事搁浅。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每一步都踏着自己的心迹。
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了,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呆坐在窗前,想为谁写点支言片语,那点点滴滴的过往,瞬间弥漫在眼前……许许多多时光里的印迹,有了太多的头绪,心难静,情更溢,无数的往昔象电影一般在眼前放咉,反而无从下笔,真是所谓:“欲语还休”,此刻才明白过来刻骨的怀念,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感觉,那种渴望的爱,却不可思议的雷同了。偶尔因似曾相识的场景出现在眼前,触及心底……
(一)高中时庆元旦
“叭,叭,叭”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响彻在校园的上空,一串串闪光的焰火嵌在深邃的夜空,一瞬间,天空升起无数的繁星,陡然间又闪着光亮陨落,吊在操场上足球网门上喷着绚丽的飞花,宛若一条条喷着花絮的蛟龙,不停地旋转,一切都随着这庄重的时刻显得夺目而美好……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心往往是激动而充满着希望,与此同时,回眸已逝的过去,各种的滋味充满心间。
操场的东边搭起了一个舞台,舞台背景上写着“青春之歌”几个紫红色的大字,整块背景是彩色的,高高的横线上吊着四个大红灯笼,每一个灯笼上有一个字,构成“庆祝元旦”。衣着华丽的主持人出现在舞台上,声音清脆而响亮,我知道,她是我们高二(2)班的文艺委员韩静霞,随着的她的报幕,学校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开始了。
这是由师生组成的乐队,舞台上的乐器声响起,我的心呀,时而像畅流的淙淙山泉,时而像风平浪静的湖面,时而像大海中澎湃的浪涛……已是深冬时节,不时地从北边的乾陵刮来一阵狂风,萧瑟的寒风里能感到丝丝的薄凉,可内心的深处,伴着《元旦献词》诗文的朗颂,仿佛有一把燃烧的火,青春的热血在心中澎湃。
自从迈着小腿踏进校门,已是十几个春秋,走过的岁月里的种种事情都泯没在记忆的深处,繁重的学习,似乎不可逾越的分数线,面对来年的高考,自己到底有几分胜算的把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如我哀……”此刻有种莫名的悲叹……
精彩的表演让我收回放纵的思绪,凝视灯火辉煌的舞台,沉醉在轻歌妙曲之中,无论是诙谐的“三句半”,个人的“口琴独奏”,还是歌曲《牡丹之歌》《军港之夜》《西沙一一一我的家乡》以及老师唱的秦腔《三娘教子》,都让人感受到了青春驿站里的美好。
许多年过去了,韩静霞代表我们班朗颂的文字,每当记起,至今有一段在脑际回旋:我喜欢诗仙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的放荡,也喜欢诗圣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怀古幽忠,更喜欢柳永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情别意,喜欢《蜀道难》中的高骏险要……徐志摩的缥纱,毛泽东的磅礴都是我的最爱。在诗的风雅境界里,我枕香而卧。笔墨的清香天地里,我超然物外。
轻轻的鼓乐渐渐地平息了,沉浸在晚会中的我如梦初醒,青春应该是充满着朝气,洋溢着无限的活力。
目睹着“火箭”飞向太空的表演,在猜灯谜活动中,叩开着智慧的门槛,体味着生活的乐趣。夜色更浓了。
涌挤的人流中,我闻到了春的气息。
(二)乾陵之约
恰逢昨夜庆祝元旦后放假,在县高中面壁,我们在百分之四几率冲刺的途中为写一篇游记,一行二十余人,游览乾陵。
走出县城,一路向北,越过古老的城墙,远远望去,乾陵宛如一位美人披着的长发静静地仰面在莽莽苍穹之下。头北足南,两座乳峰圆润秀美,挺拔高峰。而她微凸的腹部和自然舒展的双腿则于朦胧之中正伸向你站立的地方。最令人称奇的是两座浑圆对称的乳峰上端各有一个土阙,宛若坦露的乳头,这就是乾陵的所在地一一一梁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
乾陵以山为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墓穴选在于头部山峰的正中位置,而南面的双乳峰就成为陵寝的阙门。中间为司马道,宽阔的司马道两旁,残留着石人石马和十对翁仲。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石像已是斑斑驳驳,残缺不全,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两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记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米,宽1.86米,碑文约70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此刻,漫步芦絮纷飞的故陵。又想起了那段歌词:芦苇花,芦苇花,似花不是花,好像梦中画,像云一样飘,像雨一样洒,像泉一样喷,像雾一样下……芦苇花开不是梦,正是梦中的那束花……
司马道的翁仲旁,引古论今,谈理想,激烈地讨论着很不成熟的人生。真可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也记不清是谁先吟咏起清朝杨秀芝写的《乾陵登临之晚景》,“西凤翁仲对斜阳,百丈乾陵接渺茫,凤子飞来秋色至,双双犹恋野花香。”而当时被称作秀才的孙君就作了一首诗:“武曌卧乾州,遥望终南山,当年威武大唐,继鼎盛时期。黄巢沟畔翻转,翁仲闻声寒。一尊无字碑,难尽英雄绩。吊古陵,思往事,千余年,欲显身手在今朝,问当代英子,谁领风骚?”他提议世纪末的今日,乾陵相聚,大家都赞同。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大家都匆匆忙忙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弹指一挥间已是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赴约的有十二人,有在政界的大浪中力挽狂澜;经济大海中独占鳌头;默默耕耘的园丁;无怨无悔的白衣天使……还有奋斗在农村广阔天地的,从遥远的西域在支教的高少波,到中原卫星测控中心的少峰,西北大学毕业,曾在三个国家留学取得令大家羡慕发明的伟峰,长庆油田上的工程师邢发银……到处都有同学的足迹,真可谓遍及天涯海角。
时值世纪末,都快三十多岁的人了,许多人肩上的担子变得沉重,在家庭,孩子,事业之间奔忙,现实中的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解决,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一点点时间,把这走向社会,曾经沉淀也已经升华凝炼的人生历程在乾陵相遇中彼此倾诉,哪怕只有一句话,不要把本世纪的相约,留给下一个世纪,成为终生的遗憾!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相约到乾陵的同学们,面对无法预测的将来,当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在乾陵大酒店里,聆听我们都很熟悉的旋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度响起,高高地举起酒杯,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干杯,奋斗者自有自己的快乐!
(三)河岸相聚
又时值元旦,我回去探望家乡的父亲,恰逢村上有女儿出嫁,男孩结婚,平日静寂的山村也沉浸在喜庆中。
故乡就是乾陵北麓的五凤山脚下,古来为商旅歇客,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三面环沟,北靠乾,永,礼三县交界的五凤山。山中流淌一条小溪,有清澈的水涓涓流过,一直流淌过礼泉,最后汇入咸阳市的泾河里。从镇上出发,往西南趟过杨家河的坝面,往东去过姜家沟,过一村就是礼泉的地界,往西南趟过杨家河坝面,沿路向西不远处就是312国道。
同乡的几个同学相约去故乡的那条杨家河去垂钓,从坝面上走下去,沿着河岸的小路,正在枯萎的草在微风中摇曳,静静的河面不时掠过阵阵的风,荡起层层的涟漪,在北边的凹处,有人放下鱼杆,静静地去垂钓。
而我沿着那羊肠小道,寻找着与表哥少年时嬉戏的场景。秋天,曾经溜进那片菜园,去摘一俩个黄瓜,拿出来与表哥边吃边聊,在水车旁,听那吱吱吖吖的声响,看着水车提上来的水顺着水渠流进园子。那曾经的菜园,古老的水车已不见了踪迹,展现在眼前的一片不大的田地,里面栽植着苹果树,几乎光秃的枝丫的树梢上,偶而还能看见一两片树叶,清冷风中颤抖的晃动着。满沟坡的田埂上,梨枣,鸡蛋枣挂在高高的枝头,酸枣在沟畔的绿色中显亮,每每都不会空手而归,或者在河中脱的赤条条地畅游一回,在河水流淌着的石头坐下来,用那顶烂草帽遮住了脸,想起从前的日子,干馍难啃,小米粥难咽,脸晒黑了,手被土疙瘩折腾得裂开了手纹,但内心是踏实的,那排窑洞,门前的那排白杨树,那些被北风刮断的炊烟以及在昏暗的油灯下生产队记工,几十户人家,谁家娃儿打了碗,在外做事的官有多大,年轻夫妻打情骂俏被邻居听了去,兄弟们内讧,夫妻斗殴,整条街道都会躁动起来,往来奔走,相告相劝。男男女女互相嬉戏,百无聊时扯的山海经和十里八村的趣事,都是夜幕下这会儿的谈资,都是那样的美好。
顺着那草丛间的羊肠小道,把往事寻找,留在心间的那份情结,随着岁月风干,那时心中没有偏见,也没有仇恨,只有信念,只有穷快活。
曾经在汉中,站在汉江边,望着水乡江中的竹筏小舟,蜂舞蝶绕,清风袭人,但却比不了家乡的黄土高原。而今,当我站在河岸边,望着宽阔的河面,想起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除了感叹岁月不饶人之外,还有乡土的气息弥漫心间,总能让我把故乡揣在心中去远去,无惧人生路上的风雨。
当我从原路返回,庆幸的是有一位钓了一条大鱼,我从管理员那里买了一条鱼,回到家里亲自下厨,做几道菜,让久别的我们再举杯,庆元旦复始,万象更新。
每年都有一个元旦,彼此平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偶而也不忘问候一声,曾信誓旦旦地相约,因种种原因,可真正能聚在一起时,总有不少的缺席者。
当看到家人和朋友的笑容,眼晴里泛起一丝幸福的泪花,这种情感真挚自然的流露,何尝不是平日千里之外生命两端,流淌着很纯美,很温馨的情与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