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韵今弹】我的朝圣之旅(散文)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我的朝圣之旅(散文)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3发表时间:2017-02-05 21:52:35

我能成为一名老师就是因为孔子。
   这到不是因为我上小学时,学校对面墙壁上写的字迹渐以模糊“批林批孔”的标语,而是源于我从中国思想史上了解的孔子,了解的儒家文化。我以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我一直以为孔子以及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我的心中,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伟大的人物,在历史的进程中,都是一个个为师者的形象……如果没有教师,也许就没有了人类文化的传承,人类的文明之火将会熄灭,而那煌煌史册上一个个赫赫有名的伟人,哪一个不是在教师的肩头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所以我成为了一名教师。
   2013年8月我有幸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的学习,在尼山圣源书院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周时间,我觉得这次能够到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的学习,是我的一次朝圣之旅。
   尼山位于曲阜东南约 28公里处,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名讳而改称尼山。据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在祷于尼山而得孔子,孔子又诞生于尼山夫子洞,因此后人一直把尼山视为圣山。而洙泗源流是儒家文化的命脉,两千多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泗河源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如果说尼山是圣山,那么泗水无疑便是圣水。尼山圣源书院就位于尼山脚下,泗水之滨,所以书院名为“圣源”,自然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尼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尼山开讲的老师可以说大家云集,群贤毕至,王殿卿先生、钱逊先生、韩星教授、赵法生教授无不学识渊博,给我们展示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台湾的王慧茹和唐慧文两位老师,生动深入的介绍了台湾《论语》教学的开展,以及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切都让我获益匪浅。
   开讲《论语》的则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儒学大师钱逊先生,老先生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公子,家学渊源,学识精深。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不远千里,从北京一个人做高铁来尼山圣源书院讲学,令我们所有学员感动万分,油然而生敬意。虽然,钱老给我们只上了半天的课,但是,钱老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太多了,感动和敬佩的不只是他的学识的博大精深,感动还有学问之外的他的做人的精神。回京时,在曲阜车站等高铁时有幸又见到了钱先生,闲聊了几句,钱先生说正在关注中央台一个关于长寿的系列节目,于是就聊起了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钱先生已经为我们展示了长寿的秘诀——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大德必得其寿”,我愿先生健康长寿!
   在圣源书院的这几天中,王殿卿先生事无巨细,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生活,很早就读过王先生的著作,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学识,更是想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惜由于时间关系,王先生只在开班典礼时致了辞,并在结业典礼时讲了话,真想听先生给我们讲讲孔子,讲讲《论语》,这次先生是用身教代替了言传。希望以后能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愿先生健康。
   在这几天中我们还拜谒了尼山和曲阜“三孔”,得到了一次心灵的净化。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绝不会一蹴而就,毕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的复兴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想我们会努力的,因为来自台湾的王慧茹老师不是一直在强调——我们是孔子派来的。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更应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希望我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绵薄的力量。
   记得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经香阁”的故事,也发生在泰山脚下,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我以为,圣源书院所做的事业,的确是“功德无量”,真心祝愿尼山圣源书院能越办越好,更希望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我们这一代人承传下去,发扬光大。
  
  

共 16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为一个人而成为一种人,而这个人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思想文化,是深厚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于是作者满怀壮志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并参加了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的学习,这次学习成了作者的一次朝圣之旅,学习中遇到的几位德才兼备的老师,更是受益匪浅。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作者言辞恳切,意喻深远,值得阅读学习!推荐阅读。【编者:水之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之梦        2017-02-05 21:58:32
  又一次感受了老师的不同一般,在一种浮躁里能够感受积极向上的力量,很是难得。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回复1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2-05 23:14:28
  谢谢,辛苦了
2 楼        文友:老生常谈        2017-02-05 23:13:34
  朱子颖运使言守泰安日,闻有士人到岱岳深处,忽人语出石壁中曰:何处经香,岂有转世人来耶?剨然震响,石壁中开,贝阙琼楼涌现峰顶。有耆儒冠带下迎,士人骇愕,问此何地?曰:此经香阁也。士人叩经香阁之义,曰:其说长矣,请坐讲之。昔尼山删定,垂教万年。大义微言,递相授受。汉代诸儒,去古未远,训诂笺注,类能窥见先圣之心,又淳朴未漓,无植党争名之习,惟各传师说,笃溯渊源。沿及有唐,斯文未改。迨乎北宋,勒为注疏十三部,先圣嘉焉。诸大儒虑新说日兴,渐成绝学,建是阁以贮之。中为初本,以五色玉为函,尊圣教也;配以历代官刊之本,以白玉为函,昭帝王表章之功也,皆南面;左右则各家私刊之本,每一部成,必取初印精好者,按次时代,庋置斯阁,以苍玉为函,奖汲古之勤也,皆东西面,并以珊瑚为签,黄金作锁钥。东西两庑,以沉檀为几,锦绣为茵,诸大儒之神,岁一来视,相与列坐于斯阁。后三楹则唐以前诸儒经义,帙以纂组,收为一库。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诸书至子刻午刻,一字一句,皆发浓香,故题曰经香。盖一元斡运,二气絪缊,阴起午中,阳生子半,圣人之心,与天地通。诸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亦与天地通,故相感也。然必传是学者始闻之,他人则否。世儒于此十三部,或焚膏继昝,钻仰终身,或锻炼苛求,百端掊击,亦各因其性识之所根耳。君四世前为刻工,曾手刊周礼半部,故余香尚在,吾得以知君之来,因引使周览阁庑,款以茗果。送别,曰:君善自爱,此地不易至也。士人回顾,唯万峰插天,杳无人迹。案此事荒诞,殆尊汉学者之寓言。夫汉儒以训诂专门,宋儒以义理相尚,似汉学粗而宋学精。然不明训诂,义理何由而知?概用诋诽,视犹土苴,未免既成大辂,追斥椎轮,得济迷川,遽焚宝筏。于是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故。余撰四库全书诗部总序,有曰:宋儒之攻汉儒,非为说经起见也,特求胜于汉儒而已。后人之攻宋儒,亦非为说经起见也,特不平宋儒之诋汉儒而已。韦苏州诗曰: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此之谓矣。平心而论,易自王弼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经词义明显,宋儒所争,只今文古字句,亦无关宏旨,均姑置勿议;至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诸注疏,皆根据古义,断非宋儒所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盖汉儒重师傅,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唯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以空谈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之所自来。此种虚构之词,亦非无因而作也。
万心抛付孤心冷, 折腰久矣谢无能。 我有伤心人不见, 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3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2-06 10:26:09
  一次朝圣其实是一种文化在心灵的某种契合,其实是一种思想的坚定和成熟。学习,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好巧,遇见你。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