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几种不拘词性的传统对格
从语法角度讲,楹联的词语相对以词性相同为基本形态;但从修辞学角度讲,一些词性不同的字、词、句仍可对仗,而且修辞学的对偶辞格优于语法学的规则。本文试将几种不拘词性的传统对格加以归类、阐释。
一、互成对。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偶格形式。包括:第一,两组同义字连用可以相对,两组反义字连用可以相对,一组同义词与一组反义词也可以相对;第二,实词之间可以相对,虚词之间可以相对,实词与虚词之间也可以相对。譬如“花草”对“劣优”就是一组同义词与一组反义词相对,可以撇开名词、形容词不管;“天地”对“有无”是两个反义字连用相对,可以不论虚、实词。像杨慎题昆明西山华亭寺的名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就几处用了互成对:“烟霭”与“雨晴”为同小类实词相对,“有无”与“浓淡”为反义连用虚词相对,“苍茫”与“画图”为同义连用虚字与同小类实字相对。由于打破了词性的界限,互成对在联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诗歌中对仗的一种,即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叫做当句对。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后在楹联中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只要本句自对工整了,两句间的互对尺度放得很宽,甚至可以不予考虑。当句自对的可以是一对词语,也可以是两个句子,还存在字数不等的两个短语参差自对的情况。当句对与互成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成对属两个同类单字的连用,主要在上下联两句间相对;当句对则至少要两个双音词来进行本句自对,上下联之间没有刚性要求。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与“田水”互对,“晴鸠”与“雨鸠”互对,上下联亦相应成对,尤显工整。再看另一联:“成者为王败者寇乎?将谢红尘仍含笑;失之何辱得何荣也,欲留白璧待盖棺。”“成者为王”与“败者寇”自对,“失之何辱”与“得何荣”自对;上下联之间“成者为王”与“失之何辱”则无甚关联,成了名词对形容词,也就是说,可以不拘词性。
三、联绵对。即连绵词与连绵词相对的格式,是一种常用格式。连绵词又称联绵词、连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是叠音,如:白白、津津、脉脉、星星、娃娃、悠悠、往往、滚滚、潺潺、纷纷等;或是双声,即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如崎岖、参差、仿佛、澎湃、忐忑、蒙昧、靓丽等;或是叠韵,即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如窈窕、翠微、玫瑰、逍遥、从容、殷勤等;或是既双声又叠韵,如玲珑、婉转;或无双声叠韵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葡萄、蜈蚣、胭脂、妯娌、浩荡、逶迤、憔悴、凄凉、萧瑟、磅礴、铿锵,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而且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尤佳,词性不同也允许相对。如“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联绵词“烂漫”与“玲珑”就同是形容词相对;而“婉转通幽处;玲珑得旷观”,“婉转”与“玲珑”则是动词对形容词。像孙中山挽蔡锷的“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联,其中“慷慨”为双声连绵词,“间关”为叠韵连绵词,又成了形容词对名词。
同时,大家可以注意到,连绵词也是一种典型的同义词,连绵对与互成对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