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喊火烛(散文)
喊火烛,起源于西周,《周礼》记述,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负责掌管防火的司员敲着木铎走街串巷,做着宣传防火的工作,这是最早的喊火烛。自西周始,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2000多年,民间喊火烛从没断过,说明古人对防火的重视。
小学三年级的冬天,老师布置一项特殊的课外作业——喊火烛。喊火烛由四五年级的学生牵头,我们低年级学生跟着喊。因是老师安排,小孩子有了充足的理由,晚饭过后,丢掉夜饭碗,冲出家门,到约定的砖场上,边等人便玩耍。五年级的陆某,是副班长,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自然成了喊火烛的头。待30多个小孩闹哄哄聚在一起,陆某开始整队,按照个子高矮,排成一列。陆某瘦小,说话尖声尖气,尽管声嘶力竭,整队的要求重复了几遍,队伍还是说笑声不断,前推后搡,歪歪斜斜。
寒冬的夜晚,月光如泻,北风呼呼。但大家热情兴奋,全忘却了天气的寒冷,在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由村西头向东头出发,他喊“寒冬腊月”,大家跟喊“寒冬腊月”,他喊“火烛小心”,跟喊“火烛小心”。他喊声又尖又脆 ,调皮顽劣的朱便私下开始取笑他“雌鸡声”,大家觉得十分形象,“雌鸡声、雌鸡声”,迅速在队伍里传开,一会儿队伍都传遍,大家亢奋高兴,陆的脸涨得通红。能博得大家高兴,喜欢哗众取宠的朱更加放肆,陆喊“夜夜当心”,朱便故意拖延节奏,当大家喊完时,他再放声高喊“夜夜当心”,大家哈哈大笑。整个队伍像电影里吃了败仗的军队,松松垮垮,稀稀拉拉,在全村转悠喊了二三十分钟,草草收场。
第二天,朱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训斥他无组织无纪律,破坏集体活动。老师为惩罚他,第二天晚上由他领喊。老师把喊火烛的内容写在纸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夜夜当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前门关关,后门撑撑。”让他记住,这可苦了他,平时朱最怕背诵,他白日里背诵了一天,这几句话还经常次序颠倒。晚上集队,出奇的静而快,因为朱长得扎实,大家不敢造次,怕得罪他,乖乖跟着他,他喊一句,大家跟一句。他的声音洪亮高远,大家喊得整齐响亮,队伍的精气神明显比昨夜改观,一阵阵清纯而稚嫩的响声,回荡在寂静而寒冷的村庄上空。只是,他喊时,次序经常颠倒,有人小声指出,却被他高昂的声音盖过,我们将错就错,越喊越来劲,结束时,脚底发热,身上暖烘烘的。整个冬天的夜晚,除了雨雪天,我们都在朱的率领下,夜夜喊火烛。只是,到冬天结束,朱还是次序颠倒,常常喊错。
时隔几年,大队专门请了一个外号“腊开”的人,负责喊火烛。“腊开”是六十来岁的小老头,独身一人,平日多病,没有力气干农活,大队照顾他,让他负责整个大队13个村庄的喊火烛,每天给他记工分一工,这相当于一个全劳力一天的工分。
冬天的晚上,农事清闲,村户入睡很早,都蜷缩在被窝里,躲避肆虐的寒冷。七点过后, “笃、笃、笃” ,冷寂的村庄外传来竹管“笃、笃、笃”的声响,由远而近。喊火烛的“腊开”,操着沙哑的声音来了。从北边的村庄一路喊来,到我们村,是最后一站。“寒冬腊月,火烛小心,夜夜当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随着叫喊声,细心的村人,会去灶仓看看有没有火种,再补扫一把;检查前门后门有没有关紧,村人知道,穷困的家庭已无法承受任何的劫难,一切都得小心谨慎。
“笃、笃、笃”,“寒冬腊月,火烛小心”,声音悠长,嘶哑缠绵,渐行渐远。每每听到那略带忧伤的叫喊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幕:清冷的月光下,银白的村路上,那微微隆起的背脊,走路前倾的瘦小老人“腊开”,正拼出全身力气,汇聚到那颤抖的叫喊里,我的耳边似乎响起那《二泉映月》的节奏和旋律,在隆冬村庄的上空回旋,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