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诊”与“治疗”
“会诊”与“治疗”,是医学上的两个术语,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
“会诊”,就是“治疗”前的诊断,只不过因是疑难病症,参加诊断的医生多些而已。而“疗”,则指经过精心诊断或会诊,在准确掌握病情、病因的基础上,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消除疾病的实施过程。
“治疗”离不开“会诊”,“会诊”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离开“会诊”的“治疗”,只能盲目下药;游离于“治疗”只单纯地“会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消除生理上的疾病如此,根除官场上的腐败也是这样。
但现在看,“政治医生”尽管接踵而至,但还是“会诊”型的多,“治疗”型的少。“诊”而有余,“治”而不足。这恐怕是某些腐败行为腐而不败,腐败分子前赴后继的重要原因吧?
——“诊而乏治”。对某些不良行为,很多人“诊”得精辟透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但在“治”的方面,却懈怠不已,甚至睁一眼闭一眼,息事宁人。结果,“诊”也就成了“治”的无聊前奏。
——“以诊代治”。面对病症开“处方”,原因、对策一大堆,想法在报刊上一发,就算进行治理了。这一疗法尽管效果不佳,但在某些单位、某些“政治医生”那里很常见。
——“诊而别治”。通过自身反思和他人的帮助,有些“政治医生”对自身的毛病了如指掌。可在“治疗”上却“马列电棒”头朝外,一味地要求别人如何改正,而对自己呢,对不起,再说吧,尚未考虑哩。
“治”不能停留于“诊”的层面上。“诊”与“治”的问题,对某些“政治医生”而言,说穿了,还是“说”与“做”的问题。在反腐败方面,我以为,对腐败行为的原因查找,危害分析,对策研究等,已经很到位了。打开报刊,比比皆然。但这只是“会诊”,关键的还在于怎样对症下药,有效施“治”。否则,“嘴行千里,屁股没起”,“诊”得再高明,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