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若愚”与“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辞海》的解释是:“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上好象愚笨。”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中曾有“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意本《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但科技界相对多些。
爱迪生七岁上学时,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口结舌。于是,老师火了,当众骂他是“傻瓜”。从此,这个蹲鸡窝学母鸡孵蛋的孩子,被迫失去了在学校读书的机会。
有一次,爱因斯坦上街买东西。事办完了,可却忘记了回家的路怎么走。只好给家里挂电话,来人将其接走。
大数学家陈景润到医院治病,医护人员惊奇地发现其两只脚上的袜子竟是不同颜色。何故?答曰:哪只坏了换哪只的结果。
值得沉思的是,正是这些看起来很“愚”的人,却都事业辉煌,硕果累累。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登记的就有一千三百种左右。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陈景润证明出了“1+2”,距“哥德巴赫猜想”仅有一步之遥。
遗憾的是,如今“若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而“若智”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你比如,有人想学开汽车,方向盘还没摸过,驾驶执照却到手了,然而一出事呢,傻了。
你比如,有人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科技素质,花上一笔钱,听上几节课,文凭就由高中变成大专,或由大专变成本科,或由本科变成研究生了。然而让其承担某些硬任务,或通过什么方式“较较真”呢,傻了。
你比如,有人在违法违纪的道路上行走,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越滑越远。然而东窗事发了呢,傻了。
只要一想,就会明白,“若愚”者尽管有时“愚”得可笑,“愚”得惊人,但毕竟“愚”得可敬,“愚”得可爱。而“若智”者尽管有时“智”得离奇,“智”得超人,但毕竟“智”得离谱,“智”得离格。前者才是民族的脊梁,而后者极可能发展成人类的蛀虫。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什么时候“若愚”者多起来,而“若智”者少起来,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有希望。颠倒一下“若愚”者与“若智”者所占的比重,并逐步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也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吧?
感谢来稿,期待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