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吃米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吃米的记忆(散文)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7发表时间:2017-02-06 15:25:55
摘要:今天,我们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大家都会说,这我知道呀,就是打米机子打出来的呀。那么,没有打米机子的时候,大米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这个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吧!

今天,我们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大家都会说,这我知道呀,就是打米机子打出来的呀!
   那么,没有打米机子的时候,大米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这个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吧?
   四十年前,农村里没有电,也没有打米机子。
   长在水田里的稻谷黄了,农民就开始动镰收割了,一个人一把小禾镰将田里的禾苗割倒在地,然后就肩着扮桶出发了。
   扮桶就是一只上大下小、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深约八十公分的木桶,扮桶的上沿有三方围着一个竹篾垫,只有一方不围,这一方就是留给人们来扮谷用的。
   收割的时候,一只扮桶最少要用两个人,他们先把禾苗割倒地,然后再抱着一个个禾把去扮,一人扮一下转,开头是匀速的,三五下之后,禾把上面的稻谷差不多就全扮下来了,每个人才加速板两下,很有节奏感。
   为什么最少要用两个人呢?因为扮完了扮桶周边一小块禾把之后,就要拖着扮桶前进了,而一个人是不好拖扮桶的。
   后来,发明了一种打稻机,农民就用打稻机代替扮桶收割稻谷。
   这种打稻机和扮桶的形状是相同的,也是有一个与扮桶相同的木桶,在木桶上方置一个脱粒用的滚筒,然后再用齿轮将滚筒和脚踏板连结起来,用脚踩脚踏板来带动滚筒脱粒。
   所不同的就是有一个木制的围住三围和天面的围子代替了竹篾垫,另外就是在扮桶的底下安两根木条,这两根木条要伸出来几十公分,再在木条上横钉着三根木条,这就是让脱粒人站脚的。
   这样一来,打稻机就比扮桶要重许多许多,必须要有两个人才能将它从家里抬到水田里,或者从这一块田抬到那一块田。
   用打稻机脱粒,一般可用一至七个人。
   稻子收回来了,怎样才能脱水呢?
   过去,农村里没有水泥地坪,只有泥巴地坪,用泥巴地坪晒谷的缺点就是地面不光洁,泥巴和稻子很容易混在一起,农民的办法就是将牛粪集中起来,然后用水将牛粪液化,再用液化的牛粪水去糊住地坪,等到地坪晒干了,也就可以晒谷了。
   用打稻机脱粒,如果是早稻,它不会留下尾巴,如果是晚稻,就会留下尾巴。过去的晚稻还不是种的杂交品种,而是常规品种。这种品种的禾把在脱粒的过程中容易断枝,断枝上还带着稻谷,农民在收割的时候就将这些断枝稻谷也一起收回来,他们称它为禾藏。
   等到冬天或者是来年下雨的天,农民不能外出做工,就集中在堂屋内来手工捶打这些禾藏,有的用捣衣用的忙缒,有的用木质榔头和石墩,有的用镰场,这些谷是脱下来了,但是它也变了一些质,有霉味了。
   稻谷收到家里了,它并不就是大米,还不能吃,要使它变为大米,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首先就是要使稻谷脱壳,农民是怎么让稻谷脱壳的呢?
   他们使用脱壳的工具就是推子,推子的原理和形制类似石磨,但是它不是石磨,如果用石磨去脱壳,只会将谷壳和稻米一起磨得粉碎,用推子去脱壳则不然,它只会脱壳,不会将它们磨碎。
   推子是用竹篾和高岭土制成的,竹篾撕成条状做成圆形围子,里面置高岭土,然后将高岭土打平,再在这个平面上安置锯齿,这个锯齿的用料也是篾片,就是这个篾片锯齿将稻谷破壳的。一个推子是两个磨盘,下面的磨盘固定不动,上面的磨盘就在下面的磨盘上做绕圈运动,这就是推子脱壳的过程。
   稻谷脱壳之后,谷壳和大米混在一起,这时候,就用一种粗筛将它们分离,大米漏下去了,谷壳留在了筛面上。
   这样的大米是不是就可以吃了?还不能,这种米叫糙米,吃起来很生硬,很没有味道。
   要使糙米变成熟米还有一个过程,还要使用制米工具,这样的制米工具有两种,一种叫做碓臼,一种叫碾子。
   碓臼,是农耕时代我国劳动人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在生活用具中,碓臼是最简单耐用的东西,它分碓窝和碓锥两部分。碓窝是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中间由石匠雕凿出的一个圆窝,有40厘米来深,上粗下细,非常光滑;碓锥是由一坨长形青石所制,也是上粗下细,下端非常光滑,其整个要比窝小一圈,为的是舂东西时不碰手。碓窝凿有若干斜凹槽,碓锥凿有若干斜凸槽,以便提高功效。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来舂数量不大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还兼带着打糍粑。
   碾子和碓臼不同,南方碾子和北方的碾子也大不相同。
   南方的碾子要占一个五米见方的房屋,中央置一个圆形土台,这个土台是三合泥制成的。圆形土台周围就是碾槽,这种碾槽一般也是石头凿成的。碾槽里放置两个圆形石盘,在石盘的中心点上凿一个小眼,然后用一个木架将两个石盘连结起来,木架的另一端就固定在土台中心的那根柱子上,这样,一架碾子就成型了,你要碾米,牵来一条牛或者一匹骡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用碓臼臼过的米和用碾子碾过的米才叫熟米,这样的米才可以食用。
   现在,扮桶和打稻机已经成为历史了,代替它们的是收割机,推子、碓臼和碾子也成为历史了,代替它们的是打米机。
   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许多大米都是抛了光的,有的抛光大米采用的是湿式抛法。但是,为了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有些不法厂商在抛光时不仅添加水,还非法添加矿物油,由于矿物油不能食用,所以,添加矿物油抛光的大米也就变成了“毒大米”。
   现在尽管做米的过程进步了不少,我却还是怀念过去的那种原始方式,那是多么的环保、多么的低碳啊!

共 20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米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主食,是稻谷通过现代设备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而在四十年前的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现代设备,稻谷是怎样变成大米的?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去寻找答案。作者分别描写了最早扮桶和打稻机收割稻谷的方法,并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异同,不管哪种方法收回稻子,稻农都要付出辛劳;接着介绍了稻谷的晾晒方法和稻谷变成大米要经过推子脱壳、粗筛分离壳米、碓臼或碾子使糙米变成熟米的艰难过程。过去人吃米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也见证着稻农的智慧;如今扮桶和打稻机成为历史,代替它们的是收割机,牛粪地坪成为历史,代替它的是水泥地坪,推子、碓臼和碾子也成为历史,代替它们的是打米机,吃米过程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然而“毒大米”的出现,让作者怀念过去吃米的方式,并发出“那是多么的环保,多么的低碳”感叹。一篇叙述抒情散文,全面介绍了过去稻子变成大米的过程,各种制作工具的细致描写足见作者对生活的熟知和留心,文末抒发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深切怀念,也传递了作者对当下人舌尖上风险的担忧,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2-06 15:26:48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2-06 15:31:55
  过去人吃米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也见证着稻农的智慧;吃米的记忆已成为历史,而它留在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应当传承下来。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2-06 15:32:36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2-06 16:09:41
  拜读老师一篇怀念过去岁月的美文,唤回曾经的记忆,受益匪浅,学习阅读中:“今天,我们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大家都会说,这我知道呀,就是打米机子打出来的呀。 那么,没有打米机子的时候,大米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这个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吧! 四十年前,农村里没有电,也没有打米机子。”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5 楼        文友:天龙        2017-02-07 03:17:43
  祝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频!!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