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
从前,有个“差不多”的故事,讲的是某人,始终那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遇到事情总觉得“这样”与“那样”差不多。因而,出了一些麻烦,也给后人留下不少笑料。
在他看来,7点钟和8点钟差不多。明明是7点的火车,他偏偏8点钟才去,结果没赶上。
一次,他去商店买布鞋,鞋子比脚大老多。可他还是买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布鞋和拖鞋差不多。”
有一天,“差不多”真的得了重病。可请来看病的却是一个兽医。有人劝他最好找位医生,他却说:“兽医和医生差不多。”
隔了几日,有位好心人提醒他:“你病得要死呀!”而他很不在意,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就这样,“差不多”不久便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差不多”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揶揄了从前的某些人和事。然而现在,新时代的“差不多”不也很多吗?
笔者有位在外地的朋友,因工作关系,经常下乡搞调查。一次,当其问及现在乡村两级,有的单位对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无论“官”大“官”小,何以不太当回事呢?不料,答者曰:“尽管职级有别,但不少人在形象上都差不多。吃点喝点,有时还拿点,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要添不少麻烦哩!”当问及有的群众,如今对某些干部怎么敬而远之,不太亲热呢?答者曰:“因为其中的某些人,在人格与觉悟上同平民百姓差不多,有的甚至还明显低于群众哩!”
听了这话,真是感慨万端。以上是群众对一些干部的真实评价。但作为“公仆”本人,有的同志是否承认这一点呢?承认的。倘若选出一句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句”,我想,那就得算上“干部咋的?干部也是人!”了吧?因为看那意思,下句肯定就是“干部就该吃苦?干部就该吃亏?党员就该倒霉吗?”事实上,这部分同志有的早已用自己的行为,在方方面面开始否定自己的“公仆”身份了,完完全全地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
从前那个“差不多”的故事,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笑料。而如今的这种“差不多”,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恐怕不仅仅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