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破“借口”的樊篱
要成就一番事业,奋进者遇到的最大敌人,无疑就是自己。
战胜其他容易,战胜自己则难。正基于这点,2000年9月24日王楠取得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后,当记者问她“赛前感到自己的主要对手是谁”时,便毫不迟疑地说:“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是所有的全体乒乓球运动员,再就是个现在还没有出现过的运动员。”她估计得很全面,尤其是将自己放在了所有对手的第一位。
每个人需要战胜自己的方面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我以为,就是要努力战胜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种种借口。
借口,能泯灭掉人的意志,致使放弃某些不该放弃的美好追求。
只要想想,你可能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虽然内心很重视学习,可总是强调工作忙、没时间,报刊不怎么看,书本不怎么摸,而侃大山,闲聊天呢,却在所不惜……
只要想想,你可能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自己很为自己的从政不廉而脸红,但一想什么“大环境如此”,心里的防线便立即松驰下来,便一步步地向泥潭走去……
只要想想,你可能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企业破产造成下岗,又有技术又有特长的,本该出去闯一闯,可当有人提醒时,便说“又有老婆又有孩子的,扔在家里咋整。”结果,尽管本领够用,也只能白白地浪费在家里,老守田园……
只要想想,你可能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某些工作思路或办法,在本地或本单位实施起来是不符合实际的,可他却说“外地都这样搞了,我们咋不行?”于是,就硬搬过来……
只要想想,你可能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把企业搞破产了,将职工搞下岗了,却说“这是新旧体制转换的结果。”因此,理直气壮,心情舒坦得很……
冲出“借口”的樊篱,才能具有承担某些责任和义务,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活在借口的牢笼里,便会失去挑战困难,迈向新台阶的机会,实际是对生活的逃避。以“三荐双考”为例,这本是选拔领导干部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级党组织都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可有些基本条件具备者,一到关键时刻却“敬而远之”,说是“不和他们去争”。以我看,还是缺乏应有的正常心态,“底气不足”而已。
要寻找借口,总是有的。不仅在自身方面能找到不少,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也能寻找到许多。因为生活给予我们的,仍有许多不公平。大而言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距,仍还存在。小而言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岗位之间的情形,尚很不同。再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每个家庭又有每个家庭的不同,一旦遇上特殊情况,可能就更加千差万别了。以陈景润为例,研究“1+2”受阻,若想不干,就可以说“我连计算机都没有,怎么搞哇?”以孔繁森为例,第二次援藏若不想去,就可以说“我不是已经去过一次了么?”
生活中的借口太多了。但一些可歌可泣者,却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它。而在某些逃避生活,逃避奋斗者那里,却成了一蹶不振的理由。 生活在“借口”之下,其结果不外有二:一是因个体素质的浪费而误了自己;二是因走向反面而毁了自己。因此,冲破“借口”的樊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