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知青“不了情”(征文·散文)
这个真实的故事,至今已感动了我20多年。我今天想在“江山文学网”上,把它说出来,和您一起分享,传播人间正能量。
那天是1994年2月25日,学校团委孙老师,从山东的藤县,将当年他作为知青下乡时所在的生产队队长,渠姓夫妇接来济宁。圆了他近二十年想和老人团聚的心愿,在学校里传为佳话。
1975年8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年仅十七岁的孙义,任知青组副组长,带领35名热血青年,从济宁到藤县张汪镇一村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知青,到生产队后,养猪养羊,养鸡种地等,这些农活对刚来的知青还挺新鲜,干起来也来劲。可是,天天面对这些单调的劳动,就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慢慢有人开始想家,有些年龄小的知情还常哭鼻子,闹情绪。每每此时,生产队渠队长除了耐心开导和安慰,就是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吃饭,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里开心的事。那时,他家的小院里常常漾满欢声笑语。
1975年8月中旬,一天上午,天热加上劳累过度,孙义渐渐体力不支,晕倒在玉米地里。渠队长见此情景,急忙丢下手中的活,把孙义背到大队卫生室,看过病后,又把他接送到自己家中,让妻子照顾,直至病愈。
1975年底,知青组组长,由于工作原因需要返程了。孙义接替组长职务,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几乎是吃住在队长家,工作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培养他们之间的特殊感情。
1976年6月,完成再教育任务后,孙义返回济宁,被安排到济宁一所专业学校工作。这期间,他和渠队长书信不断,逢年过节,还要给两位老人寄上一份礼品,献上一片孝心。
人生在世,哪里会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平静的生活里,有时也难免有不和谐的音符,平淡的家庭生活不求富有,但求幸福和睦。可渠队长夫妇和儿媳间并不和睦,随着矛盾的升级,时常发生口角。有年老人节,因屁大的一点小事,儿媳屋里恶毒叫骂,耿直的渠队长不堪受辱,差点服毒轻生。孙义从信中得知情况后,一边写信劝慰老人的同时,曾几次萌生把老人接到济宁自己家中的念头。由于当时自己工资低,住房又紧张,一时未能如愿,这也成了他一个心事,一种无法释怀的不了情。
1993年,学校实行学生公寓化管理,需要一对有劳动能力的中年夫妇负责女生公寓楼的管理。这时,由团委调到学生科负责公寓管理的孙义老师,立即就想到,于公于私,渠队长夫妇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接老人来济宁的想法,得到通情达理的妻子同意后,他立即写信给渠队长相约来学校,这样既能方便照顾,又解了老人与儿媳僵持的围,更是多年的不了情也终能实现。年近六旬的老人接到信后,惊喜异常,还没离开,就早早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里的左邻右舍,整个村都沸腾了。
“知青小孙,念念不忘咱村里人,这下你老两口进城风光,可有好日子过了!”消息在村里不停地传播,在好平如潮的声音里,渠队长夫妇很快就给孙义老师写了回信。
1994年6月14日,孙义老师动身前往藤县。6月25日,顺利把两位老人接到了济宁自己的家中。为方便老人工作,很快的在女生公寓楼为两位老人安排了住宿的房间,又操心为老人买来了餐具,炊具等一应俱全。三天后心情舒畅的两位老人正式上班了。
老队长夫妇来学校管理公寓日常工作,心情舒畅,精神也焕发了许多。逢年过节,孙义总会把两位老人请到自己家中,视若父母,工作之余,孙老师的妻子也常常带上读小学的儿子到老人的住处,谈心,叙家常,情如母女。
“多么和谐幸福的一家人啊!”经过公寓楼门口的人,无不冲着漾满笑声的那间小屋,满是羡慕的这样说。
1995年7月,我学校毕业回到老家工作。至于后来的结局,是听学校的一位老师说的。大概是五年后吧,经历了人生诸多风雨波折,悲欢离合,儿媳已深深悔过,多次来济宁向老人磕头认错,最终得到老人的原谅,答应回家。一来一回整六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渠队长夫妇与孙义含泪相别,被儿子儿媳用老家藤县专门租来小轿车,接回了久违的家!
欣慰之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唯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能善待孝顺自己父母老人;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享受最最幸福的天伦之乐!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大爱,通过本文就让大家看到这份炽烈而深刻的大爱。有过知青经历的孙义老师,时刻没有忘记在知青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受到生产队的渠队长细心照顾和安慰,特别是一次孙义晕倒之后,渠队长将他接回家中,让妻子悉心照料直至病愈,这份大恩大德一直铭记于孙义心中。而善良仁慈的渠队长夫妇时常受到儿媳妇恶毒叫骂,日子不堪忍辱。随后,孙义征得通情达理的妻子同意之后将渠队长夫妇接过来居住赡养。这份义举深深感染着众人,他这份真挚感恩的行为有力鞭策了渠队长的儿子儿媳妇,六年后,他们亲自开车过来接走渠队长夫妇。全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传递着孝道、感恩、友善,满满的正能量,推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读作者文章,深深感到,报恩不用等,善心不可灭,用心扬正气,用笔传能量。